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向产出|蓝二公子的弦杀—论仙侠片中的武打
来自:万托安V狐狸
陈情令作为一部仙侠剧,武打部分整体很弱,不过因为蓝二公子,我还是要捡一些亮点出来说。
既然是仙侠,我会期待想象力,通过特效实现的脱离物理定律和自然规律带来的想象力。
一种想象方式源于兵器,不仅仅是兵器的样式,包括兵器出现的方式和使用的方式。
比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藏在耳朵里,拿出来后可大可小。

陈情令中,江澄的紫电出场方式和这个差不多,平常缠在手上,需要时幻化出来。但特效远不及猴哥好看。

反面例子举完,下面进入正面例子,蓝二公子的忘机琴。
忘机琴出场的方式,悬手而来,挥袖而去,非常典雅。让我想起《宝莲灯前传》里杨戬的三尖两刃刀出场的方式。平时是扇,随心意变成兵器 (此处应有配图,但原谅手残的楼主不会做gif,请自行前往b站观看)。
忘机琴功能多样:修身、驱邪、传情、问灵、弦杀。
琴本身并不独特,但墨香原著构想的“弦杀术“非常独特,让忘机琴可作武器之用,而含光君施展弦杀术的身姿,也成为人物一个重要且独特的记忆点。
剧中为了突出含光君的仙气,衣服多广袖,这其实非常不适合打斗,或者说不适合传统武侠的打斗。演员自己也说过:袖子很重,打起来很不容易。而弦杀这个动作和服装的配合度很高。

弦杀这个动作还有变形,包括简化版不用琴的弦杀,以及用剑气带出的弦杀。


王一博演绎弦杀这个动作时,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一手施展弦杀,另一手必然高高扬起。这不仅符合人体发力的逻辑,而且使动作更舒展,更具美感。
我一直琢磨这个动作有点似曾相识,终于在一个梦里(划掉)想到了武生的亮相动作:

动作的逻辑是一样的:一手较低、一手较高、身体随发力而侧身,头微微低下俯视前方,然后定住!妙就妙在这个亮相之后的定带来的节奏感。
另外,从人物性格和服装逻辑上也有相似之处。上图的武生虽然没扎靠,但这副行头也不轻,着厚底靴,接近京剧中的长靠武生,一般是扮演大将,表演要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具有大将风度和英雄气魄。而短打武生服饰轻便得多,表演以动作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含光君流云广袖,动作也正是以优美沉着为要求。
甚至,我觉得这个动作如果继续柔化,就会成为下面这样,把扇子想象成琴就可以了,没有了杀气和力度,但雍容大度感仍在。

含光君也许正在赶来追杀我的路上,但我还要继续说。下面两张,身体倾斜,一手微点,意态撩人,这种妩媚情态是否有相同之处?

传统武侠片的武打,讲究硬桥硬马,拳拳到肉,通过你来我往的拳脚表达人物的爱恨情仇。故事结构和线索相对简单,人物也都是江湖人物。
到新派武侠,故事和人物变得更复杂,武打环节变成了情节中的一小部分。由于不少演员没有武打功底,因此往往只能在中景看动作(吊威亚或替身在打),然后切到近景(演员本人)看一下表情,但越来越难以看到一个流畅的镜头,让观众仿佛在现场同时看到一连串的动作和表情。这种表达能力上的限制使得武侠片越来越倚重于特效和慢动作。不少没有武打功底的演员,完全凭一张脸演武侠片,人物的爱恨情仇,都浓缩在面部表情方寸之间,对肢体语言的要求大大降低。因为没有真实打斗,人物和兵器之间的连结也越来越退化。
到了仙侠剧,更加倚重特效,人物也更多元化,但总体江湖气息大大削弱,披着三界或家族的外衣,演绎庙堂权谋之事。又或者因为漫长岁月不可承受之轻,于情字反而格外执着。这样的故事中武打部分更是成了点缀。
陈情令作为一部仙侠剧,武打部分整体很弱,于我而言,唯有忘机琴和弦杀,算是亮点。
我对打斗动作的期待,就是1)好看;2)传情,用打斗动作来演绎爱恨情仇;3)有助于塑造人物特点
忘羡两人月下初逢时的屋顶打斗,这一段的美,美在场景和构图。非常对称的构图,展现月下对峙的两人。下面这个画面应该惊艳了很多人,但作为打斗中的一个瞬间,谁记得此刻魏婴对应的动作和表情?也不怪演员,而是两个人的打斗动作太遥远,想靠动作传情放电,演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倒是有一剑我记住了,心里的话说不出,只能化作一道霜寒,剑刺向魏婴,诉说的却是深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图王一博】陈情令通告合集 (Mia)
- 闲聊杂感|陪他一段~~一个台湾粉丝有感于蓝忘机、王一博 (台灣的芙)
- 我发现了宝藏小组啊 这真的是一个理智分析剧情的小组 (CC)
- 写些《长空》之前(龟速更新) (鳄鱼肚子滴答响)
- 虐点 (偷一只兔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