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莹:作为画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来自:y(right here)
《文汇读书周报》第1754号第四版“书人茶话” 在英国淘插画书
《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Queen Victoria’s Sketchbook)出版时间:1979年出版社:Macmillan London Limited插画师:维多利亚女王 作者:玛利纳·瓦勒(Marina Warner)

童年时的启蒙
——看到慈禧太后的《牡丹富贵图》时,不禁惊讶于她的艺术天赋,然而,却很尴尬地得知,这幅画是女画师缪嘉蕙代她画的。当慈禧太后正兴高采烈地在别人的画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时,在地球另一边,一位和她一样富有权力的女性——维多利亚女王也在画画,她的画作笨拙、质朴、可爱,但都是她亲笔画的。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她在位期间,英国工业革命达到顶峰,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我淘到的这本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展现的是这位强大女人的另一面:画画。无论孩童时期住在肯辛顿宫,还是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维多利亚一直在画画。
——大多数画家希望成为艺术界的大咖,或作品能卖个高价,与他们不同,女王画画只是自娱自乐。无论画作本身是好是坏,只要和女王沾边儿的东西,便会自带流量。2019年2月20日,英国温莎城堡举办了维多利亚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水彩画展,展览名为《我们生活中的景象》。女王爱画画,亲王也爱画画。

——女王为何喜欢上画画?原因之一是她有位耐心的启蒙老师。《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中介绍,维多利亚在她八岁时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节绘画课,她的绘画老师是英国大名鼎鼎的画家理查德·韦斯托,韦斯托擅长历史、人物画,他的名作之一是英国诗人拜伦的肖像,这幅画现在挂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韦斯托也是位插画师,他曾为沃尔特·司各特的诗歌、拜伦的《唐璜》和歌德的《浮士德》画过插画。在之后的九年时间里,直到韦斯托因病去世,他每周进宫两次给小公主上课,每次一个小时。不过,画画只是小公主的功课之一,像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一样,小公主要“被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不仅要学画画,还要学习音乐、舞蹈、钢琴、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

——维多利亚11岁时,负责管教她的男爵夫人列真开始教她养成做记录的习惯,最初主要是“行为记录”,记录她一天的学习和生活等,小公主还要为那天的态度和表现评分,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打个分……这一招蛮灵的,充分培养了小公主自省和积极思考的习惯。维多利亚从13岁开始写日记,连续写了69年。她的画作和日记相辅相成,她总共画了50多本画册。
——女王钟情文字和画画,这和她的性格不无关系。维多利亚还不到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对她非常严格。宫廷风云变化,她从小就被人算计,生活在敏感谨慎之中。她后来用“相当忧郁”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还好她有爱好,即使一个人,也不至于觉得孤独。

——维多利亚最喜欢上韦斯托老师的绘画课,因为对方总能将王宫外的大千世界介绍给她。通常,韦斯托自己先画一幅画,然后让小公主照着画。他画绿野环绕的乡下,一个小女孩在井边打水;他画街边抱着孩子的妈妈正在给乞丐零钱……韦斯托将日常生活中的景象种进幼小的维多利亚的脑海里,令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韦斯托教维多利亚要仔细观察,注意画细节。后来,对细节,尤其是对服装栩栩如生的呈现成为维多利亚画作的强项。
一辈子都在画画
——《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中含有数幅维多利亚小时候的画作,包括她没有正式学画画之前的涂鸦,比如她的自画像,她在骑马,男爵夫人列真的肖像等。在韦斯托的教导下,维多利亚进步得很快,她的画越来越活灵活现。维多利亚经常将自己的水彩画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妈妈。其中一幅是她13岁时画的,画中,两位意大利女孩在做游戏,她们身着当地的民族服饰,充满异域风情。

——13岁那年的秋天,维多利亚到德比郡的查茨沃斯庄园做客,大家熟悉的《傲慢与偏见》就是在这座豪宅里拍摄的。维多利亚在这里围观了英式猜谜游戏——游戏中,上台表演的人不能讲话,只能用肢体动作表演某个单词,请大家猜。维多利亚被这热闹的场景深深吸引,她把整个大场面画进水彩画。画中包括十个人物,他们姿势不同、神采各异。
——维多利亚从小就经常和大人们一起去看芭蕾舞、意大利歌剧等。她所收集的众多娃娃中,有一多半娃娃是“跳舞娃娃”。她画了很多幅芭蕾舞演员、话剧演员的水彩画,并尤其喜欢画漂亮的女主角。她也热衷画舞台剧,画过罗西娜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罗西尼的《奥赛罗》和《科林斯的包围》中的场景。

——维多利亚15岁时,照着韦斯托的名作《在沙漠里的夏甲和她的儿子以实玛利》画了好几幅小型的黑白画,这些画被用于慈善拍卖,帮助患了抑郁症的外国人。维多利亚经常会将画作捐给慈善机构,偶尔也拿去换她喜欢的东西——比如有一幅送给了美国大使馆,用来交换美国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库柏的签名书。
——《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中有一幅小女孩在看书的黑白画。画中,女孩穿着即将远行的裙子,翻看椅子上的图画书。这个小女孩是维多利亚同母异父的姐姐的孩子伊丽莎。伊丽莎和妈妈住在德国,她们的到来给15岁的维多利亚带来很多快乐,但她们不得不返回德国。她们走后,维多利亚非常难过,马上凭记忆画了这幅画。书中还有一幅女子骑马图,也是维多利亚15岁时的作品。维多利亚非常喜欢骑马,而且喜欢骑马飞奔。当时英国的传统是女子不能分开腿跨坐在马背上的,必须“侧鞍骑乘”,但维多利亚画笔下的女子骑马图中,女士们身穿长裙跨坐在马背上。

——维多利亚还喜欢画外国人,她在英国东南海岸的小镇度假时,遇到来自法国的渔夫,她和他们聊天,并给他们画肖像,维多利亚评价这些外国人非常上相。1836年圣诞节,维多利亚去切尔滕纳姆宫做客,恰好看到住在旁边的吉卜赛人。维多利亚为吉卜赛妈妈画像,表示“很多想法和灵魂在她的表情上”。

——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女王,加冕仪式也成了她的绘画题材。在那幅画中,她简单勾勒出坎特伯雷大主教将皇冠戴在她的头上的情景——估计那天她太紧张,没有机会仔细观察周围人的衣着和表情。
——《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还收了维多利亚为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画的肖像,在她的画笔下,丈夫完全就是一位清秀儒雅的帅哥。其中一幅亲王装扮的“爱德华三世”和女王装扮的王后“菲利帕”的水彩画充满了稚气,当时,女王和丈夫被打扮成历史人物,参加舞会募集善款,维多利亚把两人穿越后的样子画进了日记本里。

——在读英国著名画家、插画师爱德华·李尔的传记故事时,我了解到女王曾把李尔召进宫,让他教她画画。那是1846年的夏天,李尔进宫教女王画画,并且一教就是三个礼拜。不过大概因为李尔总去旅行,他只给女王讲了这一回课。
——继续翻看《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中的插画,女王画自己的孩子,画孩子们做游戏,画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她也画室外的风景,画法国士兵,画法国王室的公主,画她见到的第一个中国男孩,画身穿苏格兰格子裙的王子,画在苏格兰高地遇到的农户的孩子……她的某些画作也蕴含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她画的全家福似乎在表明家庭观念——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政府首次用法律保护家人和孩子。她经常画和德国主题有关的画,流露出她对母亲和她丈夫的家乡的深情。她画的异域风景以及外国人,表明当时的英国对其他国家的憧憬。

——这些水彩画和素描画,虽然不是杰作,但质朴真实,更因为它们出自女王之手而被载入史册。它们展现了女王的生活,呈现出女王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时光。女王很少根据想象绘画,她画的人物、情景大都源自她的个人经历。维多利亚不仅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微信编辑丨蒋
崔莹:我对插画一见钟情
2019-09-06 16:34
“藏书并非只是有钱人和有闲人的消遣,藏书讲究的是方法,而非金钱的多少。我认识的很多收入中等的朋友就收藏了很多很重要的书。和经常买书的人相比,他们也没花更多的钱。”——英国作家缪尔
分享会现场 嘉宾:崔莹、汪家明、鲁明静、潘采夫
北京九月的第一天,崔莹带着她的新书《英国插画书拾珍》来到单向空间,和资深出版人汪家明、装帧设计师鲁明静、资深媒体人潘采夫,以及许多二手书发烧友们畅聊插画书的文化和历史、插画与设计、英国淘书经历。这本《英国插画书拾珍》,精选22本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古旧插画书,再现了英国插画书黄金时代的面貌,这其中很多图书插画,都是崔莹从二手书店淘来的。

我为什么就跟插画一见钟情?
崔莹:其实还是有点原因的,当时最初主要是因为蒋彝,是蒋彝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画的爱丁堡,1948年出版的。这是一个很意外的发现,有一次我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一个二手书店窗口摆了这本书,然后一下就喜欢这个插画了,因为它有东方的这种色彩技法,但展现的是西方的一个情景,就是城堡,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我们中国,就是由我们东方的水墨方式或者水彩的方式来体现,而西方有它的建筑,有它的西方的情景。我非常喜欢这种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蒋彝为什么现在更重要?因为就在最近,应该在上个月7月份的时候,英国给他居住过的地方挂了一个蓝牌,在英国拥有蓝牌的,关于华人只有三位中国华人,可能第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是老舍,第二个是孙中山,第三个就是蒋彝。所以我们看蒋彝还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也很有意思,通过这么一个方式来认识了蒋彝,而且我觉得是他带着我打开了一个喜欢插画的窗户。因为我就喜欢蒋彝的画,然后开始去二手书店寻找更多这种书。我为什么喜欢他的画,除了他展现的情景,还有因为当初是版画印刷的,当时的色彩,我感觉当时的印刷的质感就比现在的平面是要好一些,当然就是说有可能不同的这种技术可能效果就不太一样的。
正是源于此,崔莹在爱丁堡踏上了对于古旧插画的淘宝之路,也结识了许多二手书店的主人,比如被誉为“世界旧书之都”的海伊小镇的“国王”理查德·布斯,正是他让海伊小镇一夜之间闻名英伦,如今,这个仅有1300多人的海伊小镇出现了39家旧书店,平均34人就开一家,书店的书架加起来长达17公里,迄今为止陈列了100多万册图书。
崔莹也是海伊小镇的常客,她甚至还为爱书之人制作了一张淘书地图,里面有她走过的二手书店,也有网评极高的店,每到一处,崔莹都会和书店里的猫主子合影。

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插画?
崔莹:每个人对插画的定义也不太一样的,首先插画是图书或杂志动的一个图画,第二插画是用来装饰的,跟文字相结合起来更倾向含义,也更清晰。我们可以想一想象形文字它是插画还是文字,插画是让故事更加清晰,然后是一个视觉表达。

早期插画艺术多是宗教主题的,比如在埃塞俄比亚一座修道院发现的世界上第一本基督教圣经,就是非洲传道的传教士奥巴·格里玛所手绘的插图。早期识字率尚且不高的年代,正是插画这种具象直观的方式推动了信息的传播,而在今天,这些插画则打破了语言的隔阂,不同国家的人都能欣赏。现在福音书还存在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修道院里。
在这些二手书店淘书的过程中,崔莹收获颇多,并开始了对于插画艺术的系统分类,尤其是对于英国古旧插画的介绍,在《英国插画书拾珍》,崔莹还出版了一本《英国插画师》。入选《英国插画书拾珍》的包括诸多插画大师的作品,比如伦道夫 · 凯迪克、沃尔特 · 克莱恩、凯特 · 格林纳威、莫里斯 · 德 · 蒙维尔、约翰 · 坦尼尔、彼得 · 阿诺、肯尼 · 梅多斯等,风格各异,有的画面轻盈浪漫、色彩明媚,有展现繁华都市和市井文化的,有的古老神秘,有的宁静抒怀。
那么插画是大人的艺术吗?不是儿童绘画吗?
插画打破了语言的隔阂,是世界交流的“语言”。
我推荐大家去大英图书馆
崔莹:去伦敦可能很多人都爱去大英博物馆,但是去大英图书馆的人比较少,其实大英图书馆是非常推荐的,如果你喜欢书喜欢插画书的话。因为在大英图书馆也有一个特别展示,就放着很多的插画书,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跟宗教主题有关的,这种插画大部分是手绘,比较可惜的是它不能拍照,有一些可以在网上看到小图,我也会在网上下来源。中国的金刚经,也是大英图书馆一个重要的一个展品。

插画书是不是童书?
崔莹:因为之前我们看到一些宗教性质的,还有一些诗歌的插画,我的书出来之后有一个好朋友说封面怎么这么严肃,如果是给小朋友看的应该是要鲜艳一些,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我觉得其实这个插画书不光是给儿童或者小朋友看的,我们成年人或者是学者也拿它作为研究的一个题目对象,然后后面我就选了这些,这是童书,也是童谣。
比如我有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是一个对植物很感性的英国女作家来撰写的,但这本书就非常专业,但这本书里有两三百幅这样的插画,全是她手绘的。所以我们想这本书肯定不会给小朋友看的,小朋友看不懂,包括我去看那些其中的内容因为太专业了就不是很懂。然后这个是在就是一百四五十年前,英国人到中国旅行,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感官。其中很多木板画,这个也不是面向儿童的。还有英国首相写的一个讽刺小说里面也有插画。
就是说这本书里除了儿童、小朋友感兴趣的绘本插画,还有更多的是值得你去研究、去分析或者去理解历史,通过这些插画来了解更多当时的那种情景,当时的文学历史艺术的一些一个途径,一个窗口,我想把它的功能更广阔一些。
插画是一种记录的方式。通过一张一百多年的插画,可以看到是英国人到北京旅行期间的见闻,关于城市风情的,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得以保存到现在,这些记录式的插画早已经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喜欢一本插画书,如同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喜欢一本插画书也不需要理由,两者唯一的区别是——我可能会喜欢很多人,但我不可能同时追求他们;我喜欢的插画书有很多本,而我可以同时拥有它们。
10多年来,我陆续淘到200多本出版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英国插画书。隔着历史,隔着文化,对我来说,这些英国插画书如同一个个谜。我选择其中我最喜欢的、比较有代表性的22本插画书一遍遍地赏析,去发现,去刨根问底,从各个角度了解它们,挖掘谜底。这些书的内容、出版背景、印刷方式、作者或者插画师的生平、书的影响力等点点滴滴的信息都在帮我一点点地接近谜底,在解谜的过程中,22篇随笔小文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