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征文】改变从《一件小事》开始
心中的湖
小说:《一件小事》 作者:鲁迅 读家:心中的湖 改变:知美丑,识高低,明白了做人的尺度。 我十来岁时,开始读小说,被诸多的美丽描绘所吸引,思绪在小说家编织的幻梦中放飞,阅历丰富之后,觉得小说就是小说,不必当真。但唯有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总也忘不了,至今,直击心灵,而且越读越意味深长。 那年,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叫绿梅,圆圆的脸,黑里透红,一条又粗又黑的辫子“反弹琵琶”,引来了百分之百的回头率,同学们都管他叫“农民姐”,不巧,这话让老师听见了,老师使劲用眼睛盯着我们,目光中的威严,让我们的揶揄戛然而止。放学之前,老师给我们推荐了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要我们用心读,读进去。 鲁迅在《一件小事》中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车夫,一个是我。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好容易雇了一辆人力车,车夫刚进S门,忽而车把上挂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下了。老女人没有伤,也没有人看见,我对他说:“没有什么走你的吧。”车夫毫不理会,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在老女人说出我摔坏了之后,车夫扶着老女人进了警察局,没有半点踌躇。车夫的风格比识文断字的我高多了,大冬天的,拉趟活多不容易,甭管什么原因,撞人了,就要负责到底,车夫做人的准则,让我突然有了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后,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老师是让我们检讨,检讨自己心里藏着的“小”,这个“小”就是看不起农民出身的同学,嫌人家土,不赶趟,从此再也没敢叫过农民姐。 转眼几年过去了,我们到了毕业年,绿梅没有升学,她参军了,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了她的情况,她父亲是个军官,她要子承父业,当兵报效祖国。同学们都很震惊,潜伏几年,竟不露一点蛛丝马迹。这一刻,我真正读懂了《一件小事》,绿梅就象那个车夫一样,好象越来越大,须仰视才见,我也实打实地认可了自己心里的那个“小”,知美丑,识高低,一件事、一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尺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阅历的增加,再读《一件小事》,又有了新的感悟。当年读《一件小事》时,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总爱说车夫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形象,彰显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而我是被批判的小资产阶级对象,就一定有其自私和软弱的一面。现在看来,如此说法,并不客观。其实,鲁迅笔下的车夫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闪光点,在生活中,哪个群体中都有高低之分,同是小说,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把个别城市贫民的鸡贼,揭示得一览无余。反过来说,我的同学绿梅身为军官的后代,不张扬,象农民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是一个闪光点,不能说所有这个层次的人都有这个定力。眼下“我爸是李刚”的笑谈,就是对衙内们的辛辣讽刺。社会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哪个群体都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只眼一边倒,把一个群体看死,看烂,就会让所有的光明点都隐藏起来,反而让自己的心暗淡失衡。 《一件小事》百看不厌,从最初的自省,到现在的一事一感悟,看问题竟越来越宽泛。读书的好处就是能让人能学会思考,开始的时候,可能人云亦云,书中的关注点在哪,你就顺杆爬,但是,当读的多了之后,就会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一并分析,这时候,看得就是一个多面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