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s★普普藝術的創作觀念
乳酸君(直男)
普普藝術的創作觀念 普普藝術的『實物觀念』其實跟達達主義是一脈相傳的。他們將汽水瓶、國旗、油漆罐、連環畫等等變成作品,其實跟達達主義把熨斗、腳踏車輪子、窗子搬出來展覽,兩者的心情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但是終極目的卻有很大的差異。達達的創作中將『實物』搬出來,展覽之後也就算了,甚至不加以保存;普普藝術如瓊斯(Jesper Johns)卻將油漆刷子、咖啡罐子鑄成青銅,然後再用『畫』的方法讓油漆刷子、咖啡罐畫成原來面目,顯示出他們企圖將『消費』性文化變成『永恆』,企圖將『通俗文化』提高到『博物館文化』的層次。這種作法讓當時在社會中崛起的中產階級感到很大的滿足,也在精神上及實質上獲得他們很大的支持(方惠光教學網)。 陸蓉芝認為:整體而言,普普藝術的精神,是非常美國化的,有堂皇富麗的生活品質,近乎膚淺的盲從意識,對影視明星的熱衷,對名利的經營講求手段及技巧,以商業化的營運方式來處理藝術品,雖然,在藝術創作本身,普普風格並未佔統領的地位,但普普藝術對通俗文化的同體同步,確實改變人們接受藝術的態度,能將依些原本認為俗不可耐的「東西」都當作藝術來消化,不能不承認他的魅力(陸蓉芝,1990)。 在表現風格方面,普普藝術主要是對藝術與生活採取一種遊戲與嘲弄的手法。她們善於描寫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流行事物,並迫使人們對週遭事物更加注意。漢彌爾敦(Richard Hamilton)認為:「藝術應該是一種大眾所歡迎的作品,富有年輕的氣息,充滿性感和花招,具有普遍性,價格低廉又迷人,是屬於一種可以量產的的大眾文化企業(黃文叡,2002)。」可見普普藝術的創作觀念,具有「通俗流行」的特性。而"媒體"與"廣告"則是普普藝術家最喜歡使用的主題,包括廣告招牌、標誌、照片、漫畫等,都與美國的都市文明相關;那也是他們對消費社會的禮讚。由於在媒體運用上十分成功,因而受到民眾的歡迎與收藏家的接納。 普普藝術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現實原貌帶入藝術中,有人認為普普藝術只是粗俗、廉價、一昧模仿的,但亦認為它是對藝術的反叛、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嘲諷。其創作的觀念綜合包括如下: 1.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明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商業文明的衝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推手。 2.在美國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原始藝術類似,是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3.追求藝術商品化形式。 4.色彩俗艷、亮麗、對比性強烈,帶有遊戲性。 5.改變視覺圖像中材料原體本身的性質,重新將素材賦予新的意念及效果。 6.意念傳達皆使用社會現象中常用的口氣、話題或人類基本欲求。表現不脫時下現實狀況的嘲諷,甚至刻意製造嚴肅的諷刺力量。 2.3-2普普藝術的表現方式 普普藝術跟達達主義一樣具有『實物觀念』,常將汽水瓶、國旗、油漆罐、連環畫等等變成作品搬出來展覽,但在表現形式上卻有不同。普普藝術的整體性格是:現實的、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在表現技法上的成就是:使生活中的各種平凡物件成為藝術表現的『材料』,除外,他們對過往的傳統表現技法是接納的、包容的;在作品的完成感方面,僅管以生活中的平凡人、事、物作為主題,但結果是精緻的、永恆的(方惠光教學網)。 從普普藝術家的創作及作品發現,他們強調將三次元的世界表現於二次元的畫面上,把現實形象物體化,例如:將現實生活中可看到的海報、標誌、漫畫、照片等作分解、片段化、部分擴大、變色等效果。運用拼貼、複製、及現成物的堆疊的技巧,混合材料的使用,分割、大量製造、省略的畫面構圖,高明度的色彩以及使用黑線勾勒輪廓作畫。呂靜修(2000)將普普藝術的表現方式,具體歸納出七項特徵如下: 1.大力鼓吹「反覆」,並以反覆為樂。 2.以「通俗」的題材為影像內涵。 3.圖像所呈現的是「非藝術的繪畫、非藝術的攝影」及所有影像混合體。 4.大多呈現意識型態(即社會性、人性)的運動,以隱喻及諷刺為主。 5.將圖像以縮小、放大、前置、後縮等手法改變對物像既有的概念。 6.色彩強調「反自然」、「不固定但具特定風格」。 7.色彩誇張、大膽、俗艷而對比性強。 2.3-3 對後現代藝術的影響 普普藝術的整體性格是:現實的、平民化的、生活化的。由於這種親切、寬廣、完整的風格,使其具有深遠的延續力及拓展的可能性。方惠光教授指出(方惠光教學網),普普藝術的親切、隨和個性,也使它在現代藝術的發展中產生了一些小問題,例如: 1. 對有些人來講,不容易將普普藝術與商業設計釐清。在六十年代『商業』已是『生活』的因素之一,生活包含 著商業,但商業不是全部的生活。因此,部份的普普藝術家以商業廣告的標誌或圖案作為表現的主題,他們只是 在生活的全面中觀看、省思『商業』這個角度,並不是在做商業設計。更何況『以商業廣告的標誌或圖案作為表 現的主題』只是部份普普藝術家的作風而已。 2.普普藝術的畫布似乎只是一塊日常生活的佈告欄,雕塑變成一個廚房或車庫裡的垃圾箱。這又要回到一個根本問題 :『你到底期望藝術在社會中、生活中的功能是花花草草地製造一些漂亮的事物;或是,藝術應該對環境、生活、 人性有所省思?』。六十年代之後,生活的特徵是快速的、多變化的、物慾的,加上無所不用其技的商業廣告運作 ,群眾情緒毫無招架能力地受到傳播媒體的左右。這樣的日子裡,人們有更多的享受、有更多的需求、有更多的引 誘、也有更多的迷惑。這樣的日子,人性也越來越難捉摸、越難執著。 3.普普藝術用『務實』的態度終於使藝術回歸現實。在近代藝術發展中它與曾經叱吒一時的抽象表現主義唱著反調, 終於也另闢了一條康莊大道。普普藝術在現代藝術中完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將藝術從超現實主義的夢幻 與抽象表現主義的飄渺中『回歸現實』,使得藝術跟人們的生活經驗、跟人們的心靈能夠再度正面接觸。他們這種 『關心現在生活周遭事物』的創作角度,再次澄清了藝術最寶貴的文化功能,也再次指明了藝術家的社會任務;藝 術創作一旦失去了這種對當時社會、對人性的關注,藝術品的價值可以說『全然喪失』。 普普藝術發生後(1960年代)不久,後現代藝術即應運出現(1970年代);後現代藝術的形成,當然受普普藝術的影響。陸蓉芝(1990)指出:普普藝術雖沒有形成流行全世界的藝術風格,但是,他對於現代主義美學的破壞和改變,以及藝術的普遍化,甚至影響到一般人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卻是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瓊斯(Jasper Johns)、渥荷(Andy Warhol)、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歐登堡(Claes Oldenbury)等,即是對後現代主義藝術風貌最具先知的代表。(陸蓉芝,1990) 林萬福、楊裕富教授(2002)指出,普普藝術對後現代藝術有明確的影響,包括四方面: 1.徹底打破精緻藝術與俗藝術的區分。藝術已不再是停留於美術館的典藏地位,而生活化的大眾通俗流行,也可以是藝術的規範。 2.進入藝術生活化,而不見得是生活藝術化。出現在我們週遭的平凡事物或事件,也可以透過藝術形式,呈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3.藝術創作的無深度化(平面化或短訊息化)。藉由複製與合成的技法,表現作品的內涵,因大量製作的關係,使得畫面構成趨於平面化或廣告化。 4.藝術創作的商業化、市場化。物質社會的行成,帶來商業行為的必要性,而普普風格正是符合商業與市場的宣傳媒介,也為平面構成設計開啟了另一扇窗。 普普藝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普普藝術在設計上的應用 普普藝術由於具有「通俗流行」的特性,使藝術以不再是停留於美術館的典藏地位,生活化的大眾通俗流行,也可以是藝術的規範。週遭的平凡事物或事件,也可以透過藝術形式,呈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藉由複製與合成的技法,表現作品的內涵,因大量製作的關係,使得畫面構成趨於平面化或廣告化。普普風格正是符合商業與市場的宣傳媒介,不啻為平面設計開啟了另一扇窗。普普藝術結合達達主義等創作精神,在現代設計中廣為流行,無論裝飾設計、平面設計、時尚流行、室內裝潢、產品設計、廣告設計以及電影等,造形與構成上都受普普風格的影響。 與普普藝術一樣,英國也是普普設計的發源地,主要發展在時裝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方面。其中以時裝設計最為突出。普普藝術之於時尚的親密關係由來已久,向來擅長從藝術創作中衍生設計理念的伊夫.聖羅蘭(YSL),算是較早將普普藝術運用在自己品牌時裝的例子。六、七0年代,聖羅蘭與安迪渥荷(Andy Warhol,1928-1987)的私交甚篤,當想像力豐富的設計師,遇上不按排理出牌的藝術大師,商品文化與純藝術創作互相交融的結果,視覺印象豐富、大膽而復想像力的造形,便成為彼時YSL服裝的特色。其后,普普藝術經常使用諸如廣告商品、人物、卡通漫畫、動物…等一般生活中熟悉的通俗形象,受到服裝設計師青睞。 http://www.wretch.cc/blog/darker&article_id=2272313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9岁秋冬约会小包求推荐 (甜心小羊)
- 小仙女们 你们有啥喜欢的内衣品牌推荐不? (大咩🍐)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30岁的第一个大牌包买哪个??? (九月姐姐)
- 请问有集美知道黄圣依这件红色上衣的品牌吗 (双修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