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之三:创造力与特殊天赋 (为什么别人的办法永远比你多?)
来自:🙃
以下内容整理自下面这本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40601/

作者简介:
戴维·谢弗 (David R. Shaffer) 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佐治亚大学本科生项目主席,毕生发展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项目前任主席,在该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人类发展课程35年。他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涉及到利他行为、态度与说服、道德发展、性别角色与社会行为、自我表露、社会心理学与法律。他还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人格杂志》的副主编。1990年,他获得佐治亚大学最高教学荣誉奖约西亚·梅格斯(Josiah Meigs)优秀教学奖。
译者简介:
陈会昌教授(曾用名陈惠昌,1947~),河北昌黎人,我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
创造力和特殊天赋
智商超常的人,虽然其人生通常有好的结果,但真正做出杰出成就的却是凤毛麟角。
杰出的成就者不仅是某方面的专家,他们还是革新者,通常被认为是有创造力的人。事实上,在使莫扎特、爱因斯坦、皮亚杰、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做出开创性成就方面,创造力比高智商更重要。
什么是创造力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严重的争议。
不过几乎每个人都同意,创造力是指产生新奇的想法、创新的解答(这些想法不仅新奇或怪异,而且适用于当前问题并受到他人高度评价)的能力。
现在,心理学家强调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创造力包含了更多的发散思维而非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需要人们给出问题的正确(或最佳)答案(如,22个二角五分的硬币是多少钱?),而这正是IQ测验所测查的。相反,发散思维则需要个体对不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做出多种解答。
研究者很快发现:发散思维只与智商存在中度相关,而且其受儿童共享家庭环境(即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要大于基因的影响。
具体来说,在发散思维上得分高的儿童,其父母鼓励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给他们很多自主权去选择自己的兴趣并加以深入探索。
因此,发散思维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智力的认知技能,而且是可以培养的。
不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发散思维只与后来的创造性成就存在中度相关。
显然,发散思维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是仅用它来解释创造力则是不全面的。
多成分观:斯腾伯格和卢巴特的投资理论
请想一想,你认为有创造力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你很可能把他们看做智者。但他们也很有可能表现出好奇心强、非常灵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别人不会建立联系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还可能会有一点不循正统、不守成规甚至离经叛道。
这种“创造性综合征”或许并非偶然,现在许多研究者普遍相信,创造力是由许多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共同产生的。
这种多元的观点是罗伯特・斯腾伯格和托德•卢巴特创造力投资理论的核心主题。
斯腾伯格和卢巴特认为,高创造力的人乐于在思想领域进行“低买高卖”活动。“低买”指他们把自己投资于新奇的(或不受欢迎的)想法或计划,而且最初会遇到阻力。但是有创造力的人面对这种怀疑的时候仍会坚持不懈,从而形成高价值的产品,这时就可以“高价卖出”,继而转向下一个新奇、不流行但是有增值潜力的想法。
斯腾伯格和卢巴特认为,个体是否愿意投资于原创性的计划并得到创造性的解答,取决于六种不同的、互相关联的资源的可用性:
1. 智力资源。斯腾伯格和卢巴特认为,有三种心智能力对创造力而言尤为重要。一种是发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或以新的视角看待老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评估自己想法的能力,以确定哪些值得去努力,哪些不值得努力。第三,必须能够使别人相信这些新奇想法的价值,从而得到别人的支持,使这些新想法得到发展。这三种能力都很重要。如果个体无法评估自己的新奇想法或使别人相信其价值,这些想法也就不大可能结出创造性的果实。
2. 知识。一个儿童、青少年或成人必须熟悉他所选择的领域的发展现状。正如霍华德•格鲁伯(.22)所说,“灵感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3. 认知风格。立法式的认知风格——即偏好以自己选择的新奇、发散的方式进行思考——对创造力而言也很重要。它也有助于从广阔的、全局的视角进行思考,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有助于确定哪些想法是真正新颖的、值得去追求的。
4. 人格。此前的研究表明,与高创造力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变量是合理地冒险、面对不确定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仍坚持不懈,以及能够拒绝随波逐流并追求那些最终会赢得认可的想法的自信心。
5. 动机。除非人们对自己力图完成的东西充满热情,并关注于工作本身而非可能的回报,否则他们很少能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开创性的奥运会体操运动员奥尔加•科尔布特对此做了精彩的诠释:“如果体操项目不存在,那么我就会把它发明出来”(.35)。奖牌和其他激励的确可以表明社会看重什么样的目标,并鼓励人们去从事创新性的事业。但是,如果儿童感受到的压力过大,或过于关注回报以至于使他们失去了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内在兴趣,那么创造就真是一种痛苦了。
6. 支持性的环境。对国际象棋、音乐或数学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儿童进行的多项研究都表明,这些“天才”儿童很幸运,他们的环境滋养了他们的天赋并对其成就加以赞许(;1998)。创造性儿童的父母通常鼓励孩子的智力活动,接纳孩子个性。他们能很快认识到自己孩子的非凡天赋,经常会寻求专业教练或家庭教师的辅导,从而促进其发展。此外,一些社会比另一些社会更重视创造力,而且会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以开发创造的潜能。如果奥尔加•科尔布特所在的俄罗斯不是如此看重体操的话,那么她的非凡天资恐怕难以得到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