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拨云见月:拨开北宋那些迷雾(雄文)
寒武页岩(小周璇,小聂荌,真顽主真狐狸)
首先,楼主小姐姐表态度: 我没说不追剧啊,我不也在追剧么--我意思是说,看历史剧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一部历史剧能够激发大家兴趣去认真学习历史,就是善哉善哉了。
我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同时时时刻要做一个抽离,记住自己是一个共和时代的人,站稳自己的观剧立场。
反正我对这个剧中所有主要人物,都是抱着悲悯同情态度的,不幸者,各有各的不幸。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悲剧也是可以蕴含大政治大历史的根本---人文关怀,天道人道合一,加起来就是美学或者诗意,不拘他是悲剧喜剧正剧戏说。
历史和科学属于格物,属于形而下,哲学和美学都是形而上,属于致知,而致知的最高境界,即致良知(唤醒良知)近乎信仰或者宗教了;同理,诗学高于文学。
我所期待的是诗意美学的结局,是承载着人道主义。 否则我不会如今这样,这么多年未曾如此热情地为一部戏连着写剧评了(当年琅琊榜、北平无战事也只是心动反复刷),其实不是我注六经,是六经注我。
比如,关于宦官与宫眷的爱情就写过历史考据:
清平乐/初恋、虐恋:女官、内侍、君主(历史相似)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987664/
清平乐/图中初恋内官,被皇帝暗恋的宫眷(乱弹)https://www.douban.com/note/759247656/
清平乐/我来猜写优美结局:秋蒲蓉宾图传奇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2680283/
清平乐/我来猜写庆历八年宿卫宫变剧情(原创分析)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955717/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两千年封建专制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不是士大夫眼里那种风花雪月。不管宋仁宗本人如何,他代表的制度,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是可以吃人的。
IMF曾经做过全球经济史统计,宋神宗是全球有史以来第三富豪,比尔盖茨只能在第九位--明白为什么两宋有六百次农民起义了吧,社会财富的流动有极大的级差。
我一直在说,对本剧,欣赏其文化中国的部分,对其王朝中国的部分要持批判态度。嗯,小姐姐我这样热爱自由幸福与和平博爱的江南美女,打死我都不愿意穿越去大宋当什么后妃或者主君娘子什么的。
既然是仁君朝画卷,本剧清平乐,我最起码可以期待的结尾境界是,诚然宫内是悲剧,但是那些贤臣名将,还有剧中那些平民角色,都可以得到令人欢喜的结局,这种悲喜反差,才可以体现“仁”,否则就只有封建专制王朝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千篇一律的不仁悲剧,那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了,环境所致的不仁,即使仁君也未能挽尊。
第一部分 北宋宫廷往事(实事求是,不黑张温成,不吹曹丹姝)--为什么仁宗的子女缘浅,孩子尤其皇子多夭折?
北宋自赵老三赵光义斧声烛影事件,之后赵老二赵匡胤莫名其妙地去世,兄终弟及,赵光义继承皇位开始,北宋历代帝王都是赵三家的,正宗的赵二家这一脉到了南宋赵构之后才开始当家。
北宋宫廷矛盾里不排除赵二家向赵三家复仇的暗物质力量。说到底,都是当年杜太后的错。
剧中杠精八大王就是赵老二家的。
皇后的祖父曹彬还有官家心仪的第一个张美人即追封的第一个张皇后的曾祖父张美历史上是赵老二的嫡系---剧中曹丹姝说大宋选后妃喜欢这样出身高贵勋爵世家,但又没有实权的,大有深意。
赵老三继承大统后,对曹家一边拉拢,对其家族加官进爵,一边限制实权,这才是真正大宋“重文轻武”开端---赵老三开科取士,大肆扩招,是埋下了后来三冗之冗官的祸根。 限制曹彬、潘美、张美、杨业(杨家将)等赵老二嫡系军功世家的直接结果就是赵老三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战果成绩单远不如哥哥赵老二。


从那时候开始,我怀疑就一直有势力在宫廷里下毒,让赵老三家鸡犬不宁,近乎疯癫---他的文韬武略帅哥皇储赵元佐是第一个中蛊,被降头逼疯的。第二个皇储赵元僖暴死。赵老三自己也不久离奇死亡(他活了59,他哥哥只活了49)。皇位才落到赵祯他爸头上。
之前有个人科普说可能刚开始那北宋宫殿的材料有问题。到了第四代的宋徽宗有很多儿子女儿。
所以,我认为:仁宗没有儿女缘,有可能是被害的,但不是皇后害的,而最有嫌疑的是皇亲之中的赵匡胤支形成了一个复仇集团,暗中加害的。
吴思先生说过,中国历史有“血酬定律”即复仇情结贯穿,一些仇恨是可以代际传递的。何况赵老二赵匡胤家那一支的人都是宗室等距离君侧很近的,完全可以暗中形成复仇社团,在饮食、建筑装修材料等方面下功夫,降头下蛊等,对赵老三赵光义这支复仇-----中国古代,从先秦起,父仇国仇必报是对君子士人的伦理要求啊,何况烛影斧声是弑君父之仇。
宫廷管理上是有很多漏洞可以造成婴儿离奇死亡的。
比照武则天第一个女儿窒息死亡事件(说她扼杀自己孩子来怼王皇后,是无稽之谈,说她利用一起意外大做文章才合乎情理),有材料分析是死于婴儿猝死性呼吸综合征,也有可能死于婴儿室内炭火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窒---古代中式营造宫室(木砖结构)的取暖与通风方式是有可能造成宫廷婴儿夭折率比较高的。
去过故宫或苏州园林的人都知道,艳阳天都觉得殿宇有点阴森森感觉,其实就是建筑结构(采光通风等)或者建筑材料(有些花岗岩大理石或者古代防腐涂料是有毒或者有天然放射性的)的效果。建筑材料里加入砷矿化物或者重金属,铅中毒和水银中毒都会出现中枢神经症状的,所谓疯癫与幻觉---别忘记,两宋是黑科技大国。
庆历宿卫宫变犯事的都被灭口了,夏竦杨怀敏都算善终的,张贵妃是小赢家,帝后之间从此杯弓蛇影(到了宋英宗时代,赵祯的死忠韩七七都不待见曹后及其曹家将家族,要知道宋仁宗前期和他父亲时代,曹家将还掌握过北禁军呢,后来就一直被作为需要压制的外戚重点打压,何况曹彬是赵匡胤嫡系),迄今不知道谁是背后最大庄家,还是悬案一桩。
我总觉得,宋仁宗的仁,其实是一种生于忧患中小心谨慎的无奈,他那个内外环境没办法造就一个杀伐决断的君主,而且他除了书法等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比他的曾孙子差远了。怎么说呢,赵祯就是天家富贵辛苦命的一位辛含辛茹苦,子女生活很不幸的君主。
而且曹家虽然是赵匡胤嫡系武将世家,然则选曹丹姝入宫本来就是政治妥协制衡结果,如此明显,曹丹姝一定会避瓜田李下之嫌,民间都懂的,两人不看井,一人不入庙!
----曹丹姝断断不会愚蠢到自己主谋来杀婴。但是不排除其他的赵匡胤那一支势力合谋,然后想要以曹后的母后名号,掌握一名亲赵匡胤势力的傀儡皇帝(宗室子弟或者最好就是曹后亲生的皇储),而官家从自己这支选出来的,那个怼天怼地的,而且得到韩琦支持的英宗,似乎不甘心做任何一方势力的傀儡,但他眼高手低,远不如宋神宗精明。
---宋神宗知道跟曹皇后搞好关系,示意给那些暗处的赵匡胤势力(他们也没有错,毕竟赵光义这支疑似烛影斧声,谋大逆在先)看。
韩琦为了英宗,轻慢曹皇后这件事,也是做得很冷酷的,富弼是信佛的,温情主义的,与仁宗和曹皇后都是很有感情的,曹太后找他等哭诉,令富弼心中埋下了与韩琦疏远的种子,年轻时候志同道合的俩人,宦海生涯历经这些风波后,晚年几乎绝交。
佛教等信仰差异也是北宋名臣之间中老年之后政见异同的基础之一----
甚至信仰可以影响到君臣关系。宋仁宗夫妇是北宋比较罕见的崇尚佛教的君主。但是他的子子孙孙都比较偏向道教,例如,神宗、哲宗与徽宗父子兄弟都是,宋徽宗在画作中经常以道士打扮出现,他自己也被称为“道君皇帝”。


范仲淹、王安石和富弼、欧阳修(六一居士)都是笃信佛教的,司马光、韩琦等都是灭佛崇道的,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轼本来也是信道的,受恩师影响,最后也崇佛(他的诗文里这种改变流露得特别明显)。
我以前说过,王安石熙宁年间两次变法都是孤独的,那些名列庆历新政的新锐们以及后来的元佑党人里的如雷贯耳的北宋人杰们,除却早逝的,基本上都反对他,但是反对与反对不一样,笃信佛教的,基本上对事不对人,没有一棍子把他打死,比如苏轼骂司马光“司马牛”那次争吵,就是苏轼认为王安石也有可取之处,跟他的老师欧阳修态度一致。
尊崇道教又有灭佛思想的,比如司马光等,那就反对王安石特别厉害了,死磕。
第二部分--北宋庙堂到江湖(民间)往事

前面说的农民起义,这里补充一个冷知识--夏商周三代到先秦分封制(原始的联邦或者邦联制)时候,农民起义是很少的,典籍里只有盗跖起义或者国人起义的少数几次,基本上都是诸侯之间的无义战的杀来杀去;
秦统一中国实现君主集权甚至极权的郡县制以后,开始不断涌现陈胜吴广这样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是因为郡县制的地方基层管理者流动性太大,对辖区的归属感不同于诸侯,容易出现“人走茶凉,政亡人息”的常态,基层政策不连续,所以吏治特别重要,“父母官”不是盖的,老百姓就像抽签一样,不知道未来几年自己摊上一个好官清官,还是一个裙带关系塞进来的贪官污吏。
到了北宋,还具有一个特征就是朝堂党争厉害,保守党与改革党轮流执政,到了基层就表现为政令朝令夕改,无所适从----且不说君子去位后由小人继位,即便是以君子替君子,萧规曹随者能有几人?多半会把前任未竟的事业葬送。
嗯,这像不像米帝的驴象轮值的弊端啊?噗嗤!
宋朝致力于通过制度的精细制衡,精确调节,把内部矛盾逐步化解,以达到稳定的目的。科举制度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正是科举制度,使郡县国家的治理者明确下来了,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士大夫官僚。 宋的生存空间那么小,科举造成的官僚又空前的多,设官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安排人,根本不是为了做事,这种官僚主义一定要坏大事的。
我其实蛮推崇得胜欣赏的我们湖南(我祖庭郡望,本身是上海人,苏州儿媳)大儒王船山(王夫之)在史论专著--宋论里的观点:
第一,王安石变法不同于庆历新政,后者是强国利民的,前者是利君的,造成了国家财富及国家财政权极大地向宫廷和君主集中(现在我们称之为基尼系数超临界)。
我说还有一个佐证就是,宋代自神宗开始,神宗、哲宗(除早年高太后摄政时期)、徽宗一连三位皇帝,都选择了支持王安石变革的新党,而不是以韩琦、司马光、苏轼等人为首的旧党(其实旧党不旧,他们都是宋仁宗时代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向往者)---前者考虑的是君主的增益,后者还是有民贵君轻,先忧后乐的士大夫理想情怀的。
楼主小姐姐说,可笑的是,宋仁宗时代,富弼出使辽国时候游说,就是巧妙地以君主的增益来诱惑辽兴宗,摆脱辽国南北班(南班是汉族大臣,北班是契丹贵族)臣子们从辽国国家战略出发制定的计策,从而不辱使命,取得成功的“重熙增币”。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埋下了两宋亡国的种子,王安石是大宋第一罪人。
IMF曾经做过全球经济史统计,宋神宗是全球有史以来第三富豪,比尔盖茨只能在第九位--明白为什么两宋有六百次农民起义了吧,社会财富的流动有极大的级差。
楼主小姐姐我站的是范仲淹等发起的庆历新政,那才真的是为国为民计深远!
改革的决定权永远在皇帝手中。 庆历新政,在我心中虽败犹荣。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
同一天,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
三月初五,韩琦罢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
至此,主持变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
二十三日,废除科举新法,恢复旧制。
八月二十一日,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
至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回顾下那个热血时代。
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冲淹和富弼等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书》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从而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
北宋时期的“三冗”问题由来已久,是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源,但取士问题要从宋太宗赵老三赵光义继位后扩招说起,其在位22年期间,录取进士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而前朝唐朝,290年间进士总录取不过6000人。
“精贡举”是改革科举的制度,规定以成绩优等者才能做官,且逐步减少科举考试录取名额,以缓慢解决“冗官”问题。 仁宗对进士名额开始做出限制,三年一举,每举不过400人,但如此算来平均每年仍有130多人。
“抑侥幸”拿恩荫制开刀,目标直指中高层官僚子弟的既得利益。靠着恩荫制进入官场的多是德才兼无的纨绔子弟,数量极大。
“明黜陡”北宋时期文官三年晋升一次,武将五年晋升一次,完全论资排辈。这对昏庸无能、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起到的淘汰作用很小,所以范仲淹提出“明黜陡”要对此类官员予以罢黜。
“朋党之争”
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因在庆历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人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而仁宗对朋党之论也开始产生怀疑,范仲淹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说法,予以反击,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一文上奏仁宗。
随着新政的推进,反对的声浪不断高潮,包括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攻击范仲淹等人为“朋党”。
“戒朋党”本来就是北宋帝国的立足之本-- 赵老二赵匡胤规定:“凡是及第的举人,严禁称主考官为恩师、老师,也不许自称门生。”
继续说王船山先生的宋论观念,可以看出为什么得胜推崇他:
第二,王夫之认为,不仅王安石变法是亡国种子,程朱理学也是亡国之学,完全不同于陆(陆九渊)王(王阳明)心学以及“横渠四句”关学的创立者张载的关学(纠正汉儒的篡改,复兴孔子孟子真正的“民贵君轻”经学思想,我很看不惯北宋那些人强拉张载为“理学五子”,我认为张载鹤立鸡群)、谭嗣同的仁学等儒家流派里的强国利民之学。
偏偏,蒋介石及其御用文人就是明清以来统治阶级力推的“程朱理学”的推崇者---理学独大的恶果之一就是土地等生产关系恶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到了1949年以前,从北宋韩琦以及跟他、范仲淹一起在陕西文韬武略过的、英年早逝的王尧臣曾经努力推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可以保障府兵制,府兵制类似今天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全民皆兵,藏兵于民,而募兵制就需要庞大的财政和赋税专门来养兵),都因为触动利益集团大奶酪而根本进行不下去,不能均田一直是历代人民最大的痛苦来源,直到1949年以后得胜领导的土改。
得胜把王阳明的“明明德”和陆九渊的“亲民”,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面批判了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以程朱理学为招牌,对于中华文明的歪曲。
王阳明说: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
个人生活克己复礼的王安石心胸狭隘,也是一个奇观。他主持熙宁变法,还自己把自己放在孔庙里面祭祀,在中国古代文臣中算是唯一的一个。
王安石的新政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上还有保甲法,保马法和置将法,但是王安石的变变法主要是为朝廷增加收入,但触犯了很多老百姓的权益,让许多百姓叫苦不迭,北宋老百姓愿意参军保家卫国的越来越少,这主要是变法让百姓民心尽失,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参军报效国家。
他的变法不仅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还让百姓和朝廷之间离心离德,朝廷中党派之争愈加严重,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利益冲突让北宋元气大伤,朝局混乱不堪,而且皇帝不再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只要宠幸几个心腹,就能够决定国家大事,比如蔡京等人。
然而,北宋前期,“连中三元”的美男子状元宰相,山东人王曾的岳父----名臣名相李沆有名言曰:“居位无补,唯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可以报国。”那时候风气还是很好的。
嗯,科普下,北宋名臣大家爱才的一个表现就是喜欢让才子俊杰娶自己家的姐妹花,不只是“大姨夫变小姨夫”的欧阳修连襟王拱辰先后娶薛奎的两个女儿为前后嫡妻,王曾有两任嫡妻都是李家姐妹花;2009年安阳发掘韩琦家族墓地,发现韩琦不仅墓葬规格接近大宋皇后,不而且韩琦前后两位嫡妻子也是天下闻名的名门博陵崔氏姐妹(同族,都是诰命安国郡夫人),2009年发掘安阳韩琦墓地是考古学大事。
盛家大娘子原型是清平乐前面出现的配飨太庙的状元宰相王曾(谥号文正,跟范仲淹谥号一样,跟后面富弼的女婿冯京一样是连中三元的帅哥,大宋点状元有选美考虑的,嗯,王曾是山东帅哥,历史上也以眉目如画,身材修长著称)的小女儿。
富弼所撰《王文正公行状》,王曾家正好有三个女儿。王曾亲生儿子四个都没有长大,但是收养侄子为养子------其弟王暤之子王绎,出继王曾为嗣,官至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就是朝堂上跟盛明兰顾廷烨对决官司的那个平庸的王家大哥原型。 王曾有过三任配偶,后二任皆是名相李沆的女儿----替女儿康姨母朝堂喊冤,那个气度不输给盛明兰祖母的王老太太原型。 宋英宗嘉佑八年(1063年),王曾名列第一,与吕夷简、曹玮得以配享宋仁宗庙庭。
第三,历代只有“主少国疑”之说,但是两宋是非常特殊的君臣疑神疑鬼时代--我前面说过宋仁宗的仁,其实是一种生于忧患中小心谨慎的无奈,臣工何尝不是如此?
王夫之《宋论》说,宋之得天下,不是以德、以功,而是凭侥幸,因此,它对于事功和有能力者是排斥的,怕的就是他们“颠倒威福”,“行不测之权”,这就是帝王之私-----宋代的问题,恰在于“矫失以为得,必丧其得”。一个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不能仅仅靠“纠偏”而获得。
王夫之认为宋代言官制度空前实际上就是这种君臣之间疑神疑鬼不信任情结的产物(嗯,跟剧中赵祯对于梁怀吉等几次唏嘘吐槽很一致),用舆论制衡臣下。
宋朝的言官制度与唐朝有一重大区别,那就是唐朝的言官是宰相的手下,理论上只绳纠天子而不弹劾宰相。宋仁宗则将言官(台谏官)体系独立出来,使其与宰相对立。从此宰执与台谏势成水火,朝堂废话连篇——
后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但双双贬官之后往往又会被再度启用,于是朝臣荣辱进退无常,贬官者不以为耻,任事者难终其志,是为仁宗朝开启两宋政乱肇始之由。
噗嗤,像不像今天世界上某些地方,议会里动辄大打出手的场面?
根据舆论进退大臣的后果如此严重,宋主依然喜欢看到言官与宰执大臣的纷争,何故?王夫之认为这跟猜忌武将是一个道理,不过是以此敲打宰执,使之无法对君权构成威胁罢了。
王夫之心中的君子是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的。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君子所望于人者,以礼相奖、以情相好已耳。”所以他非常蔑视两宋帝王看臣下斗鸡,自己却乐在其中可以御下的那套法力诈术与胶着于细节的党争冠以高大上的所谓“君子小人之辩”。
王夫之也在《宋论》中也点评了宋仁宗朝的君子基本还是真君子:“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赵匡胤为人善良大度,又是基层军官出身,威信高被手下拥立黄袍加身。坏就坏在他母亲啥都不懂瞎掺合,让他把帝位交给自己弟弟继承,但是他总是不死,于是发生烛影斧声。
得胜把唐宗宋祖并列为t1级别,对赵光义的评价是无能。赵光义忌惮哥哥的旧部武将,担心会再一次发生武将政变拥立哥哥一系,所以重文抑武,宋朝就废了大半。
宋朝军队很难打胜仗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宋代的军事方针和策略都是由内廷做出,前敌将领无法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灵活机动。

第三部分---结语

宋仁宗朝的士大夫之治与文脉:
仁宗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他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
寇准、王曾、晏殊、鲁宗道,以及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欧阳修、王安石,还有被仁宗朝简拔或科举入仕的“三苏”、沈括、米芾等,都是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和读书人的楷模。
散文“唐宋八大家”中除去唐的韩、柳两人,其他六个都活跃在仁宗时期。
嘉佑二年科举考试进士名单,无疑是科举考试以来的“金榜”之一,这一年考取的进士中有不少人深深影响了北宋的文坛、政坛和思想界,并产生了好几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主考官,是号称“一代文宗”的欧阳修。
作为诗末诗余的宋词在晏殊、柳永、范仲淹、苏轼等一大批词人的推动下发扬广大,打造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的翘楚地位。而说书、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也得到了萌芽和发展。
不过这些都比不上庆历二年录取的一个天神级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另外一个小苏,苏颂,不亚于西方的达芬奇。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苏颂苏子容,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集贤殿修撰苏绅之子。
苏颂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宋徽宗时进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跟前辈富弼一样,苏颂一生,两次使辽,每次出使辽国往返时间多达四个多月;三次任接待辽使的伴使(陪同团团长)。
在两次使辽、三次伴使的与辽国打交道期间,苏颂十分注意搜集整理辽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设施、山川地理、风土民情、外交礼仪等情况,及时向朝廷提供。
苏颂认为:"彼讲和日久,颇窃中国典章礼义,以维持其政,上下相安,未有离贰之意",但也必须注意其"叛服不常"。并根据宋、辽两国的实际,提出与辽朝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
年长苏子容十六岁的富弼夸他象自己的儿子----“若吾子出处,可谓真古之君子矣。”
苏颂平生荐举了许多人才,但他从不收受"苞苴"(赠礼),只有朝奉郎孟安序每年都会带一罐双井水给他。
宋夏和议
经三年交战后,庆历二年(1042)双方签订合约,合约规定:李元昊取消帝位,由宋册封为西夏国主,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称为“岁赐”,另开放保安军等2处榷场开展贸易,史称“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趁机重兵压境,最终迫使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楼主再次表明态度:
反正我对这个剧中所有主要人物,都是抱着悲悯同情态度的,不幸者,各有各的不幸。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都是宋代士大夫与儒生集团营造的,日益高度发达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君主也不能幸免。
剧中宋仁宗赵祯说最好的不能留在身边和最聪明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嗯, 封建专制就是这样的逆淘汰,扭曲人心人性----人的工具化,连帝王自己也不能幸免。
宋代公主们,跟唐代公主相比,整体上就是一个比较悲惨的群体,这也可以说明,从北宋开始,汉唐以来的女权开始沦丧---对比下,世说新语里面,那些六朝女子不仅修身齐家,而且可以四处游说,参与诉讼甚至公共生活政治呢。而且两宋有六百次农民起义,社会基尼系数很惊天的感觉--一种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式的惊天繁华。
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王夫之说:“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前朝专区|安利一下王安石x司马光这对CP(温荆)(历史向) (June Witt)
- 闲情趣聊|此贴记录一切关于清平乐的奇葩言论,剧太悲了,大... (梁思申)
- 张贵妃不自信 (冰果oooo)
- 第47集|看完这集深感官家配不上丹姝😂 (芝士奶盖)
- 张茂则是太监吗?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