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vs后和帝vs官的对比
来自:醉空山
帝不信任后这条线官家表现的很令人信服了,后……我先不提了,但从剧本情感上这个对立是有的,最终呈现那是要靠演员演技加持的,并且能与帝vs后的不相容形成对比的是帝vs前朝的各种远而不疏,近而不交。
帝角度:帝对后的评价是 -- 朕挑不出毛病,没有朕,皇后依然后宫敬服,百官称赞。在帝的眼中,自己对于后的重要性,远小于一个贤后名声的重要性,为什么帝会有这种判断?从张娘子车架这件事来看,张娘子用皇后车架,一定是一件会被弹劾批斗的事。在帝眼里,如果皇后完全把帝放在首位,那么她会从替官家揽责任并且要避免官家为难的角度出发,也就是避免出现张娘子违制 -- 众人不满张娘子 -- 官家必须亲口否定 -- 官家不否定众人的不满就会指向官家,这一个走向,而这一走向的中间并不会出现“不满后”的情绪,因为后的解释让这她的行为挑不出错来,最后全部的错误来源于“官家喜欢”。这就是为什么在官家眼里,后可以为了自己的皇后尊严而把皇帝推出去挡剑,自己的重要性远不如贤后名声。所以官家对皇后,甚至有些忌惮,因为相当于皇后会踩着官家而实现一些“自己的名声”。
官家在这个位置上,注定了他不能“主动”而要“平衡”,所以他是个接收塔,先接收信号再反射信号,而不能做一个信号发生器。
官家最喜欢的后,大约应该是一般事 < 规矩 < 官家心意,可以接受的后是 (管家心意∈一切 )< 规矩。虐恋情深的是 一般事 < 官家心意 < 规矩 (官家vs晏殊)
同样车架这件事,如果是 一切<规矩,那后绝不会让张娘子用皇后车架,结果是张娘子闹腾,闹腾到官家面前,官家各打五十大板散了,或者就算怪罪皇后,皇后也会觉得无所谓,因为规矩 > 一切,她做了对的事情,结果不重要。但这样官家大概率会不喜皇后,但不会忌惮皇后,因为皇后的行为一切以规矩为准则,她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判断,合规矩做,不合规矩否,如同前朝范仲淹,坚持规矩不计后果的正面顶撞,帝用的很踏实。
如果后一般事 < 规矩 < 官家心意,那么车架这件事应该是全员换新车架,然后皇后领“奢侈用度”的责,这样既顾全了官家恩宠张娘子的心,又不会让官家自己去批评张娘子而堵得慌,后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而不让官家为难。这就如同前朝吕后,先读懂官家心意,但好坏都不出自官家的口,时刻记得给官家修台阶,从不让官家为难。
然而后角度:她的行事前提既不是官家的心意,也不是规矩,而是“我喜欢帝”,且我喜欢帝和而官家心意有交集但并不包含。规矩当先,所以不能奢靡,而我喜欢帝,让她不免想“讨好”官家,她给张贵妃车架这个行为,是站在自己喜欢官家而想“讨好”的角度去的,而不是站在官家的角度,优先让官家“不难做”的角度去的。这个行为后在表现“我喜欢你”,但却并不包含在“官家心意”里面。
于是这就成就了帝后的拧巴和悲哀,就跟送礼物送了我最喜欢的东西,但对方对这个强烈过敏。后就是一直站着“我喜欢”的角度上去送礼的,于是收礼的帝就不免猜测“你是不是故意这么干的”。
然后就是呈现的能力…后对官家当面真的只剩顶撞了,官家对她和颜悦色的时候还能带带她的情绪,因为双方都在表达“欢喜”,情绪相融,而官家转成不满的情绪后,后就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情绪接了,就是代不进去皇后那种,一边喜欢着面前的人,一边又不知道为什么惹到了自己喜欢的人,有点慌又有点不明所以,一边又不被自己所爱之人理解的委屈又不能明说的复杂心思,整个表现就只剩下硬刚了。然而台词里明明又类似于“忤逆了官家,气着了官家倒是我最大的罪过了”之类小儿女的赌气话。皇帝走后后又直接变成哭唧唧,就情绪太跳跃了。
每次都是:欢喜-硬钢吵吵-哭唧唧,于是大家既不能理解为啥皇后既然喜欢皇帝还要硬钢,也理解不了为啥她自己把帝赶走又要自己哭唧唧。因为那个“硬钢吵吵”的情绪太单薄了……既接不上欢喜,也接不上哭唧唧。
另,皇后对皇帝的爱真是全在别人嘴里,再加上玛丽苏编剧的持续加成buff,差不多见到后的每个人都得强调一遍皇后爱皇帝,是怕观众感受不到忘了么……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47集|看完这集深感官家配不上丹姝😂 (芝士奶盖)
- 张茂则是太监吗? (一)
- 张贵妃,后宫里不一样的烟火 (萱萱)
- 王凯再演个古装剧吧,清平乐的皇帝太好看了。 ((≧∇≦)/)
- 背景渊源|清平乐 第54集 风雅宋生活雅事之插花-从徽柔采梅插... (无名解忧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