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读札:厌纷更
少年心在青云端
成化十五年,吏科给事中王瑞上疏宪宗,请求命令天下进呈表章的地方官各自陈述地方利病。“帝恶其纷扰,杖之”。 正德元年,宰相刘健向武宗进谏说:“即位诏书,天下延颈,而朝令夕改,迄无宁日。百官庶府,仿效成风,非惟废格不行,抑且变易殆尽。建言者以为多言,干事者以为生事,累章执奏谓之渎扰,厘剔弊政谓之纷更。忧在于民生国计,则若罔闻知,事涉于近幸贵戚,则牢不可破。” 刘健在此所言的弊政世风,绝对不是孝宗驾崩数月后才形成的。从宪宗厌恶“纷扰”到武宗初年朝廷内外概以剔除弊政为“纷更”,是对朝政改革日益厌憎的完整发展趋向。 从成化年间到正德初年,整个国家的弊政主要集中于宦官乱政,宗室皇亲侵吞民田,传奉官寄禄,部分士大夫、勋臣、武将与宦官形成利益整体,奢侈佞佛,横征暴敛,民变此起彼伏,京营军政驰废。 权贵利益体和垄断社会资源利益体盘根错节,无论宪宗还是孝宗,对弊政都有一定认识,但是无力措手。其中最难处理的始终都是士族与官宦的矛盾,自宣宗以来的皇帝,无不感到任用宦官不用勤政就能有力掌控整个国家,如果废除宦官协同武将镇守地方制度,废除司礼监与内阁协理朝政制度,一旦后世皇帝资质不高,便无法有力掌控整个国家。这是始终站在家天下的角度来得出的矛盾,朱家人不信任士大夫是骨子里的基因。 永乐年间,佥都御史俞士吉到苏州、松江治理水患。还朝时,向成祖献上创作的《圣孝瑞应颂》。成祖斥责道:“尔为大臣,不言民间利病,乃献谀耶!”掷还之。 当王瑞遭受杖刑时,竟无一人以成祖斥责俞士吉之言谏宪宗。永乐年间重臣夏元吉曾说:“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宪宗杖一王瑞,是封天下正人之口,彼时大臣不能假成祖旧事为谏,亦可以观其学,观其节矣。 成化二年,礼部尚书姚夔向宪宗进谏时说:“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徐溥曾在弘治年间担任十二年宰相,其传曰:“尝曰:‘祖宗法度所以惠元元者备矣,患不能守耳。’卒无所更置。”朝廷重臣已失望如此。 政治、经济改革要始终以人民利益、统治阶层利益、国家利益的平衡统一作为利益归向,国家才能永远保持勃勃生机。这是两千年历史留下的教训和治国经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只读书的读书群 (新宇)
- 知我心理读书社🧸🎈 (一颗梅子)
- 共读,打卡,线上交流的读书群 (搞钱沙龙宣纸)
- 五一读书《一生》 (喜欢篆刻的呆子)
- 庆云书院 公益读书微信群 持续纳新 坐标上海 (庆云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