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与澄清|试图解答对泥塑心理的疑惑 (一些文化研究论点分享)
来自:還是摩曼港🪐
首先说明我不是专业做文化研究的,只是读过一点相关的东西,看到最近组里讨论相关问题挺多的,分享下,欢迎指正。
1. 泥塑与“male gaze” 和女性的性压抑
泥塑的快感新鲜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女性将男性凝视male gaze (Laura Mulvey,1975)用在男性身上。借鉴福柯的权力观来看的话,带有玩味和挑逗性质的“观看” 暗含着性别权力关系,因此女性在这种把男性当作女性来嗑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颠覆传统性别秩序的快感。
我们知道“被表述”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关系,而当受众可以根据其想象去泥一个明星的时候,被泥塑的对象是服从于主体的想象、主体的兴趣的。使泥塑粉和明星之间的身份地位发生转变,从而在心理上赋予权力,满足其自身的掌控欲。
因此有很多研究者认为,泥塑的诞生和女性的性压抑有很大的联系。
2. 泥塑与对传统性别气质的解构
泥塑男的本质并不是女性崇拜,而是通过挖掘、强化男性身上所谓“女性化”的性别气质和行为,来消解男性的攻击性和上位者属性。
泥塑不是性转,泥塑强调的是性别的流动性(gender fluidity),而不是改换性别。泥塑指出的是,男性魅力中有(传统意义上)女性化的一面。男性魅力不等于masculine/manliness,不等于所谓的阳刚。
比如小妈选举中经常会用抱婴儿的照片去彰显流露出的母性光辉的一面,意即柔和和慈祥也是其魅力的一部分。
3.泥塑是否物化男性 我觉得可能有。泥塑仍然建立在对男性和女性传统性别特质认知的基础上,只是因为对象本身是男性,所以用当作女性的方式来表达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反叛。既然男性将女性作为纯花瓶进行male gaze是不对的,那么反过来泥塑也有物化男性的嫌疑。
有研究者认为,泥塑既然“指男为女”,其实还是建立在传统性别二分和不平等秩序之上,对女性的描述也依然处于“男性凝视”的视角之中,并没有真正跳出它的逻辑。(比如指认女性第二性/征)因此也有一些人提出,泥塑类型的创作有可能再一次加深刻板印象。
PS: 不过学术分析就是什么都拿来批判一下进步性与局限性,如果有冒犯文豪们我先道个歉,也祝组里传统艺能创作再创辉煌
一些参考:
郑熙青.Alpha Beta Omega的性别zz——网络粉丝耽美写作中女性的自我探索与反思 (是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的译者)
《泥塑叙事学》
高寒凝. (2018). 虚拟化的亲密关系——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偶像粉丝文化. 文化研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冷知识,凯瑟琳赫本演过中国人 ,推荐《龙种》 (高歌)
- 这个组怎样才能复活 (侯爵)
- 粉丝专楼|在思考旧坞50s三雄marlon brando, monty clift和j... (cj delight)
- 科普与澄清|关于梅根福克斯被封杀 (happy)
- 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美貌已经无处遁形! (Adjan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