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東北邊】 賴香吟/沒有鬍子的馬克思
夏天珍珠梅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60583
馬克思的招牌形象是絡腮鬍,有本書《剃掉鬍子的馬克思》(Karl Marx beim Barbier)卻講馬克思晚年在阿爾及爾刮鬍子,剪頭髮,給恩格斯寫信,戲說自己「收起了先知的鬍子與學究的假髮」。
男人的鬍鬚,在19世紀象徵什麼?這是另題。馬克思在阿爾及爾留下這張最後鬍鬚肖像,為何神情看來很不相同?亦是一題,上述那本書想解的或許就是這一題。
話說回來,到底,剃掉鬍子的馬克思是什麼模樣?即使這本專題書都沒找到眼見為憑的照片,只運用現代技術做了模擬想像圖。如此,我才回頭想起,原來,某次柏林散步不經意見到一張沒有鬍子的馬克思照片,竟是不常有的。
馬克思在柏林時間並不長,大約是他十九至二十三歲的青年時期。若按父親期待,他應該研讀法律,但他逐漸傾心於哲學。一年未滿,可能生活無序、過分用功,也可能思維陷入困境,他生病了,醫師建議他到當時尚屬郊區的史特拉勞半島(Stralau Peninsula)休養。
那是一個如長舌般深入施普雷河的半島,維持著小漁村的樣態。馬克思在這兒度過1837年夏天。如果他遵循醫囑,可以在柳樹下看人打漁,帆船來去,也可以散步到半島尾端看中世紀留下來的小教堂,裡頭留有哥德晚期的花窗玻璃,堂外墓園安息著往日魂靈。然而,實際上,馬克思領略多少漁村風情,不得而知,常見資料說他熱心柏林博士俱樂部,通讀黑格爾著作云云。那個夏天,馬克思住過的旅館,早已不存,東德時期在附近立了碑石紀念與解說。
我便是在那兒遇見沒有鬍子的馬克思:短髮、濃眉、大眼,尚未修整、帶毛渣的青春野性。
夏日結束,他回到大學,之後,父親去世,他明顯由法學轉向哲學。漁村之夏除了療養身體,看來亦做了思想轉換。馬克思開始蓄鬚,影響後世的馬克思於那之後逐漸成形,百餘年來,做題與解題的人,太多太多了。
直接跳到阿爾及爾吧。來到此地的馬克思已經老了,孤身一人,終生伴侶燕妮已經去世,女兒讓他操心,《資本論》老難完成。這情景,有那麼幾分類似青年時期在柏林,他人生獨自過活大約也就這兩段時光,一是尚未蓄鬚,一是終於剃去了鬚,面目還原,卻是世人看不清的馬克思。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刺鱼书店要订购一批《翻译者》 (有邻)
- 求助 哪里可以读到电子版的早期著作啊 (парк)
- 删 求助已解决谢谢大家~ (GEN1)
- 求职贴 (豆友hFeO6PjdHA)
- 活動中心 (faiths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