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卖的利润是否来自消费者酬谢
来自:品巴山
贵卖的利润是否来自消费者酬谢 (阅读《资本异论》第五章) 在《资本论》中,利润这一概念要到第三卷才开始阐述。为什么要基本讲清楚了资本的历史演进和资本的运动规律和结构才说利润呢?显然自有其道理。因为从简单资本总公式G-W-G’中,剩余价值和利润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价格)表现形式。 正是因为形式似乎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东西,但是一个杯子10元钱买进,以14元卖出,多余的4元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利润的秘密。利润的秘密就是发财的秘密,如果这个秘密十分容易破解,我想“人人富裕”就不在是一个乌托邦而是能够成为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然而这现实除了降落在少数人头上,我们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或许有一点点满足之外,严肃的学者如《二十世纪资本论》的作者都会得出即使是社会发展高歌猛进的年代,利润的形式都并非看上去的“贵卖”那么简单。 基于一种“形式”的思维,我们来看看《资本异论》的作者如何破解利润的秘密。 作者将商品买卖分为两种: 第一种情况: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买卖,例如猎人向农夫购买谷物,农夫向裁缝购买衣服,裁缝向猎人购买野鸭,等等。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某种商品(例如谷物)的专业生产者(农夫)用货币向另外一种商品(例如衣服)的专业生产者(裁缝)购买后者生产的商品(衣服)。第二种情况:商品生产者向非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例如一家电视机工厂向一个扫大街的女清洁工人出售彩色电视机。显然,也可以把这种情况说成“非商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购买商品”。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某种商品的专业生产者(例如电视机厂)向不拥有任何商品、却有经济收入的人(例如一个普通的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出售商品。(《资本异论》) 基于这种形式分类,第一种看上去像物物交换,第二种看上去才是有利润的“商品买卖”。或许是作者逻辑起步就是“交换”,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商品,当出现琳琅满目之时,他的眼中恐怕就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似的商品了。生产电视机的工厂(有厂长与工人的分别)因为生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电视机,一个活生生的商品,因此他们是商品生产者。而清洁女工呢?她就动动扫帚,不仅没有生产出任何物品而且大街上还少了不少东西。清洁女工无非就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人”,作者大约不知道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大约更不知道市场经济的人力市场,每一个待雇佣的人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只是商品变成了人,变成了她的劳动,变成了她的服务,商品就不见了,经济收入从天上突然掉下来。显然,作者能够抓住商品的一些形式,但是他能理解商品的形式吗?他根本就不认识商品。 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就不要惊讶: 和“生产者”相对立的概念是“消费者”。(《资本异论》) 接下来请所有的读者观众睁大眼睛,因为魔法就是这样变化的,但是耳边请回响我们在文章开头引用的马克思的研究结论:剩余价值和利润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我们看看有人是怎么通过形式将利润与剩余价值混为一谈的。 “生产者”这一概念在和“消费者”相对应时,不是指商品的具体生产者,例如流水线旁边的工人,而是指专业生产这一商品的企业,例如一家电视机厂。“生产者”的主要特征是它使用了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相对于非专业化的少量制造,大大减少了生产该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和),或者说大大降低了它的成本。显然,这一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它的资产属于谁,是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或者属于部分人民(集体或私有)对问题本身没有任何影响,或者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必要区分“生产者”的所有制性质。“消费者”指的是需要使用某种物品、但是自己不直接去制造的人,尽管他有可能作为一个集体的成员在某个企业参加这种商品的专业化生产。例如,对于一个电视机厂的工人来说,他是自行车、也是自己参加生产的电视机的消费者。即使一个资本家对自己企业生产的商品拥有所有权,但是面对其它商品,他仍然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因此,尽管“工人”和“资本家”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但是工人和资本家同样是消费者。涉及生产资料时,“消费者”往往不是个人而是企业,但是这对本章讨论的问题没有任何影响。(《资本异论》) 生产者不能是“工人”,“尽管他有可能作为一个集体成员在某个企业参加这种商品的专业生产”,生产者是企业。但是消费者完全不同,消费者即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资本家”。尽管“资本家”兜兜里的资本往往并不是用于个人消费而是进行再生产投资,但是此刻为了抹去可变资本(工人劳动),使得我们从一个全部预付资本的形式视角(仅企业是生产者)去看待问题,不然《资本异论》的作者如何沿着他的逻辑走下去了,他根本没有看到仅仅几句话,马克思已经说明了他要干什么。当他举例猎人和农夫的时候,可没有说他们不是商品生产者。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没有纯资本和地租收入,每一个人都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所以不打通就是看不懂价值链的循环。 至于本章后面说贵卖如何如何的可能,贵卖如何如何地提高生产力节约时间,似乎是在重复讨论“交换”时我们曾经讨论过的问题。马克思从来不否认资本主义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是说贵卖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没有,恰恰正是因为这是发生的现实,我们为什么要脱了裤子放屁还要论证一遍,问题是这种经济规律发展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可以看作消费者给生产者的酬谢(简称“消费者酬谢”),因为生产者为消费者节约了大量劳动。(《资本异论》) 剩余价值终于变成了消费者给生产者的酬谢。一个“资本家”需要酬谢另一个“资本家”为自己生产出了不同的商品。一个工人也要感谢“企业”,因为正是因为企业给他生产了他消费的商品。当然这个工人还得感谢“企业”,因为没有企业发的工资,这个工人准备拿什么去贵买可能从自己手中生产出的商品。企业不仅生产出了商品,也生产出了工人,但是我们得感谢它。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作者做了一个非常严密的论证: 上一节例中的清洁女工,手下没有任何工厂,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商品,因此,她没有任何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上去贵卖,也就没有任何“贵卖利润”。那么,她为什么能够贵买商品?她哪里来的“贵买能力”呢?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贵卖”的含义。“贵卖”指的是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但是,由于专业化和大批量生产大大减少了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所以,即使价格高于价值,其绝对值仍然低于消费者少量制造所需要的成本。这一关系可以概括如下:(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价格<消费者少量制造花费的劳动的价值)也就是说:“贵卖”的“贵”只是相对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而言;但是相对消费者自己少量制造的成本,却是“便宜”的,甚至是“非常便宜”的,因为专业化和大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成本。总之,“贵卖”不贵。(《资本异论》) 现实生活中不嫌商品贵的工薪阶层怕是没有。本来我们是为了探寻利润的秘密,为发家致富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但是越往后读越感觉怎么是在安慰你,再等等看,等工资涨了,这些商品还贵吗?哈哈,奇人一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和私有企业过不去?(黄佶) (黄佶,资本异论)
- 不存在什么“等价交换”(黄佶) (黄佶,资本异论)
- 资本利润来自买卖双方的成本差(黄佶) (黄佶,资本异论)
- 对于工人来说,不存在剩余劳动时间(是是非非《资本论》17) (黄佶,资本异论)
- 浅析确定交换比例中的主观与客观因素 (品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