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勤礼碑》的交流一下--运笔、结体(转)
无用手艺工坊(勿忘初心)
《《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之作,“鸿文钜笔,阐发性灵”,不同凡响。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临习过此碑。下面就其运笔、结体等方面谈点儿浅见。 (一)正锋运笔,方圆兼得。颜书甚为古拙,讲究起笔“藏头”,中锋行笔,雄健有力,收笔“护尾”。颜真卿主张“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以及“折钗股”、“屋漏痕”等,强调的就是“中锋”和“圆劲有力”。如“折钗”,金钗折如弓,就比其挺直见力度。《勤礼碑》中笔画“化直为曲”,以增强点画的力度。如图一“事”、“等”、“文”、“敬”等字。《勤礼碑》讲究笔画圆劲,如横画收笔重按,钩和捺画先收后放。折笔处有时上耸出方,有时提笔暗转而呈圆肩,或者内方外圆等。总之,《勤礼碑》刚柔之气兼而有之,不愧“庄重沉雄”之作。女口图二“太”、“子”、“司”、“之”等字。 (二)主次分明,突出主笔。一是同—类笔画主笔厚重,即粗而繁(回折多转),次笔陪衬,轻而简(回折轻)。笔画有主有次,主次分明,给人以明快之感。例如图—“孙”、“神”、“书”、“并”字等。二是一个字中笔画间轻重反差较大,如横细竖粗、撇轻捺重等,图一例字都有此特点。三是多“部件”组成的字,疏重密轻,醒目可赏,如图二“徽”、“庶”、“敏”、“胜”字等。由于“宾主分明,主从有别”,使字显得瘦而劲健,肥而不笨。 (三)以拙为巧,神采艳发。对《勤礼碑》领悟较浅时,会诧异于颜字“笨拙”;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有“大智若愚”之感,可谓拙中有巧、古朴敦厚、老成持重、奥妙无穷。如图三“书”、“善”、“等”、“禄”字等。从宏观上说,颜字不拘小节,顿挫分明,结构宽博;从微观上讲,颜书独具匠心,灵活多变。例如每一字中之重复笔画,起笔、运笔、收笔几乎都不相同。就横竖画而言,其形态或方或圆,或尖或秃,走势或直或曲,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等等,巧妙至极,避免了雷同,显得质朴中透着秀气。 (四)集众之长,自成一格。颜真卿除了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外,还接受了褚遂良、王羲之以及篆书和魏碑的笔意。如“蚕头燕尾”不仅活用在捺法上,而且横画上也有体现,如图四“之”、“夫”、“后”、“自”字等,乍看是机到笔随,仔细观之即不难看出,颜字并非完全是他的独创,而是受到了众多书家的影响,他的好学由此可见一斑。他的字虽与众不同,但“反乎常而合乎道”,更加富有审美情趣。 (五)宽舒圆满,雍容大度。《勤礼碑》除了厚重饱满的特点外,在结体上一反初唐楷书“字中收敛”之特点,以“平衡”为结体原则,体相称,势开张,字撑格,重心稳,貌端正。如图五“文”、“通”、“具”、“作”字等。总之,其结字对称平稳,笔势宽绰,大气磅礴,且宽博而不松散,神采丰足,实在令人叫绝。 《勤礼碑》是颜书的代表作,为历代书家所珍重,是人手学颜的好范本。—上述特点,仅属其主要的明显的特征,若拓宽观察角度仔细琢磨,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我们在实践中可不断研习,细心体会,深加领悟,力争笔到法随,入体得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采撷行草的瑰宝 (无用手艺工坊)
- 颜真卿之颜书撷英 (无用手艺工坊)
- 颜真卿之书家的壮烈人生 (无用手艺工坊)
- 《勤礼碑》交流,点画的具体技法(转) (无用手艺工坊)
- 习《勤礼碑》的交流一下--运笔、结体(转) (无用手艺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