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昨天去世了
狂生
杨德昌 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五(北京时间周六)因结肠癌在美国去世,享年60岁,新浪娱乐从杨的好友、中国台湾资深电影人焦雄屏处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美国媒体报道,杨德昌病逝于自己在加州贝弗利山庄的家中,在此之前,杨德昌已经同结肠癌病魔斗争了七年。 From CineWiki (重定向自Edward Yang) Jump to: navigation, 搜索 杨德昌 80年代的杨德昌 姓名 杨德昌 Edward Yang 出生日 1947年11月6日 出生地 中国上海 逝世日 2007年6月30日 逝世地 美国好莱坞比弗利山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 {{}} 职业 导演 编剧 [[]] [[]] 杨德昌(英文名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出生于上海,台湾著名导演、编剧。杨德昌擅长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题材偏重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描述。 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目录 [隐藏] 1 介绍 1.1 光阴的故事 1.1.1 早年生涯(1947年-1970年) 1.1.2 赴美求学(1970年-1980年) 1.1.3 回台从影(1980年-1982年) 1.2 台湾新电影 1.2.1 初露锋芒 1.2.2 关注台北 1.2.3 共同理想 1.3 独立时代 1.3.1 牯岭街头 1.3.2 独立时代 1.3.3 戛纳载誉 1.3.4 七年一剑 1.4 病故 2 儒者的困惑 2.1 与金马奖 2.2 杨的婚姻 2.2.1 蔡琴 2.2.2 彭铠立 3 一一道来 4 影响评价 5 作品年表 6 获奖情况 7 外部参考 [编辑]介绍 [编辑]光阴的故事 [编辑]早年生涯(1947年-1970年) 1947年杨德昌出生在上海,祖籍广东梅县人。1949年2月,一岁多的杨德昌随父母迁台,自此成长在台北。小学时候的杨德昌功课并不大太好,和老师关系冷淡。1959年杨德昌考上建国中学初中夜间部,次年插班入日间部。在60年代初的台湾,杨德昌度过了他略显孤寂的少年时代(可参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直到高中才有所转变。1962年杨德昌又考上建国中学高中部,因军乐队进行曲而接触到歌剧《阿依达》,古典音乐中的情绪、组织结构、节奏等,影响了他日后对编剧的写作。 受哥哥的影响,杨德昌自小酷爱漫画,经常在墙壁上涂鸦乱画。他接触的漫画从本省漫画家到手冢冶虫的日本漫画系列,并尝试自己编画,中学时他自编自画的漫画故事已经在班上传阅。可以说,杨德昌深受手冢冶虫漫画作品中对于人性光辉的信念,以及悲剧结局中对人性肯定的影响。 1965年,通过大学联考,杨德昌以班上第45名的成绩(全班只有53人)考上了位于台湾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后来成为杰出校友 的他就读于控制工程系并于1969年毕业。 小时候的杨德昌也随父亲去看电影,喜欢尤敏、丁皓,迷过国语片,但后来失望。杨德昌对于电影的兴趣属于逐渐浓厚增强,从小时候看的《血战勇士堡》(Escape From Fort Bravo)﹐到中学时喜欢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和《汤姆·琼斯》(Tom Jones)﹐直到后来喜欢上、并且看了很多遍后才终于明白的费里尼《八又二分之一》。 [编辑]赴美求学(1970年-1980年) 大学时候的杨德昌,虽然本专业是电子工程,但他受国文老师所教授的诸子百家影响,其中管子之言“能者作智,愚者守焉”激起他的创作意识,年轻的他迫切想要出去台湾以外的地方闯荡、出国接触西方思潮,于是还没毕业时的杨德昌即主动提出希望出国体验外面的世界。 1970年杨德昌赴美,从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简称UFL)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就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简称USC)学习电影课程。 杨德昌后来以电脑工程师身份往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简称UW)从事计算机微处理器与软件设计,并在那里工作了7年。在西雅图,杨德昌从德国新电影得到很大启示――尤其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赫尔佐格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因为他证明精彩的电影可以一个人做而不必倚赖巨大投资,或者更直观的说让杨德昌明白了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 [编辑]回台从影(1980年-1982年) 1981年春天杨德昌回台,在詹宏志策划监制、余为彦执导的《1905年的冬天》中担当编剧、制片助理和演员。而从《1905年的冬天》里,亦可隐隐窥见杨德昌在编剧上强烈的社会触角和人物在特定社会背境中的兴趣,影片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开始正式从事电影工作之前的杨德昌后来在张艾嘉策划推动的电视连续剧《11个女人》中任导演,杨德昌在执导的上、下集《浮萍》中探索情感,形式相当平稳,在十一集中有相当不错的评价。 [编辑]台湾新电影 [编辑]初露锋芒 1982年由台湾中央电影公司陶德辰策划,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人合作拍摄了四段式影片《光阴的故事》(In Our Time)。影片用四段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事来表现人际关系与男女关系的演变、人的成长和台湾30年来社会形态的变迁,由此突破了台湾70年代以来政策军教片和琼瑶爱情剧以及古龙武侠篇占据电影市场的局面,开创关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充满情趣的实验电影时代。因此《光阴的故事》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以新人身份参与拍摄的杨德昌凭借第二段《指望》一鸣惊人,自此杨德昌也走上了台湾新电影的舞台。 1983年的《海滩的一天》,杨德昌兼任导演和编剧,通过两个女人(分别由张艾嘉与胡因梦饰演)的一场对话,交代出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整个台湾社会的面貌,在欧洲片的外观中流露出中国式的感情,用精密细致的手法具体概括了当时台湾中产阶级的整个人际关系面貌,对爱情、婚姻、亲情、事业、人生等各方面都做了相当深刻的探讨,复杂的结构方法(三个时空的穿插)和开放式的结局(没有道破海滩的秘密)都是台湾电影前所未有的创举,也奠定了杨德昌日后作品的基调。影片的创作阵容蔚为壮观,包括有第一批崭露头角的新电影导演(除张毅)和大量的推动者。 [编辑]关注台北 1985年由侯孝贤和蔡琴担任男女主角的《青梅竹马》,作为台湾新电影代表作之一的影片表现了杨德昌对台北社会生活、都市文化的个人观察,《青梅竹马》获得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 1986年的作品《恐怖份子》。 可以说杨德昌对于台北的现代主义式关注,始自《青梅竹马》,之后关注台北的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也成了杨德昌作品的一个明显特征,自此杨德昌的视线就完全集中在时下的台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除外)。 [编辑]共同理想 1986年11月6日(杨德昌的生日),在台北第二区济南路69号屋(屋主正是杨德昌本人),杨德昌、侯孝贤、陈国富、赖声川、吴念真、焦雄屏等54名台湾青年电影人签订了“台湾电影宣言”。 1987年由于《恐怖份子》获得许多国际影展奖项,获得了台湾新闻局的颁奖,同时中影还颁奖给柯一正与杨德昌,表彰其成就并决定多鼓励新锐导演拍片。 1989年8月8日杨德昌成立“杨德昌电影”独立制片公司,开始独立独自电影创作工作,出品了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公司增设剧场部门并改名为“原子电影与剧场”,前后推出了舞台剧《如果》(1992)及《成长季节》(1993)。 [编辑]独立时代 [编辑]牯岭街头 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是杨德昌集十年大成的经典之作,长达4个小时的本片同时也是各类最佳华语片排行榜上的常客。杨德昌用自己稳健的影像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灯光昏黄的台北夜市,影片结构严谨、细节生动,有着庞杂但是清晰的人物关系、繁芜但不凌乱的叙事编排。 杨德昌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影片以杨德昌中学时发生在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Taipei Municipal Chien-Kuo Senior High School)夜校生的一起少年情杀事件为题材。影片中的校园部分都在建国中学取景,重现数十年前的压抑封闭,突出凝重的时代感。 [编辑]独立时代 杨德昌说,从文化角度审思,儒家文化并不鼓励创新,于是中国人不擅长找答案,而通常是等别人告诉我们答案。 1994年的《独立时代》。 1994年台湾电影资料馆举办“杨德昌专题影展”,这一年杨德昌获邀担任都灵电影节评审。1999年威尼斯电影节举办首届亚洲电影节,其中放映“杨德昌回顾展”。 1995年拍摄《麻将》。 2000年杨德昌在戛纳电影节终获肯定[编辑]戛纳载誉 2000年的《一一》被法国媒体形容为杨德昌把“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颂吟唱,在叙述一则简单的家庭故事时,真正触摸到“情感的精髓”,以四两拨千金的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 《一一》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殊荣,人们认为那只是国际电影节对于台湾新电影主将之一杨德昌迟来的肯定。 [编辑]七年一剑 2000年《一一》之后的杨德昌把精力投入到了动画片《追风》的筹备上面,武侠动画《追风》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千年前的开封,以成龙为人物原型。很多忠实影迷对于杨德昌这次题材风格的锐变感到不适和不解,但如果从杨德昌自小经历分析这并不是件突兀的事情。而杨德昌则表示:开封是那个时代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用现在的角度来看,他所谈的依然是“都市”。 [编辑]病故 2007年6月30日,杨德昌在患七年肠癌后,终告不治,在美国好莱坞比弗利山中去世,留下一子一女。 [编辑]儒者的困惑 杨德昌的《青梅竹马》在1985年的台湾创造了四天下片记录,票房收入不过区区几十万。1986年,他的《恐怖分子》更令片商头痛,片商在电影海报上打出了“枪战、黑帮、警匪片”字样以吸引观众。 [编辑]与金马奖 尽管1986年的《恐怖份子》和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作为台湾新电影旗帜人物的杨德昌却从未拿过最佳导演。杨德昌与金马奖的瓜葛也是台湾新电影与金马奖恩怨史的一部分。 进入90年代后金马奖电影评鉴机制不断打压新电影,加上新电影的“国际影展路线”更加稳固,杨德昌终于下定决心放弃金马奖。1996年《麻将》中途退出金马奖(尽管后来王启赞还是凭此获得最佳男配角),当时的杨德昌并未表明态度,但在事实上,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金马奖。 2000年杨德昌决然拒绝参加衰弱得奄奄一息的金马奖,而之前他凭《一一》刚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下了最佳导演奖。 [编辑]杨的婚姻 在早年的感情生活里,杨德昌常被女生认为不实际,活在电影里,活在幻想世界里。 杨德昌与著名女歌手蔡琴的婚姻广为人知,不仅仅因为结合产生的“文化符号”意味以及二人的知名度,还在于这是一段日后被曝的“无性婚姻”。他们一度合拍电视广告,为洗衣粉代言,配合默契并且看似幸福,然而这段以浪漫甜蜜开始的幸福并没有能持续多久。相较之下,之后杨德昌和彭铠立的婚姻就非常低调,大概也有饱受外人指责非议的缘故——无论如何蔡琴的支持者都不会少于杨德昌。 [编辑]蔡琴 1984年,在拍摄《青梅竹马》时杨德昌结识了民歌歌手蔡琴,当时影片的男主角是侯孝贤,而女主角正是蔡琴。1985年5月,据说是在杨德昌热烈的追求下,他离开了原先的妻子,与蔡琴走进了婚姻殿堂。之后近十年间,也就是1985年到1995年,细心的影迷很容易在杨德昌作品里发现蔡琴的影子,从《恐怖分子》结尾的歌声到《独立时代》的美工,可以说蔡琴为了丈夫的事业倾其能力,无私付出。 1995年8月5日,蔡琴和杨德昌结束了10年的婚姻,后来爆出二人无性婚姻的事实,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杨德昌对这段婚姻的结论是“10年感情,一片空白。”而蔡琴则答:“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编辑]彭铠立 1995年,杨德昌和蔡琴摊牌,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的钢琴家彭铠立走进了人们视线。一次关于巴赫的话题让杨彭两人产生了情感火花,同喜欢古典音乐的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在音乐之外,彭铠立喜欢的电影导演则是伍迪·艾伦。 2000年,杨德昌和彭铠立的儿子出生,作为古典音乐迷的彭铠立在电影《一一》中,也给丈夫在电影音乐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譬如影片中的钢琴曲目多数出自她手,而类似角色似乎正是之前蔡琴所默默承担的。在纽约一个座谈会上,被问及私生活时,杨德昌表示:要维持一段长久的婚姻很不容易,他不反对婚姻制度,不过维持婚姻也要靠运气,他觉得自己运气很好,也很爱他的妻子。 2001年,杨德昌和彭铠立把事业开拓进了网络领域,经营动画的miluku.com(铠甲娱乐)网站于10月24日成立,此举令台湾网络界大为震惊。2005年,杨德昌携彭铠立出现在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杨德昌担任电影节“短片和电影计划基金”的评委会主席。 [编辑]一一道来 参考台湾新电影运动推动者之一詹宏志的说法,1981年杨德昌刚从美国回台,二人因《1905年的冬天》一片而相识,当时的杨德昌两手空空还未拍任何电影,只是个无名小卒,但提到赫尔佐格说完“哇操”之后就激动得难以为继,对电影如此真挚的情感恐怕也是他后来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原因。 胡因梦回忆形容自己演出的几十部电影为“哭笑不得”,认为称得上佳作的只有杨德昌《海滩的一天》。她说有次剧组在中影看毛片时,侯孝贤正在剪《风归来的人》,杨德昌看到侯孝贤所采用的超级长拍镜头画面禁不住兴奋大喊:你敢这样搞啊!那我也要这样搞啊!胡因梦对杨德昌这种大胆忠于自己所流露的快意钦佩不已。 1986年杨德昌与侯孝贤、陈国富合拍了蔡琴的音乐录影带《成人游戏》,并与侯孝贤一同受邀至第14届西班牙马加拉皇家电影节。 杨德昌最欣赏的大陆导演是田壮壮。“I have a lot of respect for Tian Zhuanzhuang. He’s his own man, and I appreciate his courage in standing up to authority.” [编辑]影响评价 [编辑]作品年表 1981年,《1905年的冬天》 1981年,《浮萍》(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 1983年,《海滩的一天》 导演/编剧,35mm∕彩色∕中影公司,邵氏∕167分钟 1985年,《青梅竹马》 导演/编剧/音乐,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1986年,《恐怖份子》 导演/编剧,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导演∕编剧/美术,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1994年,《独立时代》 导演∕编剧/美术,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1996年,《麻将》 编剧/导演,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2000年,《一一》 编剧/导演,35mm∕彩色∕台湾、日本,173分钟 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编辑]获奖情况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 1983年,《海滩的一天》 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推荐金牌奖; 第28届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 第1届电影欣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1985年,《青梅竹马》 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 1986年,《恐怖份子》 第2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第40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国际影评人奖; 英国国家编剧奖(与小野) 英国电影协会最具创意和想象力奖; 第32届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 意大利贝沙洛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获影评人协会票选为80年代十大国片第一名。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第2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并获最佳导演提名; 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作品奖; 第13届南特三大洲最佳导演奖; 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国际影评人大奖; 1992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1992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4年,《独立时代》 第3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 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96年,《麻将》 第23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纪念奖、特别推广奖,入围主竞赛单元; 1996年新加坡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0年,《一一》 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1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电影(Best Film) ; 2000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2002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Best Asian Film) [编辑]外部参考 《杨德昌电影研究》 黄建业著 远流出版公司 ISBN: 9789573223887 《联合报》 名人相对论 / 杨德昌.彭铠立 《New Left Review》/ Edward Yang TAIWAN STORIES / Sep Oct 200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期待你的出现 (余生请指教)
- 蒸小伙伴周末组队,一起玩耍吃喝玩乐 (一切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