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4h阅读马拉松

947篇内容 · 16.9万次浏览
查看话题 >

社会科学|24小时阅读马拉松目标:《思考,快与慢》

luckylimio

来自:luckylimio
2020-04-20 18:41:3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雾弥

    雾弥 (入门各自媚 谁肯相为言) 2020-04-20 19:08:43

    这本很不错的!看着觉得很有意思!加油⛽️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1 08:05:19

    开跑啦(:з」∠)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1 09:02:10

    读完序言 快思考+慢思考,这种划分方法比理性+感性新鲜多了,感觉应该更好地解释问题。 书的框架是1.双系统,2.判断启发法,3.大脑局限,4.应用于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5.经验自我与记忆自我,6.回顾本书的三个区别7.附则论文 一些词汇:经验法则,系统性失误,可得性法则,Amos Tversky,Herbert Simon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1 09:32:24

    读完第一章 系统一(快思考)无意识且快速,自助控制,印象与感觉;系统二(慢思考)耗费脑力,与行为、选择、专注相关,信念与深思熟虑后的抉择。 克己复礼=克1复2 系统1交给2印象、直觉、意向、感觉,系统2将其转化为信念,变冲动为行动。但有时系统2要抑制系统1产生的冲动,并警惕系统1产生的错觉。 系统1和2在生理上的划分还不成熟,目前更多是一种思想工具。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1 09:56:55

    读完第二章 认知瞳孔测量法,加一游戏:2546→3657→4768 20页第2、3行的“只有5%瞳孔直径增大与加3任务有关”,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因为太难了,所以直接弃疗了吗? 系统2提取记忆来抑制习惯性反应的指令。 最省力法则管理思维活动(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而不是喜欢玩思维杂技。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1 10:37:40

    读完第三章 心流:注意力好不费劲集中起来的状态,忘却时间、自己与问题。 目前讨论的并不是如何进入心流这么美妙的境界,而是关注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自我损耗,神经系统的能量消耗 认知负担,难以突破的能力边界 聪明不仅是推理能力,还有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快慢思维间换挡也是能力) 慢思考中:智力(计算能力)+理性(消除成见的能力,反思能力),更加反映对认知错误的敏感性《理性和反思性思维》Keith Stanovich&Richard West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1 15:35:39

    读完第四章 系统一的工作机制:联想激活(激发想法、迅速扩展)。连贯性、自我强化 启动效应(涟漪效应、“佛罗里达效应”、“麦克白效应”),社会文化对人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 主观体验来自于自以为掌握一切的系统2 系统1(身体里的陌生人)包含了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所有判断活动在其指引下毫无意识地完成,也是直觉中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个人感受:对心理学实验的可重复性感到怀疑,对实验结果作出的结论性解释有些不安。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2 11:14:26

    读完第五章 认知放松/紧张,放松使得系统2不那么警觉(曝光效应),而紧张又会叫系统1丧失直觉(远隔联想测验)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2 11:27:25

    读完第六章 第二次的习以为常,系统1更新个人世界模式 自然性与意向性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直觉与统计性思考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2 12:08:11

    读完第七章 系统1会构建可能性最大的解释,来赌一个答案 系统2负责不信任与质疑,但它实在是太懒了,反而在干扰下会加剧服从 光环效应(第一印象偏好,认识顺序的重要性)群体智慧(综合每个个体的独立判断消除偏差) 系统1的联想机制只能回忆已被激活的观点,而信息匮乏是常事,仓促寻找答案,则注重创造情景的连贯性。 对系统1,连贯性是第一位的,连贯则有自信,前后一致比完整更有说服力。 眼见为实原则: 过于自信,眼见为实有助于达成连贯和认知放松,联想系统超喜欢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与歧义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激发不同感情 比率忽视,我们会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一鸟在眼胜过百鸟在林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2 19:56:08

    读完第八章 判断启发法(尝试生成印象,系统2快速自主地作出一种更加简单的判断) 思维的发散性叫我们可以进行跨类别的强度/数量比较,比如学习能力与收入状况、美貌程度与幸福指数,这都是系统1在估算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2 20:44:21

    读完第九章(第一部分收尾啦) 系统1的“替代”:从目标问题到启发式问题(绕开原问题去回答一个更简单的问题 这里要注意,有别于有意弱化、分解问题从而获得解决(如数学解题),这里是我们锁定问题答案控制力不强的结果 从立体式启发(视觉错觉)到情感式启发(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再次批评本该是自我批评者的系统2,因为懒惰反而变成赞许者(゚⊿゚)ツ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3 19:37:30

    读完第十章 对巧合(随机事件)的解释(发现规律),对小数定律的盲信,惰于区分信息可信度。 对以上思维缺陷的解释是,我们的祖先要习惯性地搜寻环境变化的可能性,荒野生存的警觉。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4 10:59:59

    读完第十一章 锚定效应:凡考虑到某一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影响估测结果 系统1机制:启发-锚定。暗示其实就是一种启发,即使大脑尽量相信内容真实性,对相应想法选择性激活,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性误差。eg.20℃~夏天、5℃~冬天 系统2机制:调整-锚定,调整不足引发锚定。 另外一方面,系统2从记忆中提取数据进行加工,就要依靠系统1,对这种自主且无意识的影响一无所知且无法控制。可见环境总是能影响到你,潜移默化、难以抗拒。 锚定指数=(估值1-估值2)/(高锚定值1-低锚定值2)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4 12:14:04

    读完第十二章 可得性启发法: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可见这个名词的翻译不是太成功) 如果要给轻松回忆定一个数量,那就是零,最轻松的就是一个都不用想。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在贡献度问卷中我们总会得到大于100%的结果,可见大家都偶尔做超出自己分内的事而注意到自己的这份高尚。 回想轻松度与回想内容(eg.事例数量),一般是轻松度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即要求回想的例证越多,因为回想越加困难,导致自己对例证所能支持的观点反而更缺乏信心。(越多即越少的悖论) 逆转悖论!系统1设定预期,系统2重塑预期,改变预期就能从关注提取信息的轻松度转向关注所提取的内容。 能力可以提升我们对自己直觉的信任,有时我们管这叫傲慢。

  • 三棵树

    三棵树 (联结知识和大众的高速公路) 2020-04-24 22:55:13

    好书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2:20:31

    读完第十三章 媒体-公众-专家 情绪启发式:人们形成观点和作出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感觉如何代替评价如何,“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专家与公众意见分歧,必须互相尊重对方的见解与智慧。——斯洛维克 专家是抵制平民越轨的壁垒。——桑斯坦 效用层叠: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为了保持社会认可的利益部分扭曲自己的公开反应来支持上述认知,效用野心家力图触发效用层叠以推进其计划) 媒体竞相制造吸引人眼球的头条新闻,危机随之升级。eg.“拉夫运河灾难”、“艾拉恐慌” 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要么完全忽视,要么过于重视。 “概率忽略”:想到分子,却忘了分母。 是否该忽略公众恐慌?→不进要使公众免受危害,还要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6:18:06

    读完第十四章 典型性(相似、逻辑分析)与基础比率(概率、统计规律)的冲突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①过于喜爱预测不太可能发生(低基础比率)的事件。(武统好像每年都有迹象马上要发生)②对证据质量变够敏感(除非立刻否定证据,否则系统1自动“眼见为实”)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①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 ②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6:54:02

    读完第十五章 琳达问题-合取谬误: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有时会认为两个事件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 详述使之可信,实则更不可能。 系统1会取价值的平均值而非累加值。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8:13:07

    读完第十六章 统计学基础比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 思维定式:人们(至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每一个成员的身上。 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情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 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发生变化比了解一个新事实更重要。个体案例来展现统计数据,使之嵌入因果关系,将更好地帮助人学习到结论。(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8:29:54

    读完第十六章 统计学基础比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 读完第十六章 统计学基础比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 思维定式:人们(至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每一个成员的身上。 我们容易赋予个人以典型特征;情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影响个人的思考结果。 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发生变化比了解一个新事实更重要。个体案例来展现统计数据,使之嵌入因果关系,将更好地帮助人学习到结论。(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 ... luckylimio

    与整体相关的统计学事实,与个人相关的假设性事实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8:35:36

    读完第十七章 “回归平均值”现象:与随机波动相关。 人们常对随机波动产生的现象作出带有因果关系的解释。 相关系数:两个值共有因素的相对比重。 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19:17:07

    读完第十八章 修正直觉性预测 A=AB共同因素+A特殊因素 B=AB共同因素+B特殊因素 基准线预测+直觉预测 警惕估测(对现在)代替预测(对未来)的习惯、适度的直觉性预测并非坏事,毕竟无偏见预测也非永远正确,关键是思考不要被系统1引导到过于自信,而彻底忘记回归性。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21:34:28

    读完第十九章 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这份无知最可能是指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 光环效应、后见之明偏见 大脑的局限,难以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所以大家都是从小长到大,但反过来却难以理解孩子)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6 22:13:55

    读完第二十章 信心是一种感觉,反映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主观自信不可作为准确性的指示器。 预测错误不可避免,世界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目前还无法划清可预测未来与不可预测未来的界限。 有效性的错觉,高水平技能+专业文化营造出的金融业认知错觉,实际上这里就没啥技能的持久关联性。战忽局……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7 01:07:47

    读完第二十一章 直觉判断,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考虑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结合,十有八九降低了正确性;人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难达成一致,这也受外在环境影响而可能反转结论。 公式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更有优势,这样不受样本突变影响,等权原则也不需要任何事前统计研究。 闭上眼睛后的直觉判断和等权重公式一样有效。 招聘tips:找出6个先决条件,列出问题并设立5分制评估标准,有限时间内完成某一特性信息采集并打分,不要越过某特性去测别的,评分累加,雇佣最高分。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8 09:54:23

    读完第二十二章 预认知决策模式/直觉型决策制定模式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刻意的训练(反馈质量与速度+足够时间的练习) 直觉判断的有效性 ①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②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自信来源于认知放松与一致性,而非有效性。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8 12:59:58

    读完第二十三章 内部意见,私下收集优于公开讨论 外部意见,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参考类别预测” 规划谬误—现实计划+严格执行,来避免更多的耗费—未知的未知(Donald Rumsfeld) 非理性坚持—沉没成本悖论 本特·弗林夫伯格(Bent Flyvbjerg) 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 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利用其做基准预测 3.如果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会比同类项目的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例的具体信息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 “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8 14:09:59

    读完第二十四章 乐观主义者在这个世界上更容易获得成功、运气、健康、婚姻、长寿、行动力、坚持不懈……而他们承担的风险也容易远大于自己所意识的水平,为乐观埋单。 认知偏见—眼见为实缺陷 关注目标忽视了基础比率→规划谬误 关注自己的欲望与能力→忽略别人的计划与技能 关注因果忽视运气→控制错觉 关注已知忽视未知→对自己信念过度自信 往往不考虑平均水平究竟是啥水平,就做出比较判断 竞争忽略→乐观主义烈士 社会喜欢惩罚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而奖励过度自信的人 乐观帮助人从挫折中复原。 事前验尸:即将做决策前,为未来的失败在今天找缘由。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29 15:01:17

    读完第二十五章 效用:心理价值、对钱的欲望 期望效用理论/风险的理性选择理论 直觉性选择——心理物理学(费希纳):主观量为物理量的对数——丹尼尔伯努利的预先推论:效用是关于财富的对数函数(基于心理价值而非金钱价值) 心理价值:收益效用的平均值而非可能得到的金钱收益量的平均加权(期望值) 圣彼得堡悖论: A100w、B400w 面对选择:一半的概率有100w一半的概率有400w 或者 肯定有200w 伯努利财富效用理论来看,前面的选择对两者效用相同,但实际并非如此。→引入参考点——前景理论:不同风险进行选择时对理性原理的系统违背现象——框架效应: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理论诱导的盲区”,怀疑是份苦差事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30 02:33:09

    读完第二十六章 效用是伴随着财富的变化出现的,而不是伴随着财富的各种状态出现的。——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 证明伯努利理论主要缺陷的关键——参考点,盈亏而不是财富状态为价值载体 中性参考点(适应水平、现状)、敏感度、损失厌恶(损失厌恶系数、平衡损失需要得到的最少收益、马修拉宾的数学证明) 前景理论对失望与后悔的缺憾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4-30 16:00:00

    读完第二十七章 “无差异曲线”的标准模式未能预见到:①人的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②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其有利之处包括倾向于现状。过往的经历影响现在选择的效用。 禀赋效应——损失厌恶造成,区分交换物与使用物,Vernon Smith的实验经济学→买方、卖方、选择者,2:1 不情愿会随着贸易经验增多而最终消失,只有真正拥有一段时间才表现出禀赋效用 对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会感觉得到的那一小笔钱是“损失”而非所得,因此禀赋效应在穷人里并不明显,不是因为像商人那样思考,而是总是处于“损失”心态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19 09:01:37

    读完第二十八章 损失厌恶→公平性 公平性基本原则:不可利用市场力量将损失强加他人,即使从理论上讲很合理。 遭人厌恶的行为/应得到惩罚的行为/可接受的行为,界线 利他惩罚(别人惩罚某人对他的不公行为),对旁观者快乐中心有作用,使社会凝聚。 负面影响占优势 好与坏的界线,参照点不仅是现状,还包括将来的目标→渴望实现目标却没动力超越目标。 输家更积极阻挠→不愿改变现状,保守的力量更强大,偏爱细小的改变,有引力作用。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19 09:35:20

    第二十九章 大多情况下,权衡的总体评估由系统一作出 预期原理(数学期望)通过可能性判定价值,不可取 0→5%:可能性效应 95%→1:确定性效应 人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 期望效用理论:理性决策制定者遵循预期原理(公理假设) “阿莱斯悖论” 决策权重分布估测 当不大可能的事情成为关注焦点,重视程度要超越其本身出现概率应该引起的关注度。人们对可能性较小的风险几乎完全迟钝。 四重模式(得失/大小可能性) 面对大糟糕孤注一掷,宁愿用使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无谓的挣扎。 一贯看重小概率事件,最终会导致灾难。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19 09:35:44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19 10:06:54

    第三十章 害怕恐怖主义的原因,它降低了效用层叠 罕见事件的忽视与高估。高估关注物。尤其是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景,会忘记可能的和不会大于100% 画面感增强决策权重,降低对概率的敏感。 分母忽视,不同表述决策可能相反。频率格式(1%还是100里面就有1个有时分母还能隐去)。 凭经验克服掉凭描述带来的显著事件高估。但不是被高估就是被忽视。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19 10:21:31

    第三十一章 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n)简单的决策问题 宽框架:一个有四个(2∧n)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 人天生爱用窄边框,用宽边框来减轻痛苦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19 19:16:40

    宽框架增强了承担风险的意愿 厌恶损失与窄框架结合增加了痛苦,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减少查看投资结果来避免,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频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更为强烈。(一个季度看一次差不多了)查看总体反馈的投资者很少得到类似的坏消息,从而不会对投资组合进行无效变动,改善财务状况。 风险政策(如买保险)和外部意见类似,是宽框架的,把注意力从当前情景转移到类似情景的结果上。 风险政策——损失厌恶的过度谨慎 外部意见——规划谬误的过度乐观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0 03:26:11

    第三十二章 拒绝承认失败,处置效应(窄边框),为每只股票开设心理账户,则不理性地去赢存亏。 沉没成本悖论,老鸟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而非纠正先前的错误。董事会应该开掉受困于先前决策而不愿意避免再造成损失的经理人,换一位新的心理账户。放弃—重新开始,是一个智慧。 后悔是由替代现实的可用性引发的反事实情绪,想象正做某事而非过去曾做的事情,最能感到悔意。 反常规事件、积极的行动造成的结果,更能引起强烈情绪。偏离默认是痛苦的来源,关键抉择面前的踌躇不前正是一种逃避选择的心理自我保护,人们也出于此习惯从众。 害怕后悔作出不理性选择。禁忌权衡反对以任何增加风险的可能,换取其他好处。即使防止一切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代价高昂,抑制创新,但仍为普遍的道德直觉。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与有效的风险管理形成两难。 预防后悔情绪。对可能的后悔心里有数,做长远影响决策时不要太过周密,也不要完全偶然性行事,否则就可能留后悔坑。 其实,我们预见的后悔要比实际体验的深,我们低估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也就不要太关注是否后悔吧,即使会,也绝对不是什么撕心裂肺的大事。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0 04:21:07

    第三十三章 抢劫案中的单一评估与联合评估的不一致——判断和抉择的逆转。偏好逆转。 联合评估需要系统2的参与。判断与环境,身高—年龄、饭量—身高、苹果—牛排。用美元价值表示,海豚环保、雇农皮肤癌。联合评估中词条数量价值显示,而单一评估更看封皮新旧。 可预测的不一致性,理性受更广泛、综合的框架限制,联合评估显然比单一评估更广泛。如果控制你所见的人对你的选择有兴趣,那么还请更加谨慎。 美国法律判决更倾向于单一评估,部门内部的框架还算合理,但之间的就很不一致。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0 05:39:35

    第三十四章 同样真值两句话,对联想机制的含义却不相同。人注定不可能完全像理性人那样反应。 事实的平等与情感的不平等。 重构框架需要努力,而大多数人则被动接受。 希望穷人多生孩子比富人得到更多的好处,就不能把免税额与附加费分开看。 框架不应该都被看成掩饰与隐瞒,但即使没有欺骗,我们也会受其影响(诱导),而有些框架比其他的更能反映现实质。 丢了160的票,转化为丢了160,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后者认知结果一般是再买票。 每英里耗油量框架,每加仑英里数框架 重要决定或许会被无关紧要的特征控制,认知错觉注定给理性经济人假说判死刑。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2 02:53:42

    第三十五章 体验效用—决策效用,喜欢≠快乐 记忆的bug:忽视过程(时间长短无显著影响)+峰终定律(峰值的强弱和结束阶段的强弱起作用)→决策效用只对特征量感兴趣,而不是计算全过程的积分。(至少作者以为积分的那个记忆体验不到的体验是更合理的)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2 03:06:18

    第三十六章 记忆的工作方式:编故事将其作为未来的参考然后保存。 寿命延长一倍也不会改变他人对人生圆满度或整体幸福度的观点,人生被典型的时间段所代表。 高潮与结尾是那么的重要,如果延长五年寿命要夺取他最辉煌的时刻或是延长的部分本身有点糟糕,评价就会变低。 记忆自我(特征值)和体验自我(积分),时间一过后者坍缩成了前者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2 06:32:02

    第三十七章 米哈里的“心流”,连续时刻的幸福感 手机打断问卷法(经历取样法)→昨日重现法 u指数:不愉快状态的时间占比值,基于时间的客观测评 注意力是关键,我们的情绪状态绝大部分时间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情。eg进行的事情、直接环境、再现的想法 提高经历质量的方法:将消极的休闲时间用在更为积极的休闲上,比如看电视改为锻炼身体 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 坎特里尔自我定位奋斗量尺0-10 高学历高压力,身体不健康影响超过一切,贫穷叫人悲惨、富有有利于记忆幸福而非经历幸福,极度的贫困增加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的感受。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2 07:00:31

    第三十八章 从婚姻满意度调查结果看,对许多人,结婚的决定反映出因情感预测而引起的重大错误 总体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应持有保留意见,毕竟系统一很容易把受试者启发到替代问题上。 经历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格遗传 18岁对钱的看重程度,在名牌大学的学生群体中,预示着他们在成年以后对自己收入满意程度。年轻人的目标会影响到他们将经历的事、未来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 解决对生活不满的办法,可以设定非常难实现的目标。 幸福是经历与记忆的综合体。 聚焦错觉,系统1眼见为实的效果之一。 注意力转移消除了特殊事件影响。 错误想法miswanting,情感预测的错误导致不佳决策。 买车吃灰还是参加社团活动长期happy。聚焦错觉使人更加看好本身就能兴奋的事物和经历,即使它们随时间失去吸引力。人们忽视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注意力价值的经历很少被关注。

  • luckylimio

    luckylimio 楼主 2020-05-22 07:29:06

    记忆自我是系统2评估生活的特点,系统1先忽视+峰终。时间有限,记忆却忘记了这点,本能上更偏好短暂而强烈的快乐,怕短暂强烈的痛苦,对长期轻微的痛苦却容易接受。 对过程加权的幸福感,使我们将生活所有时刻都看做相似的,将生命中的时刻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 经济理性人为自由主义的方法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除非危害他人,勿加干涉。行为经济学家则知道自由的代价,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认为自由免费。 和经济人相比,人需要被保护,以免那些蓄意利用他人弱点的人危害,系统一怪异系统二懒惰。 自由家长制,人类需要帮助(助推)才能做出好的决定,这种帮助可以靠不介入的方式实现(框架)。 启发式,并不意味着简单或更少的努力,只是更容易想到更快更易被发现,其答案并不随意,“似乎”正确,有时也错的离谱。 认识系统一犯错的方法原则很简单,认识到处于认知领域,慢,要求系统二来强化。难在于知道犯错了,尤其是自己犯错时,产生的质疑造成的认知压力,也就是为何辨认别人的错误比辨认自己的简单的多。认知放松有助于接受更多信息。 机构相对个人更容易规避错误,集体思考慢、质检制度、办公室闲言碎语比内心的疑惑给予的压力小。 相信批评者正直且有经验,或者希望决策能通过制定的方式而非结果评判,更好的决策便应运而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478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