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方集(含日常食物调理方),应急按摩1分钟缓解痛经
来自:邱煜冉的爹(诊断交流+v:212391513,备注11)
中医治疗痛经79方(含食物调理26方,日常可做),附1分钟缓解痛经应急按摩法
痛经,青年女性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骸。其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发作时常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凉、恶心呕吐,甚至虚脱和昏厥,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和工作。
其诱因主要是由于子宫过度收缩,引起血流不足,子宫肌组织缺血缺氧,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不能随血液排出,刺激了支配子宫的痛觉神经,引起疼痛。
痛经的分类
按照痛经发生的机制,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绝大多数女性的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其原因主要包括:
1、子宫颈发育不完全,宫口太小,或由于子宫向后倾斜,经血排出受阻,导致子宫异常收缩,引起痛经;
2、少女内分泌功能不协调,孕激素分泌过多,引起宫口收缩,影响经血排出,引起痛经;
3、体内前列腺素分泌过高,使子宫收缩增强,导致痛经;
4、情绪激动、抑郁、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大量服食冷饮等也可引起痛经。
继发性痛经的病因:
继发性痛经又称为器质性痛经,最常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疾病包括:子宫肌腺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颈内口或宫腔粘连、宫颈管狭窄、放置避孕环、生殖道畸形以及盆腔炎等。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常见的分型(分型15方)
痛经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等类型。根据患者体质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标本兼治,摆脱痛经。
1、肾气亏损型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便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梅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首乌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五加皮15克,女贞子(酒制)15克,枣皮6克,牛膝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刺五加60克,甘草10克,石斛60克,枸杞60克。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15克,早晚各一次。
2、气血虚弱型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药1: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香附10克,坤草10克,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剂。
方药2:若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属肝肾虚,药用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香附10克,坤草10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川断20克,水煎服,日一剂。
方药3:当归12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方药4:黄芪200克,红枣100克,当归50克,鸡血藤30克,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15克,早晚各一次。
3、气滞血瘀型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腹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1: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元胡10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痛甚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水煎服,日一剂。
方药2:肉桂3克,川芎12克,木香3克,延胡2克,茜草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方药3:鲜益母草6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先将益母草煎汁除渣,然后与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经前3-5天温服,每日1-2次。
方药4:鸡蛋2个,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加水同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经前1-2天开始吃蛋喝汤,每日1剂,连服5-7天。
4、寒凝血瘀型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1: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元胡10克,桂枝10克,小茴香10克,肉桂10克。痛甚者加附子10克。水煎服,日一剂。
方药2:五灵脂10克,白芷12克,赤芍15克,吴茱萸10克,制没药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方药3:生姜12克,红枣20克,花椒6克。将生姜剥皮并切片,红枣洗净,同花椒一起加适量水煎服,热服,每日两次,每日一剂。
方药4: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15克,元胡15克,4药共研细末,用黄酒适量热敷于脐部;宜用胶布固定,冷后可再炒熨敷,以不烫伤皮肤为度。
5、湿热蕴结型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湿热瘀结胞脉,胞脉系于肾,故腰骶坠痛,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湿热伤于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1: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20克,红藤30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黄柏10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痛甚者加金银花30克,元胡10克,莪术10克。水煎服,日一剂。
方药2:黄柏12克,香附6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防己12克,栀子6克,姜黄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白花蛇舌草、金钱草各3克,泡开水温服,每日一剂。
痛经分型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整候因个人体质、症状不同等存在差异,治疗法则及药方均存差异,实际请遵医嘱。
中医中药治痛经(临床20方)
1、临床表现为小腹寒冷,按腹部热敷痛可减轻,经量少,色如黑豆汁,面色青白,食欲差,舌质淡红,舌苔白腻。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散寒止痛、温通血脉的验方。
方一:吴茱萸5g,茴香3g,艾叶10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下。于经前3天开始,连用6剂。
方二:艾叶15g,生姜5片,红糖20g。先煎艾叶、生姜,去渣后放入红糖调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下。
方三:鸡蛋2个,生姜5个,黄酒50ml。先将鸡蛋煮熟,然后放入姜,待姜熟后,入黄酒。喝汤吃蛋,每日1次,连用3日。
2、临床表现为小腹发热作痛,面红,心烦不安,口唇干燥,爱喝水,尿黄,大便干燥,舌苔黄。可酌情选用以下清热止痛的验方。
方一:熟地10g,丹皮10充,黑栀子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下。
方二:地骨皮15g,黄柏6g,玄参15g,生地15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下。
3、临床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按时伴有腰酸痛,面色苍白,神疲。懒动少言,经血色淡量少,舌质红无苔。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调补气血的验方。
方一:党参10g,黄芪1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熟地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二:羊肉50g,生姜5g,当归30g。加水适量煎煮,待肉熟后,吃肉喝汤,每日一次。
方三:丹参15g,川芎6g,乌药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小腹胀痛,牵扯两胁及背痛,乳房帐痛,经量少,色紫黑夹有血块,舌质紫色。治疗时,可酌情选用以下具有行气活血止痛作用的验方。
方一:五灵脂10g,蒲黄10g,益母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二:当归50g,延胡索50g,香附50g。将3种药物共研细粉,用温水和匀,每次服5g,日服2次,连服3日。
方三:桃仁7个,百草霜5g。先将桃仁打碎,然后将百草霜研成细粉,混匀。每次取一酒盅左右的量,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用3日。
5、桃仁、红花、益母草、泽兰、香附、元胡、丹参、三棱、莪术、白芍各10克,川楝子9克,牛膝15克。每到月经来潮前一周服药7剂。连服4-6个月经周期即可见效。
6、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7、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8、经前腹痛、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9、行经之后腹痛多系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10、干丝瓜水煎服治痛经:中医认为,丝瓜性平味甘,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 取干丝瓜一个,水煎服,每日两次。
11、化膜汤:生蒲黄10克(包煎)、血竭末6克、延胡索15克、炙甘草5克,经前2天煎服。用于实证痛经有瘀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等。
12、嗅法: 川乌、草乌、荜菝、良姜等量研末,搐入鼻孔则痛止。经前5-6天搐入鼻孔嗅闻,每日3次,痛止停药。
13、生姜、红糖各15克(或加山植12克),经前2天或痛时立即煎服。
治痛经的偏方(8方)
1、月经前3天,用胡椒粉3克,醋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取胶布2块,将胡椒粉糊置于胶布中,贴双侧涌泉穴,按摩10分钟。
2、经前3天内,每晚用双手重叠,掌心向下压于小腹正中,作逆时针旋转揉摩10分钟,同时从小腹至脐部反推30-50次。
3、用艾叶50克,胡椒10克,陈皮20克,焙黄为末,加白酒少许,纱布裹,睡前放于脐下3寸处(关元穴),上压热水袋,具暖肾湿经止痛之效。
4、临睡前将双手心反压于双侧肾俞穴位上,立即会感到暖烘烘的,然后仰卧10余分钟,双手轻轻颤抖、揉按,达温肾调经止痛之功效。
5、鼻嗅法:取川芎、草乌、香附各0.5克,研末,绢包塞入两侧鼻腔10-20分钟,即可止痛;持续10分钟后将药取出,一般1-3次即可。
6、发泡法:取台麝0.3克,置脐部,上盖槐树白皮炙,脐部可起一泡,现在即愈。
7、食盐250克—500克、葱白250克、生姜200克(切碎),上药共烘热,装布袋中,温熨下腹部,用于寒湿凝滞的痛经。
8、王不留行放在香桂活血膏上贴三阴交、关元、气海,每日换1次,经前2-3天感到略有隐痛即贴;对部分患者有预防作用。
中药足浴方治痛经(4方)
足部蕴含着人体的重要“器官”,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足部第一温阳大穴公孙穴,通冲脉,长期按摩可有效改善痛经。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中医指出,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因此,调理公孙穴,等于对人体的十二经气血进行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
中药泡脚是通过温度和药物,利用皮肤的御邪、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局部皮肤、肌肉、关节,改善三者的代谢、强化其功能,并且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调和周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改善痛经的效果。临床上可通过揉公孙穴,再配合中药足浴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1、气滞血淤型泡脚方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而带有血块。
适宜方剂: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左右的米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
2、阳虚寒盛型泡脚方
症状:下腹冷痛,热敷痛减,手脚发冷。
适宜方剂: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干姜、小茴香、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
3、气亏血虚型泡脚方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用手按腹部也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月经量少、色淡,需要通过补气养血调经。
适宜方剂: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白术、杜仲、黄芪各15克,煮水泡脚。
4、药用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g,水煎2000ml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5天,效果显著。
痛经的食物调理及食疗方(26方)
1、韭汁红糖饮:鲜韭菜300克,红糖l00克。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铝锅内,加清水少许煮沸,至糖溶后兑入韭汁内即可饮用。功效:具有温经、补气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并可使女性皮肤红润光洁。
2、黑豆蛋酒汤: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100毫升。将黑豆与鸡蛋、黄酒加水同煮即可。功效: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活血润肤的功效。
3、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500克,当归60克,黄芪30克,生姜5片。羊肉切块,与当归、黄芪、生姜共炖汤。加盐及调味品,吃肉饮汤。功效:益气养血。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
4、红花酒:红花200克,低度酒1000毫升,红糖适量。红花洗净,晾干表面水分,与红糖同装入洁净的纱布袋内,封好袋口,放入酒坛中,加盖密封,浸泡7日即可饮用。每日1—2次,每次饮服20—30毫升。功效:具有养血养肤、活血通经功能。适用于妇女血虚、血淤、痛经等。
5、血瘀质体质:
山楂红糖汤:山楂10枚,冲洗干净,去核打碎,放入锅中,加清水煮约20分钟,调以红糖进食,可活血散瘀。
黑豆川芎粥:川芎10g用纱布包裹,和黑豆25g、粳米50g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6、归蛋益母粥:取当归15克,益母草30克,鸡蛋3个,粳米30克。先将当归、益母草煎煮2次,每次沸后20分钟,合并滤液,与粳米、鸡蛋共同煮粥,吃蛋喝粥,每天1-2次,连续5-7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活血行气,化淤止痛。适用于血淤痛经、经色紫暗或有淤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者。
7、姜枣红糖粥:取干姜10克,大枣20个,红糖、粳米各30克。先将干姜加水煎煮30分钟,取药汁与ā大枣和粳米共同煮粥,待粥熟时,加入红糖,趁热食服,每天1次,连服5-7天。功能:暖宫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经,小腹疼痛而冷、得热痛减,经少色黑者。
8、姜桂良姜粥:取生姜30克,大枣10个,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先将生姜、高良姜煎煮2次,每次沸后20分钟,合并药汁,与粳米、大枣共同煮粥食服,连服5-7天。适用于寒凝气滞痛经,经前或经后小腹胀痛,伴胸胁乳胀者。
9、参芪阿胶粥:取党参、炙黄芪各15克,阿胶、粳米各30克。先将党参、黄芪加水煎煮,每次沸后20分钟,合并药汁,与粳米共同煮粥,再将阿胶烊化,与粳米调服,每天1次,连服5-7天,调治3个月经周期。适用于血气虚弱痛经,小腹绵绵作痛,得按则减,少气乏力,经色淡、质清稀者。
10、玄胡益母草煮鸡蛋: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鸡蛋2个。将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具有通经、止痛经、补血、悦色、润肤美容功效。
11、乌豆蛋酒汤:乌豆(黑豆)60克,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毫升。将乌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妇女气血虚弱型痛经,并有和血润肤功效。
12、姜艾薏苡仁粥: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两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同煮至熟。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13、益母草香附汤:益母草、香附各100克,鸡肉250克,葱白5根。将葱白拍烂,与鸡肉、益母草、香附加水同煎。饮汤,食鸡肉。适用于痛经,并能光艳皮肤。
14、山楂桂枝红糖汤: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
15、姜枣花椒汤:生姜25克,大枣30克,花椒100克。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大枣洗净去核,与花椒一起装入瓦煲中,加水1碗半,用文火煎剩大半碗,去渣留汤。饮用,每日一剂。具有温中止痛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并有光洁皮肤作用。
16、山楂酒:山楂干30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将山楂干洗净,去核,切碎,装入带塞的大瓶中,加入白酒,塞紧瓶口,浸泡7-10日后饮用。每次15毫升。浸泡期间每日摇荡1-2次。有健脾、通经功效。适用于妇女痛经症。
17、山楂葵子红糖汤:山楂、葵花子仁各50克,红糖100克。以上用料一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煎或炖,去渣取汤,月经来潮前3-5日饮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症。
18、月季花茶:夏秋季节摘月季花花朵,以紫红色半开放花蕾、不散瓣、气味清香者为佳品。将其泡之代茶,每日饮用。具有行气、活血。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19、益母草煮鸡蛋:益母草15-30g、鸡蛋2个、红糖适量,将益母草与鸡蛋放入适当水中同煮,待鸡蛋煮熟时,剥去蛋壳加入红糖再煮片刻,吃蛋喝汤,具活血去瘀、通经止痛,适用所有痛经患者。
20、三七蒸鸡:母鸡鸡胸脯肉250g、三七末15g、冰糖捣碎适量,将三七末、冰糖与鸡胸片拌匀,隔水密闭蒸熟,一日分三次食用,可活血化瘀止痛又兼滋补益气,适用于气血虚弱有瘀块的痛经。
21、当归汤:当归100g、黑糖300g,先将当归浓煎取汁,再与黑糖一起熬成当归糖食用,适用血虚的痛经。
22、益母膏:经前后腹痛,均可用益母草2斤煎成膏,于行经前3天起每次吃1匙,每日两次,早晚空腹吃。
23、生姜:经痛有寒性症状,如四肢发冷,面青唇白时,可用生姜加红糖煎服。
24、玉簪花:无论何种痛经,可用玉簪花20克,红糖25克,煮鸡蛋3枚吃,每日一次。
25、牡丹花根:月经不调又有痛经者,可用红牡丹花根煮甜酒糟吃,每日一次。
26、鳖鱼:常食鳖鱼治痛经,对散瘀块有效。
痛经的中药外治方法(6方)
1、取嚏疗法:皂荚30g、冰片10g,共研成细末,取少许置于掌中,吸入少许,顷刻喷嚏频作,继而微汗痛减。每日可行2-3次。
2、白药填脐法:取云南白药适量加白酒调成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还可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药糊每日换1次,连用2-5日。
3、外敷疗法:药用川乌、草乌各5g共研细末,再用葱汁、蜂蜜调匀,外敷少腹部疼痛处,每敷2-3小时,每日1次。
4、药酊摩擦法:取云南白药酊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气海穴部位,用手摩擦,当有发热感并传至腹内时,疼痛即止。
5、贴穴疗法:取关元穴、三阴交穴,用半张伤湿止痛膏分别贴于以上二穴,并用拇、食指按压,每天3-5次,药膏3-5天更换1次。
6、外敷法:生附子、透骨草、丹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木香、肉桂各10克,共研细末,加人冰片10克,拌匀,装入瓶中封好。用时取药粉10克,用白酒调成糊状,用酒精将肚脐部消毒后,将药敷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3天更换1次。
不同于西医,中医药方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差异、每个人的病情差异等略有不同(药种、药量、用法等),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实际应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几种中医缓解痛经的应急穴位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作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手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交通心肾,引火下行,对妇科疾病疼痛具有缓解作用。
手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血海穴
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测的隆起处。

作用:引血归经,缓解月经期的小腹疼痛。
手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太冲穴
位于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

作用:疏肝止痛。
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适合自己操作,1分钟之内缓解疼痛
1.找到生殖反射区,位于掌根,大小鱼际的交界处。用大拇指甲和指头部位如 :

揉、按、拨生殖区里面的结节,揉拨到手心发热。
2.找到腰骶关节反射区,位于大鱼际的二分之一处。

揉、按、拨腰骶关节反射区生里面的结节,揉拨到手指发热。
3.第三步,直肠断反射区 。

揉、按、拨腰骶关节反射区生里面的结节,揉拨到手指发热
注意:一定要如以上照片所示,拇指用力其它四指配合,捻揉拨动肌肉深层筋节,强力刺激一分钟。
操作一分钟左右,疼痛立即缓解。尤其是伴有小腹坠胀感,里急后重(想去厕所的感觉),绞痛为主的痛经。
穴位应急效果应人而异,因位置和力道准确度而异,多数人可明显缓解痛经,但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调理和保养。
日常生活习惯中痛经的预防与保健(重视)
1、避免受寒,月事期间热敷下腹,可有效预防痛经。
2、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3、月事期间避吃生冷食物及高盐食物 ,多喝温水或热汤类。
4、忌酸涩食物: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管收缩、血液涩滞,不利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故痛经者忌食酸涩食物。
5、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温热之品,会加重盆腔充血、炎症,造成子宫肌肉过度收缩,而使痛经加重。
6、忌乳酪类、高脂食物:乳酪食物会破坏镁的吸收,引起痛经
-
vivitamin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20-05-18 01:30:03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月一度疼的想死 (momo)
- 小腿酸痛的想锯掉 (宫园薰)
- 请问子宫内膜异位症做腹部b超查得出来吗,以及有没有推荐不那... (momo)
- 已经连续两个月都不痛经啦! (追星只看脸)
- 痛的身体虚弱一点力气也没有打字都累 (伱揌(现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