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通志文化艺术卷昆剧剧目
来自:青玉(昆曲者真善美也~)
上海通志 >> 第三十八卷文化艺术(上) >> 第二章戏曲 >> 节 -------------------------------------------------------------------------------- 第四节 剧目 一、昆剧剧目 剧目 传统剧目。杂剧有《单刀会》《西厢记》《马陵道》《不伏老》《东窗事犯》《渔樵记》《昊天塔》《十面埋伏》《风云会》《西游记》《罢宴》《四声猿》《四弦秋》《乔影》《湘真阁》。南戏和传奇有《荆钗记》《白兔记》《幽闺记》《琵琶记》《金印记》《牧羊记》《寻亲记》《连环记》《香囊记》《千金记》《还带记》《绣襦记》《八义记》《南西厢记》《宝剑记》《古城记》《浣纱记》《祝发记》《双珠记》《鲛绡记》《鸣凤记》《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义侠记》《坠钗记》《草庐记》《彩楼记》《金雀记》《鸾钗记》《百顺记》《玉簪记》《红梅记》《焚香记》《钗钏记》《双红记》《狮吼记》《红梨记》《宵光记》《水浒记》《西川图》《金锁记》《惊鸿记》《蝴蝶梦》《疗妒羹》《翠屏山》《望湖亭》《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万里圆》《千钟禄》《麒麟阁》《风云会》《衣珠记》《白罗衫》《还金镯》《金不换》《一文钱》《西楼记》《燕子笺》《十五贯》《翡翠园》《艳云亭》《渔家乐》《九莲灯》《乾坤啸》《醉菩提》《如是观》《天下乐》《吉庆图》《风筝误》《虎囊弹》《党人碑》《双官诰》《后寻亲记》《烂柯山》《满床笏》《雁翎甲》《儿孙福》《长生殿》《铁冠图》《升平宝筏》《雷峰塔》。彩排本戏灯彩戏及其他有《红楼梦》《南楼传》《呆中福》《折桂传》《描金凤》《双珠凤》《文武香球》《红菱艳》《昆山记》《奈何天》《玉搔头》《洛阳桥》《火云洞》《海潮音》《百花记》《贩马记》。时剧有《思凡》《下山》《拾金》《花鼓》《借靴》《磨斧》《仲子》《昭君》《思春》《打面缸》《打斋饭》《荡湖船》《芦林》《醉贵妃》。武戏有《天门阵》《青龙阵》《闹海》《挑车》《探庄射灯》《大名府》《安天会》《战宛城》《状元印》《雅观楼》《乾元山》《芙蓉岭》《打店》《蜈蚣岭》《四平山》《扈家庄》等。 创作、整理改编剧目。《红楼梦》《红娘子》《贵人魔影》《雷州盗》《济公三戏花太岁》《钗头凤》《唐太宗》《白蛇后传》《小罗成》《公堂审狗》《无盐传奇》《婉容》《上灵山》《司马相如》《挡马》《牡丹亭》《调风月》《拜月亭》《白罗衫》《墙头马上》《马上缘》《红线盗盒》《白蛇传》《蔡文姬》《连环记》《烂柯山》《莲花剔目》《痴女》《女弹》《琵琶记》《斩娥》《打花鼓》《玉簪记》《风筝误》《蝴蝶梦和新蝴蝶梦》《血手印》《长生殿》《潘金莲》《占花魁》《男监》《甲申登》《狮吼记》《富贵图》《夕鹤》等。 移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假婿乘龙》《包公赔情》《花烛泪》《燕青卖线》《枯井案》等。 现代戏剧目。《海上渔歌》《风雨送菜》《喜迎亲》《琼花》《沧江曲》《飞马追踪》《春花的婚礼》《燕归来》《智闯乌龙沙》《两岸情》等。 主要剧目 《十五贯》。又名《双熊梦》。传奇。清初朱皠作。全本26折。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八月,大雅班在三雅园分2天串演前后本共28折,为近代串演最齐全的一次。一般串连今本,为正面表现熊友兰一案的15折。1925年“传”字辈演出于徐园。通常连演《批斩》《见都》《访鼠》《测字》4折。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改编上演《十五贯》,轰动全国。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班学习演出,计镇华饰况钟,刘异龙饰娄阿鼠。后学习《商赠》《杀尤》《皋桥》《审问》《朝审》《男监》《宿山》《女监》《批斩》《见都》《踏勘》《访鼠》《测字》《审豁》14个传统折子。1978年上海昆剧团以《十五贯》作建团公演,《访鼠》《测字》作为上海昆剧团折子戏保留剧目。1990年沈斌导演,参加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 《千钟禄》。又名《千忠戮》。传奇。明李玉作。清末存演《草诏》《八阳》《搜山》《打车》4折,皆为著名折子,多独立演出。传字辈演出《草诏》,前加《奏朝》1折,倪传0、郑传鉴饰方孝孺。《搜山》《打车》由施传镇、郑传鉴饰程济。《八阳》流行最广,由顾传玠、顾传琳、周传瑛饰建文君。1924年5月昆曲传习所《八阳》和曲家张某良、凌芝舫、徐子权《搜山》《打车》连演。亦为俞振飞代表剧目之一,郑传鉴配演程济为俞晚年示范。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继承《奏朝》等5折,为上海昆剧团折子戏保留剧目。 《义侠记》。明沈璟作。全本36折。近代所演集中在围绕潘金莲、武松展开,有《打虎》《游街》《戏叔》《别兄》《挑帘》《裁衣》《捉奸》《服毒》《显魂》《杀嫂》10个折目,又称《武十回》。“传”字辈由汪传钤饰武松,华传萍、朱传茗、张传芳饰潘金莲,姚传湄、华传浩饰武大郎,王传淞饰西门庆,后串演加入《打虎》《狮子楼》2折。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昆剧团传习《打虎》《游街》《戏叔》《别兄》《杀嫂》《打店》和《狮子楼》。《戏叔》《别兄》《挑帘》《裁衣》为上海昆剧团折子戏保留剧目,1987年改编成大型昆剧《潘金莲》,首尾皆重写,中间保留传统折子戏精华。梁谷音饰潘金莲,姚祖福饰武松,刘异龙饰西门庆,刘德荣饰武大郎,1987年4月演于上海艺术剧场。潘金莲扮演者梁谷音获1990年首届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奖主角奖。 《长生殿》。清洪昇作。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南提督张云翼邀作者到松江演出。至同治末年,又以灯彩形式演出,清末存演12折。1922年,全福班在上海最后阶段,三度公演。也为“传”字辈出科串演全本的重要剧目。1927年2月,新乐府成立开幕时献演。仙霓社演出分前、后两集,前集为《定情》《赐盒》《酒楼》《鹊桥》《密誓》《吟诗脱靴》,后集为《絮阁》《小宴》《惊变》《马嵬》《埋玉》《闻铃》。仙霓社解散后,惟有郑传鉴断续演唱《弹词》。俞粟庐录制《迎像哭像》唱片。俞振飞有“活唐明皇”之称,《小宴》《惊变》《埋玉》《闻铃》《迎像哭像》为其代表剧目,上海市戏曲学校继承9个优秀折子。1987年,上海昆剧团改编全本,重写原作《密誓》《埋玉》2场,以《雨梦》作结,突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追思及其失落感。是年4月,首演于上海市政府礼堂,张静娴演杨贵妃获第七届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1990年,刘异龙饰高力士,获首届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配角奖。蔡正仁主演的《小宴》《惊变》《迎像哭像》,计镇华主演的《弹词》等,均为折子戏保留剧目。 《惊鸿记》。明吴世美作。原本题作《学士挥毫》,昆班称《吟诗脱靴》,今名《太白醉写》。大官生代表剧目。1927年12月新乐府成立,时由“传”字辈献演。顾传玠、赵传珺、周传瑛饰李白。仙霓社演出列入全本《长生殿》串演,为俞振飞演出最精彩和享誉最高的剧目之一。上海昆剧团蔡正仁主演,为折子戏保留剧目。 《挡马》。小武戏。原为乱弹剧目。清乾隆年间见演,清末失传。扬剧称《杨八姐打店》。20世纪50年代初方传芸、汪传钤邀曲友戴夏改编谱曲。1954年11月于华东戏曲会演首演获奖,文化部向全国各剧种推广。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班学生王芝泉、张铭荣继承,吸收湘昆、河北梆子、婺剧,改进武技、表演。第二届昆剧班学生陈同申、段秋霞合作增加高难斤头。1978年9月上海昆剧团恢复演出,王芝泉、张铭荣主演。1984年,上海艺术研究所录制成戏曲艺术片,王芝泉、陈同申主演,次年获首届中国电视剧鹰像奖戏曲艺术片奖。 《玉簪记》。明高濂作。清末存演7折。“传”字辈演《茶叙》《琴挑》《问病》《偷诗》《姑阻》《失约》《催试》《秋江》8折,为全剧主干。顾传玠、周传瑛饰潘必正,朱传茗、张传芳饰陈妙常。《琴挑》《问病》《偷诗》《秋江》为知名折子,尤以《琴挑》流传最广。为俞振飞代表剧目。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传习《琴挑》《问病》《偷诗》《催试》《秋江》5折。除《催试》外,其余4折均为上海昆剧团折子戏保留剧目,1985年改编全本,以此4折为重头戏,华文漪饰陈妙常,岳美缇饰潘必正。1985年5月,首演于上海昆剧精英展览。1989年后,张静娴扮演陈妙常。梁谷音、刘异龙主演《秋江》,学自川剧,为折子戏保留剧目。1986年11月,上海艺术研究所摄制成3集戏曲电视剧《陈妙常与潘必正》,获中国戏曲电视剧长城奖进取奖。华文漪、岳美缇主演折子戏《偷诗》获第四届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潘必正扮演者岳美缇获1992年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主角奖。 《占花魁》。明李玉作。清末,存演《劝妆》《湖楼》《受吐》《串戏》《雪塘》《独占》6折,为全剧主要情节,串连可成全本,或以《劝妆》《湖楼》《受吐》《独占》4折相连,成一小本戏。“传”字辈演6折。朱传茗、张传芳饰美娘,顾传玠、周传瑛饰秦钟。上海昆剧团继承《湖楼》《受吐》,岳美缇、张静娴主演,为折子戏保留剧目。1988年改编全本,以原6个折子戏为基础,保留《湖楼》《受吐》,改写《卖油》《情思》《雪塘》《从良》4场,刻画秦钟纯真的恋情、质朴的人格。岳美缇饰秦钟,张静娴饰王美娘,1988年11月首演于上海艺术剧场。成志雄饰时阿大,获1990年首届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配角奖。 《雷峰塔》。又名《白蛇传》。清黄图铋作,陈嘉言改编。全本38折。清末存演18折。演全本多题《白蛇传》,为清末重要灯彩戏之一。演折子称《雷峰塔》,以《烧香》《水斗》《断桥》连演最多。传字辈演《下山》《收青》《游湖》《借伞》《成亲》《盗库》《赠银》《卖符》《吊打》《端阳》《盗草》《煎草》《烧香》《水斗》《断桥》《合钵》《毁塔》17折。《毁塔》出现于1924年雷峰塔倒坍之后,代替原《祭塔》《佛圆》的结局。顾传玠、周传瑛饰许仙,朱传茗、张传芳饰白娘,华传萍、刘传蘅饰小青,倪传0、郑传鉴饰法海。仙霓社演出多演折子戏。方传芸主演《盗仙草》,借鉴京剧发展出手技巧。京剧演员学习者颇多。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继承《烧香》《水斗》《断桥》《盗仙草》《盗库银》5折。1961年戏校京昆实验剧团演出田汉编京剧本《白蛇传》,京昆合璧。上海昆剧团建团,排演昆剧改编本,共10场,参照传统折子而有较大改写。王英姿、王泉、王君惠、华文漪饰白娘子,岳美缇、蔡正仁饰许仙,梁谷音、史洁华饰小青,计镇华饰法海。1978年10月,首演于徐汇剧场。许仙扮演者蔡正仁获第四届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盗库银》为折子戏保留剧目。 《烂柯山》。清无名氏作。清初见演,全本佚。《缀白裘》载有7折。民国年间,昆班演出,或称《朱买臣休妻》。传字辈串《前逼》《后逼》《悔嫁》《痴梦》《泼水》5折。施传镇饰朱买臣,王传蕖、沈传芷饰崔氏。《痴梦》为最流行的折子。上海市戏曲学校传习《前逼》《后逼》《痴梦》《泼水》4折。1980年上海昆剧团串演4折,称全本《烂柯山》,演出于温州市解放剧场,梁谷音饰崔氏,顾兆琳饰朱买臣。1981年在《前逼》《后逼》之间插《雪樵》,共分5场,加强夫妻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的刻画,改变原作全部归罪于崔氏的一般道德意义上的谴责,梁谷音、计镇华主演,1981年1月首演于上海歌剧院小剧场。《前逼》《后逼》《痴梦》《泼水》常单独演出,为折子戏保留剧目。计镇华演《前逼·后逼》,1986年获第四届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 《唐太宗》。新编历史剧。编剧陆兼之、方家骥,发表于1982年4月《剧本》月刊。计镇华饰李世民、华文漪饰徐惠妃,姚祖福饰李承乾,蔡正仁饰李泰,刘异龙饰程咬金。1981年12月上海昆剧团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获首届上海戏剧节剧本奖、舞美设计奖、化妆奖、乐师奖,获1981年全国话剧、歌剧、戏曲创作优秀剧本奖。 《还魂记》。又名《牡丹亭》。传奇。明汤显祖作。明万历末年,有擅演杜丽娘名旦者在松江演出。全本55折,清末存演13折,常能串全12折。清光绪元年八月至十一月,三雅园几乎10天串演一次。“传”字辈演《劝农》《学堂》《游园》《惊梦》《寻梦》《花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11折。仙霓社只演折子戏。梅兰芳莅沪演出,昆剧《春香闹学》是其重要剧目。1919年商务印书馆将此剧摄成电影。1927年10月、1934年2月,俞振飞同程砚秋、梅兰芳先后首度合作演出《游园惊梦》。1959年,梅、俞合演,摄制电影。《游园惊梦》为俞振飞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昆剧团继承全部优秀折子。1957年,上海市戏曲学校演出苏雪安改编本,从《学堂》起至《始走》《硬拷》,有较强的喜剧色彩。俞振飞、言慧珠分饰柳梦梅、杜丽娘。“传”字辈老师和学生配合演出。1982年,上海昆剧团改编,保留各场重头戏主要曲文、念白,强调反封建主题,全面革新。华文漪饰杜丽娘,岳美缇饰柳梦梅。1982年5月,参加“两省一市昆剧会演”首演于苏州开明剧场。1987年,获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传统与现实荣誉奖。1993年,上海昆剧团再次改编,着眼于原著的浪漫主义色彩,删去杜宝、陈最良、石道姑等人物,加强花神、判官等虚幻的、象征性的人物,突出杜丽娘追求自由幸福的执著精神。在演出处理上,通过光、景渲染,造成绚丽的舞台色彩。1993年12月31日,彩排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杜丽娘扮演者梁谷音、柳梦梅扮演者蔡正仁获1993年上海白玉兰主角奖。 《白兔记》。元无名氏作。清末存演7折。传字辈以《赛愿》《养子》《窦送》《出猎》5折为全本。王传真、沈传芷饰李三娘,施传镇、郑传鉴饰刘智远。《赛愿》《养子》《窦送》解放后未传。《出猎》《回猎》为著名雉尾生戏,周传瑛、方传芸擅演。后由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班学生传习,参加1956年昆剧观摩演出。郑亚庆饰咬脐郎,岳美缇饰李三娘,计镇华饰刘智远。 《西厢记》。元王实甫原著,明李日华改编。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在豫园演出分4天演全。清末存演10折,一般串连3~4折。传字辈演《游殿》《闹斋》《惠明》《寄柬》《跳墙着棋》《佳期》《拷红》《长亭》8折。周传瑛饰张珙、华传萍饰莺莺,张传芳饰红娘。新乐府张传芳演出《寄柬》《佳期》《拷红》,风靡沪上。30年代中期,仙霓社演出全本《西厢记》,受到欢迎。上海市戏曲学校传习《游殿》《惠明》《寄柬》《跳墙着棋》《佳期》《拷红》6折,方洋主演《惠明》,梁谷音主演《跳墙着棋》《佳期》,为上海昆剧团折子戏保留剧目。1988年,上海电视台录制《西厢记》艺术片,为小型改编本,华文漪、梁谷音和香港曲友顾铁华合演。 《西游记》。明杨讷作。1924年5月,“传”字辈到沪初,演出《胖姑》,张传芳饰胖姑,刘传蘅饰庄旺儿,华传浩饰老实头。刘传蘅饰《借扇》中的铁扇公主,汪传钤饰孙悟空。后方传芸饰铁扇公主,与汪传钤丰富开打表演,加强表演气氛,成为仙霓社重要武戏。上海市戏曲学校传习《认子》《胖姑》《借扇》。1979年,上海昆剧团恢复排演《借扇》,史洁华、陈同申首演,后压缩唱段,增加铁扇公主回洞、孙悟空钻入其腹内等情节,改为白多唱少,以斤斗见长的武戏。 《墙头马上》。根据元白朴同名杂剧改编。原作4折,改编本9场,为俞振飞排演的第一个昆剧新剧目。俞振飞饰裴少俊,言慧珠饰李倩君,郑传鉴饰裴行俭,华传浩饰裴福,梁谷音饰梅香,1959年2月首演于长江剧场。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昆剧班、上海昆剧团先后演出。华文漪饰李倩君,岳美缇、蔡正仁饰裴少俊,刘异龙饰裴福,周启明饰裴行俭,顾兆琳饰李世杰,为剧团保留剧目。 《蔡文姬》。郑拾风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改编本保持原作精神,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对周近有较大改动,强化戏剧冲突。音乐创作突破联套、改变旋法等。华文漪饰蔡文姬,计镇华饰曹操,蔡正仁饰董祀,刘异龙饰周近,王群饰左贤王。上海昆剧团1979年12月首演于北京影剧院(今美琪大戏院)。 《琼花》。现代剧。周玑璋、陆兼之、冯少白(用笔名周兼白)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1964年初,上海市戏曲学校改编《琼岛红花》,沿用曲牌体演唱。同年,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重新改编为《琼花》,用长短句式,艺术表现手法强调生活化。华文漪饰琼花,计镇华饰洪常青,岳美缇饰红莲,蔡正仁饰南霸天。1964年10月试演于中国大戏院,后赴广州参加秋季广交会演出,受到欢迎。1965年1~3月,在天蟾舞台连演3个月。观众人次创昆剧演出的历史记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先后出版剧本。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96/node79716/node79734/userobject1ai102671.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和洪惟助《昆曲辞典》纸质书or电子版 (明峨)
- 有懂昆曲曲牌的朋友吗 (凝绿生)
- 来八卦一下全国中青年闺门旦 (神奇女侠)
- [悼]张继青逝世 (伊宜以忆)
- 求,蓝光青春版牡丹亭灿烂极致蓝光版资源 (林泉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