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打卡第22天·晚【读书分享→《墨菲定律》破窗效应,海格力斯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又是什么呢?】
葵花子籽籽
上次分享到刺猬法则的前两条,这次分享后三条:
3、破窗效应:第一次伤害未被重视,第二次伤害会接踵而至
破窗效应,由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与犯罪学家乔治·凯琳于1982年提出。他们认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则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破窗效应是个比喻,比喻一栋楼如果有一个窗户玻璃破了,放任不管的话,之后就会有人砸破更多的玻璃,最终可能整栋楼的玻璃都会被砸破。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这样,破窗效应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有点像前面讲到的沉没成本效应,解决办法就是要及时止损,及时修复破损的窗户,以防止全部窗户被打碎。
4、海格力斯效应:越是选择报复,仇恨就会越结越深
海格力斯是众神之王宙斯之子,据说,有一天,海格力斯走在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上,看见路边有一个东西,像是鼓起来的袋子,非常难看,于是海格力斯便用力踩了一脚。谁知道这个东西竟然变大了,海格力斯被激怒,他又拿起一根粗壮的木棍砸那个袋子,袋子又变大了,他越是愤怒地想要摧毁袋子,袋子却越变越大,甚至堵住了他的去路。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海格力斯效应”,指的是人际互动之中彼此之间充满敌意,且互相仇视,以至于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
我们需要懂得的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学会理解,善用宽容,不要辜负人生中美好的人和事。
5、斯德哥尔摩效应:恐惧底线一旦被突破,就会选择屈从
1973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两名穷凶极恶的罪犯持枪袭击了一家银行,并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与警方对峙了130多个小时之后,犯罪分子才最终放弃了抵抗。
然而,让人十分迷惑不解的是,过了几个月以后,那些被警方解救出来的人质却普遍对那些曾经挟持和虐待他们的两名匪徒十分怜悯,他们纷纷在法庭上作证表示原谅劫匪的恶行,愿意自筹资金给劫匪脱罪。最叫人诧异的是一名女职员甚至爱上了其中的一名劫匪。
专家分析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一旦恐惧的底线被突破,人们往往会选择屈从。
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家庭亲密关系中,忍受家庭暴力的人不肯离婚,当警方介入时,受害人又会千方百计地为施暴者脱罪。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观止有话说|观止进天平|苏州名贤范仲淹的桑梓情怀 (冷眼观史)
- 观止有话说|《哪吒2》爆火之后:亲子共赏,阅见成长 (冷眼观史)
- 观止有话说|观止荐书台第449期《人民日报记者怎样写特写》 (冷眼观史)
- 观止有话说|观止荐书台第448期《人民日报记者怎样写纪事》 (冷眼观史)
- 观止有话说|观止荐书台第447期《怎样写活人物》 (冷眼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