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笔记---关系篇一
来自:momo🤽🏻♀️(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本文共2446个字,大约需要6分钟阅读时间。
在上一篇文章《自我篇》里,我们聊到识人的几个维度:从稳定性、灵活度、疆界、力量、组织力去考量一个人。本篇聊聊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即: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都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主体或自体就是“我”,而客体就是“他人”或“他物”。人最初的重要客体一般有三个:妈妈的乳房(或者是奶嘴)、妈妈、爸爸。其他在小时候出现的重要人和物,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家里的宠物、最爱的玩具等,也都可能成为重要客体。
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形成人最初的性格、人格或自我。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这个形成是在六岁前定型的。并且他在往后的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六岁前和父母等重要客体建立的关系模式。因此,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的。
打个生动的比方。我们的性格(或者说人格、自我)原本像一个表面平静的湖面,突然之间掉进了一个石头(客体进入),我们的性格开始形成,它是一个涟漪状的,围绕着石头进入的那个点,不断往外扩散,遇到了另外的涟漪,在相互作用下,渐渐发生了改变,这个涟漪再不断变化,渐渐地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涟漪,这些涟漪都不断地扩散,转动,慢慢地谁也离不开谁了,彼此成了对方的一部分,也和对方的命运连接到一起。
二、案例说明
这里我举几个自身剖析和观察到的例子。
【例子一】吃饭要比赛,速度必须快
我从记事起到现在,吃饭速度就特别快,大口饭菜塞满嘴里,没嚼几下就吞下去。和别人一起吃饭时,经常是我吃完了别人才吃到一半,并且我的内心还会偷偷比赛,暗自得意“我比你快”,甚至有时看见吃饭特别慢的人,我还会暗自嘲讽“真没上进心,吃这么慢”,但同时我也很诧异为什么自己会有“吃饭还要比赛”和“吃饭慢就是没上进心”这两个奇怪的想法。
随着年纪越长越发觉这样吃饭不健康,尝试改变小口小口吃,并且细嚼慢咽,却发现这样根本品尝不到食物的美味,而且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羞耻感。
在了解到人的性格很可能是儿时关系模式投射的规律后,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们不好好在规定时间内吃饭,边吃边到处跑着玩。于是老师为了督促小朋友们按时吃完饭,制定了奖惩规则:第一个吃完饭的小朋友将得到出去玩滑梯的奖励,而最后一个吃完饭的小朋友将接受罚写字的惩罚。我每次都是第一个吃完饭,享受到玩滑梯和老师的表扬,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也非常骄傲于我是第一名,夸我懂事不磨蹭。可能从那以后,“吃饭快”对于我就是绝对正确的事情,象征着赢得比赛,是荣耀,是有进取心;而“吃饭慢”就是最后一名,是会被批评的,是没有进取心,是很羞耻的事情。现在不止吃饭,延伸到我做其他什么事情都快,雷厉风行,风风火火。
【例子二】不会与年长的同辈相处
我身边联系紧密的朋友,年龄基本和我相仿或比我小,很少有年长于我的。我可以和小六七岁的九五后侃侃而谈,却与哪怕大一岁的人聊天都显得局促不安。
这个现象也是可追溯到我小时候,在爷爷和外公家两边,我都是同辈里最小的,哥哥姐姐都大我很多,在我的儿时碎片化记忆里,也会清楚记得他们当面嫌弃我小不带我玩(儿时记忆未必可靠,有时会根据个人意志而重组改写记忆)。因此和年长的同龄人打交道不多,总是假想他们对我有敌意,逐渐就失掉了这个能力。
而为什么可以和比我小很多的朋友没隔阂呢?那也是因为小时候七八岁时,我帮着外婆看护邻居奶奶家的小孙女,那个小孙女小我五岁,我们一起度过了很愉快的童年。所以我每每和小很多的伙伴打交道时,我都不会惧怕有代沟这件事,从来都是胸有成竹。
【例子三】强势控制型妈妈与“弱势”女儿
前不久我在医院住院,同病房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妈妈陪伴自己三十多岁的女儿来看病手术。这位阿姨从进门起就说不停,没过十分钟,我已经知道这位阿姨今年五十六岁,家里只有这一个女儿,女婿是入赘的,还有一对孙子孙女(因为是入赘,所以外孙外孙女称为孙子孙女),自己有弟兄六个,自己最小……边唠着家常,边指示女儿脱鞋换衣服、躺病床、吃什么饭菜、喝水吃药等,阿姨也十分勤快能干,给女儿铺床、收拾行李、打热水、削水果等。全程女儿一言不发,但也没有任何抵触情绪,乖乖的一一照做。
第二天女儿去手术时,病房里只有我和阿姨。她继续开启了“热情话痨”模式,我主要做倾听者。当她讲到“女人最好的生育年纪是20-25岁”,并且非常骄傲于自己的女儿在“最好的年纪”生了孙子孙女,超过这个范围后面就很难生育,有的苦头吃喽。我听到后有些不以为然,面部稍收起了友好倾听的神情,对她说:”这个我不太认同哈……“,显然阿姨并没有注意到我的神情变化,甚至可能都没听见我说话,仍在继续神采飞扬地”担忧”大龄女青年生育问题和夸赞女儿在最好的年纪儿女双全多么幸福…...
到这里我已经明白他们母女俩的关系模式,为何是一方说不停,一方一言不发。妈妈是强势控制型,她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女儿自身真切的感受,可能最初女儿也反抗过,无果后就乖乖顺从一切,和沉默应对。而阿姨在和我打交道时,也试图建立强势输出于我的关系,所以也看不见我的情绪变化,听不见我的说话。我觉得,她是缺乏看见别人真切感受的能力,我和她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我感到不舒服;我观察她和女儿的连接中,我也嗅到一些压抑。其实人和人相处要的就是一份看见感,看见彼此的实际情况和真切感受,而不是将私以为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与亲人、爱人相处更是如此。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女儿在与女婿长达半小时的视频通话时,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势,甚至是咄咄逼人,几乎一直在大声呵斥丈夫没有督促好孩子们的网课作业,而丈夫几乎一言不发。阿姨在旁边微笑地听着,像是默许女儿女婿的这种沟通模式。很可能,女儿效仿了妈妈的行为模式,把它投射到了自己与丈夫的亲密关系中。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能看出,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认识到这点,也是走向自由的开始。
看到这里很厉害,谢谢你的坚持。下一篇,我们来聊聊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
来人间玩游戏 赞了这篇讨论 2023-04-02 20:50:25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想在北京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的心理互助群 (若不是我)
- 求武志红老师的书巨婴国 (常存)
- 爱人被诊断为“偏执状态” (momo)
- 求全能自恋课程 (怪怪)
- 欢迎加入心灵成长之旅 (烟火小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