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专区|清平乐ep24 朝堂线梳理与吐槽:战争不该这么拍
来自:savanna
书接上回。夏竦任经略使治保安军一年之后回京述职,同时推荐韩琦为其副手,韩琦又举荐了范仲淹,正巧官家也早已写下对范仲淹的任命诏书,于是二人共赴西境。
话说韩琦范仲淹曾经是一对好西皮,竟然异地为官相隔千里都能同时上一道政见相差无几的劄子,让官家都忍不住磕了起来。韩琦与范仲淹两人同时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吃着兔子喝着酒唱着歌,却开始因为政见对立干起仗来。范仲淹反对进攻,说,就算是以倾国之力打赢了又能怎么样呢?朝廷没有兵力去接管党项诸州。还不如增建堡垒,整饬纪律,保境安民,元昊若来就依堡垒而拒之。让元昊一次次徒劳无功,耗到元昊的国力撑不下去,不得不来和谈。
而韩琦也同意这点,虽然同意范仲淹所言打下来也无法治理,内地百姓也不可能迁到党项境内。但韩琦认为,要寻找到元昊主力打赢,并不一定会如范仲淹所说要付出所谓倾国之力抽民膏血的代价,可以打了之后再和谈,然后兴水利,办农业,广教化,重开榷场,安居乐业。
两人不欢而散,官司打到了御前,皇帝对着晏殊抱怨,晏殊隐晦表达了他的立场“夏经略一直是反对主动进攻的”。但官家显然对主动出击热情满满,还想着“也许夏竦研究了最新的前线战报,立场改变了呢”,“韩琦一向敬重范仲淹,而这次却数次驳斥,想必有他的道理。” 天子的倾向最终还是对占据产生了一点影响。
范仲淹韩琦作别,而战争最终还是发生了。韩琦收到了一条密报,说 元昊即将南下六盘山,即将攻占渭州,认为可以切断粮道,然后趁他回头时设下埋伏击之。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假消息,反而被元昊料中了宋军的路线,又被全歼。即好水川之败。
行文至此,我对三川口和好水川两场战役的描写是颇为不满意的。主创把一个本可以有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的过程,拍的含糊不清囫囵吞枣。辨析事件本身也有问题。攻守之辩哪有那么简单——或者说那么儿戏。打,打输了,打就一定不对吗?没有守,战败了,守就一定对吗?为什么组里有人吐槽官家和韩琦突然智商下降?就是因为一没有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没有交代清楚事情所必要的复杂性。
一次冲突,一场战役,总归有如下过程:A. 事件发生了,大臣各有政见立场且互有充足的道理,形成论辩;B. 因为形势变化/权力斗争/外部压力等等,几轮交锋之后有一个决策;C. 执行战略,碰到了这个意外,那个敌人,有惊无险的克服困难或者没有;D. 反思复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说这集韩琦的好水川之败不能和ep19-20的三川口战役分开。大家回顾一下三川口战役的剧情(不记得的看一下这里和这里的第一点),ABCD做到了哪一个??最关键的是,过程和结果当中的关键点,有任何内在联系吗??只有开头出个李元昊提和议事,皇帝、大臣、乃至皇后各方摆一下立场,然后你也不知道形成了什么决策为什么,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就这么没了,没了!!花了一集多,说官家怎么认为,皇后怎么认为,晏殊韩琦夏竦等人怎么认为,围绕着要乘胜追击还是打防守战讲了一集多,晕头转向突然直接用军报给了结果,“范雍李公彬把诈降的兵卒编入金明寨防卫,导致被敌方里应外合所破”,这和前面吵了一集多的追击还是防守,没有半毛钱关系!!!更奇葩的是,结果出来之后,对此没有丝毫复盘,直接过渡到了下一个事件(刘平案本身是完整的,但是三川口战役衍生出去的一个问题,和本题无关)?
按理来说,一个事件发生完了,人物关系或者人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影响到下一个事件。然而,对三川口没有任何复盘和讨论,到底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吸取了什么教训,完全没有,更显得ep24这里的好水川战役就根本无从讨论起。
这里韩琦和范仲淹的攻守之辩,各自都有道理。但是如果进一步说,打就一定不对吗?同样是和谈,打赢之后的所拥有的主动权,和无法打打不赢和谈条件全然不同。谈判中失去了先手,向西夏进贡大量岁币,这个负担也同样也要加诸在百姓身上。守就一定对吗?地势平缓,战线长,再加上元昊也善于各种虚虚实实的假消息,守也总有守不住的一天。那么到时候与其被动挨打让人乘虚而入,不如主动选择作战的时机打一场,也完全说得过去。
重点不是攻还是守,战败了,攻击就是错的。而是选择了攻击后,到底为什么失败了,下次能不能避免这个错误,预防这个风险。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三川口战役中(看ifPhoniex总结的这里),失败原因有李元昊提出议和让人麻痹,放各种错误消息以致于守军被调开往错误的地点,等等,等等,编剧完全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点详细展开,然后把对这一点的反思和改进,作用到下一次好水川战役的过程中。但是没有啊,现在剧里,两场战役仿佛完全没有关系,第二次事件中韩范之争,仿佛三川口根本没有发生过。所以,为什么要写呢?因为历史发生了要交作业赶进度?
我不明白,既然已经决定要写两次战争了,难道还不够篇幅展开攻策和守策各自的复杂性吗?第一次事件先讲个简单一点的,然后受到冲击,失败;复盘改进,第二次,发现事情另有天地,这很难吗?还需要在第二次战役中,写一个如此儿戏的韩琦想要进攻,攻是错的,所以打败了的弱智逻辑???韩琦在历史上,对兵事也根本、根本没有认识的如此浅薄——具体可以看@青门引 的科普,在真实发生的好水川之中,他也并不是战败的第一责任人。
韩琦好歹应当是剧中认真刻画的男二吧?在剧中刻画的这个事件上,剧中官家站同一立场吧?败当然可以败,但是应该展现人物的成长,展现人物思维能力和人格魅力吧?但是剧中这儿在干什么,让韩琦和男主突然降智???帮忙完成走历史的作业???
(P.S. 青门引大大建议加入这一条。鉴于两次战役人物逻辑崩坏,请大家把剧情、历史分开看就好了,不要让大家在拿历史战争结果证明剧中人的逻辑。切切)
从而我觉得,ep24最后一场写官家向祖先请罪,写得失之单薄的,或者说,写得可以更深刻。官家有自省、有担当,不会诿过于下,仁义爱民,这是很好的。但还是这句话,问题不是二极化的要打还是要守啊,而是采取攻策该怎么做地方什么,采取守策该做什么小心什么。简单的只是觉得我不该不听从谏言,不打防守战,那下次采守势,敌方反复小股骚扰再夹杂各种真假消息最后一举破了防线,那还不是抓瞎么?好好讨论一下具体问题上怎么样做的更好啊!
“仁”是一个非常宏大也非常复杂的主题。不是不采取一个可能正确的谏言就是不仁,因为他的反面也未必代表了“仁”。帝王承担天下,帝王的仁也要坚忍的心性,和智慧和胸怀。如此,更能去写好这部剧想要写的主题。而在最近几集,三川口和好水川两次战役,是描写的很失败的,以至于主题都出现了模糊不清。希望下面能更好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47集|看完这集深感官家配不上丹姝😂 (芝士奶盖)
- 张茂则是太监吗? (一)
- 张贵妃,后宫里不一样的烟火 (萱萱)
- 王凯再演个古装剧吧,清平乐的皇帝太好看了。 ((≧∇≦)/)
- 背景渊源|清平乐 第54集 风雅宋生活雅事之插花-从徽柔采梅插... (无名解忧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