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哲学的批判
来自:随便看看(subject to change)
用我的一个朋友的话来说,目前所有自称是哲学家的人都是二流子。这基本上也是我的观点。 当然真正厉害的哲学家除外。 最近看了点哲学的东西,原因就不说了。看得并不多,原著只看过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很薄的小册子,还没看完。 但看得再多,也不见得有多大好处。 很难用一片短文来说清楚我的想法。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可以用一种形式语言来描述哲学,是荒唐的,不过最后他也否认了这个观点,这就对了。 他的贡献在于发现了语言的一些问题,其实很普通的两个人在讨论哲学问题时,也会出现语言的问题,争论了半天才发现原来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 但过分强调或者依赖语言则是值得怀疑的。 《论确实行》这本小书,因为原著不是中文,所以很多内容不适合阅读,比如他对“我知道”,“我确信”,“我确信我知道”这些话的分析和区别,翻译成中文完全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了。 当然里面很多话是很有启发性的。比如: 101.举例说,这样一个命题也许就是:“我的身体从未在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 102.难道我不可以相信: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或许就在失去意识的状态下,我曾被人从地球上带走,而别人虽然知道但却没有向我讲这件事?但是这同我的其他信念却一点也不一致。看来我不能描述这些信念所形成的体系。然而我的信念确实形成一个体系、一个结构。 但总归来说,他过于深究语言了,所以很多地方更适合作为语言问题来讨论,而不是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来源于对语言把握的不准确。 当然,很多哲学问题和争论来源于此。但语言永远也不可能被完全准确的把握。所以这类哲学问题会永远存在,只是其对人的影响更大可能是会慢慢变小,或者变得相似。 更根源点来说,哲学问题来源于对很多事情的不知道。比如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进而人是如何产生的?地球,宇宙? 时间是连续的吗?空间是分裂的吗?认识/知识的来源等。 由于对自身的来源不了解,所以很多东西失去了逻辑上的先天因素,所以产生了模糊的描述,模糊的分歧,所以有了哲学的争论。 所以,更合理的哲学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处于一个小山村里,慢慢的才去认识小山村之外的东西。能认识到多远我们不知道。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也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小山村其实应该叫小岛村更合适,以前可能搞错了,等等。任何先天绝对正确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而且,就这句话来说,“先天”,“绝对”,“正确”这些词本身都无法确切的定义。所以这篇文章本身是个模糊的描述。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认为它表达了一些东西。这也让我有可能把它贴在这里。 我们不断“认识”,修改认识,如此反复。 至于笛卡尔之前的哲学,更应该说是物理学的前身。德国人的唯心论,什么物自体,意志,表象之类,今天看来也都是瞎扯的。其价值和庄周梦蝶差不太多。但它们的价值在于产生它们的那个年代,在那时他们可能是“伟大”的。但在今天如果还这么想,可能就是傻瓜了。 总的说来,物理学,包括其他的科学,给了所谓的哲学提供了指路明灯。相比这些,哲学显得缺乏进取心。 人类可能永远不可能真正摆脱“哲学问题”,但慢慢得,哲学问题给人类造成的困惑会改变,更大的可能是变得弱些,或者被澄清,或者认为暂时不适合讨论。“哲学家们”也应该多休息休息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道德的制高点? (low哲)
- 对精神世界的过度追求导致我出现了虚无主义 (爱你一万年)
- 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呢 (RJ)
- 假如你有十亿美元 (推苹果树)
- 关于「我们必须相信……」 (Ca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