康波拉摄影小记
我是阿爽
前言
作为康波拉摄影小组的第一篇发言,我想有必要在此暂时性地阐述何为康波拉摄影以及创建本小组的初衷。
本文关于“康波拉摄影”的原始观点均取自于饭泽耕太郎的摄影评论文章《“中间性”的技法》,该文章被收录在《写真的思考:摄影存在的意义》一书中。
什么是“康波拉”?——从“快照”说起
“康波拉(CONPORA)”是“Contemporary”的缩写,“康波拉摄影”原意即为“当代摄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康波拉”也不断发生变迁,它的含义早已不能用“当代”来界定,当我们猛然面对“康波拉”这个的词,必然会产生困惑,要认识“康波拉”,还得从“快拍”说起。

得益于十九世纪末柯达公司推出手持式的盒式照相机(图源这里),这种无需做拍摄调整的傻瓜照相机可以一次装载100张底片,让抓拍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这种照相机被广泛使用在普通家庭的日常拍摄,尤其是用在各类家庭仪式和活动中,这些“家庭快照”构图都相当死板老套,每一张都十分相似。直到现在,此类家庭快照还在不断产生,对于家庭成员来说,这样的摄影可能是重要而切实的,这些作品也大多仅仅流传于亲朋好友之间,而对于其他被迫观看者而言,这些画面因为无法共情而变得毫无观赏价值,从而无法在家庭之外的公众中产生影响。(下图来自这里)

“大地”与“树林”
然而,“家庭快照”的广泛普及,无意之间扮演了“丰饶大地”的角色,在这些每天都被大量生产的照片中,出现了某些超出预期、带来全新感受的的照片,这些照片开始引导人们发现“快照”的新的契机,借助快拍的不安定性、晃动、走调以及多余的杂物,打破同时代矫揉造作的模仿画作的“画意摄影”,同时,通过在合适的瞬间,快速将画面固定下来的技法成为一种摄影新的表现可能,亦是一种成功之道,出如林立大树般的新的摄影美学由此构建起来。
这些“林木”与它们脚下的“大地”有着不同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读到基于某种创作欲而进行拍摄的企图,借由摄影师的技法,照片成为艺术作品,得以在大众之间流传。
创造性快照占据了二十世纪摄影美学与实践方法论的中心,换句话说,二十世纪是创造性快照的时代。


自此,“快照”出现了两种分支:平淡无奇的家庭快照和登上艺术殿堂的创作快照,更准确地说,“快照”的滋养与生长出现了割裂,创造性的快照对于瞬间的捕捉以及构图的技法确实使作品充满魅力,也正因为这些创造性的技法,使得它们可以集结展览并登上高雅艺术的殿堂,而这加剧了创造性快照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想要登上庙堂,便“必须如此”,快照的美学一时间成为了“公式”、“价值观”、“主义”。如此一来,在摄影师个性表达之际,快照的土壤显现出僵化的危机,平凡的家庭摄影中不再迸发灵光,而追求艺术化的快拍摄影师则必须遵循所谓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构图法则”,两者都陷入困境。正因为这样的矛盾,康波拉(CONPORA)摄影应运而生。
康波拉 以及 “中间性”的技法
快照本作为一种重新发现、改变世界并迎接未知的手段,但随着技法的成熟,最终反而走向程式化,并且变得稀有、高贵。当这样的危机出现的时候,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开始寻找回到初衷的办法,年轻人开始尝试破坏前辈的标准,这场在六十年代后期摄影运动,习惯上被称为“CONPORA摄影”运动。
在日本,亲身经历了这场摄影风格变迁的摄影评论家大辻清司首次确定了CONPORA这一名称,并整理出CONPORA的整体样态。大辻清司写道:
我在某学校任职摄影教师,接触到的二十岁左右学习摄影的学生,无论各年级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的倾向……这种意想不到的一致程度让我愕然不已。他们以自己兴之所至,在没有任何预备知识的状态下所拍摄的作品,居然可以集结成一个系列,实在是相当的不可思议。



大辻清司在他的评论中收录了十九件他的学生关口正夫、牛肠茂雄、三浦和人等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都是以极端直接的,毫不做作的方式抓拍不显眼被摄体。对于前述的摄影师像是布列松或者木村伊兵卫等所奠定与构建的“抓拍公式”,也让年轻的创作者们感到厌倦与窒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让快照回归于日常生活的土壤,将探索从目的化中解救出来。
同时,这些作品都尽力控制与被摄物体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在接近和拉开中不断调整,过于接近,则会产生习惯的感觉,进而卷入说明式的脉络之中,反之,过远则会容易致力于调整整体构图,被摄体变成仅仅是画面构成的素材。这种“中间性”作为一种技法,不仅展现在摄影师与被摄者的关系,也是年轻的学生们面对时代的一种无意识的表现,他们对于周遭持续变化的现实感到格格不入,这使他们难以融入其中,而又不允许自己拒绝整个世界或转身逃走,于是,便选择成为“中间性”的存在,不谄媚,亦保持同理心,以一定的距离审视这个世界。正如巴钦所说:
快照是摄影者与被摄者如何应对社会的证据。
康波拉摄影的诞生不仅是摄影师主观意志的体现,也是社会变化的结果,而他又同时映射了摄影师的内在思想和面对世界的态度,众多要素互相纠缠,才终于创造出这样的摄影风格,随着社会的演进,康波拉也将不断变化。
康波拉摄影的五项指标
饭泽耕太郎在《“中间性”的技法中》归纳了康波拉摄影的五种可见特征,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暂时性地勾勒出康波拉摄影的轮廓:
第一:所有照片采用横向构图。横向构图更容易体现摄影师的视野与意识之间的联系,而纵向构图,则会极易激发强调主体的动机,导致目光只能聚集一点,而其他物体或背景都成为旁衬,同时,横向拍摄也更接近初学者拿起相机不经过思考的拍摄习惯。
第二:没有依赖构图美学的作品。近乎于计算着画面进行构图的拍摄,会产生样式化的俗套作品,同时严重分散拍摄动机,而使用最没有特性的标准镜头或短焦距镜头,保持适当的距离,直接将所见之物拍下来,则会拍出“最没有特性”的照片,比起特写,这种照片能将周遭摄入画面,帮助摄影师拍摄到更多可能。
第三:不使用过多的摄影技巧。仰视、俯视、超广角等夸张的拍摄角度,都有悖于正常视角,企图通过特殊角度拍摄,便违背了拍摄平凡之物的初衷。使用高反差或者添加滤镜等其他让图像变质的技巧,又或是被摄体配合摄影师的意图,刻意配合演出的摄影都是被否定的,康波拉摄影必须在朴素和直接中获得。
第四:拍摄日常之物。拍摄特别、新鲜之物作为动机,从照相术发明伊始一直持续至今,但康波拉摄影认为寻常之物才是我们生活的范围,平凡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命题,将生命投注于平凡之中,以主体眼光激发其中的无数可能,是康波拉摄影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五:绝不是说明性的照片。假如是美人就必须拍得很美,或者将发生的事物以一种语言逻辑拍摄下来的照片,就是说明性的照片,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照片,也会脱口而出:这个美人很美,或者,这张照片讲了这么一件事情。如此一来,摄影成为语言的附属产品,那么摄影便永远不能展现只属于影像的魅力。康波拉摄影提倡让照片成为照片,对于大众已经习惯的可转译成语言的照片,应持洁癖般抗拒的态度,如此一来,摄影才能真正发挥力道。
以上五项特征,不仅可以作为评价摄影作品的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摄影师自我警醒的创作标准,它一方面是如此得平等,让摄影艺术降临到每个凡人身上,另一方面又如此刻薄,以最平凡之物磨炼拍摄者的意志,任何懈怠、谄媚和虚伪都将一览无余,这恐怕便是康波拉摄影之道。
后记
以上即为康波拉摄影的简略描述,所谓的五项指标当然并非定论,康波拉摄影近几十年的发展也有更多可能性被持续讨论和发现。
摄影在今日,将手机摄影囊括在内,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普及程度,但就深度而言,摄影美学在大众群体中甚至开始出现倒退的情况,审美的单一化,浅显化在当今正在成为危机,而康波拉摄影作为半个世纪前的美学运动,放在今日,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竟然丝毫不减:它提倡围绕个人生活,拍摄寻常之物,并探索其背后那些难以言喻的隐秘未知。康波拉摄影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可能是一剂当下的良药。
或许你正是一个康波拉摄影的践行者,或许你从康波拉摄影中找到了共鸣,又或许这是你第一次尝试了解康波拉摄影,但无论如何,欢迎加入本小组分享你的作品与心得。相信借由在一起碰撞的火花,我们可以顺着康波拉的理路不断走下去,新的摄影世界便在未来等着我们。
*附:“家庭快照”、“创作性快照”与“康波拉摄影”的总结和枚举
为了方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康波拉摄影的特征,我在此进一步概括本文提到的三类摄影的关键词,并相应地枚举数张作品以作对照。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提供一种视野,并非批判私人生活的记录以及规范性创作的价值。

家庭快照

△ 来自@matth.101


△ 来自@pawlonek

△ 来自@njordfoto
创作性快照

△ 来自@imease

△ 来自@dimpy.bhalotia


△ 来自@antonioeojeda



△ 以上3副来自@alan_schaller

△ 来自@rikoutaku
康波拉摄影


△ 以上2幅来自@elyert


△ 以上2副来自@yugiyx


△ 以上2副来自@woshiashuang


△ 以上2副来自@victor.borst.photography



△ 以上3副来自@rayzheng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