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看到的,想到的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
来自:f(x)(人歌人哭水声中)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视觉经验不仅仅是传统哲学所说的感官经验,还是感知。传统哲学强调观念和理性、观念和感觉之间的区分,而现在的视觉理论否定了这种简单的二元论。相反,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个过程是有观念参与的。用神经科学的话来说,“看”不仅是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输过程(bottom-up process),更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构造过程。视觉的过程是一个既分离又组合、既是等级式又是连续式的信息处理过程(sequential process),也是一种平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ing)。我们看物体的时候,有很深层的感知层面的因素——包括记忆、概念,甚至文化——的介入。比如,福柯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认识论概念,叫“知识型”(epistemē)。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特定的“知识型”,人们用“知识型”去看待世界。所以有时,只要处于一个恰当的环境中,我们就可以马上看出艺术背后的“知识型”。
因此,视觉的基本机制更是一种意识的投射或主观期待(expectation),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外界信息。视觉的基本任务,类似于艺术的基本任务,是从纷繁复杂、变化不定的信息流中确立认识世界所必须依赖的信息常量。这在神经科学上叫作“恒常性问题”(the constancy issue)。因为外界的信息量是不断变化的,包括光、环境和语言,但是我们认识的世界却是有一定恒定量和稳定性的。光从眼睛进入,在抵达初级视觉区(primary visual cortex)之前,每只眼睛都有一个独立的视域。视域可以分成两部分:内侧和外侧,也叫鼻侧(nasal side)和太阳穴侧(temporal side)。视网膜的图像也分为内侧及外侧两部分,它所接受的是来自视域的外侧的信息。大脑的视觉传递有一个特点,叫作“视差分布”:外侧视域的视觉信息会跨越中间交叉的地方,传到对侧的大脑结构,再经过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进一步分化成上部和下部的结构,然后才会传到初级视觉皮层的下部和上部。经过初级的视域处理以后,信息会不断地传递到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甚至六级的各种视觉区域,最后被综合成一个图像。
更关键的是,在外侧膝状体处理视觉信息的时候,从视网膜传过来的外界的视觉信息只占丘脑输入的5%,丘脑输入的40%实际上来自大脑的皮层(其他来自体内荷尔蒙信息)。这说明,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外界的信息输入只占一小部分,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来自信息的接收方——新皮层。新皮层先告诉外侧膝状体区域应该怎么看东西,应该期待什么,并通过这些期待构成一个最终的视觉图像。因此,传统哲学上所谓感知和观念的区分,至少在神经科学上是没有依据支撑的。人脑在看东西的时候,40%的信息来自皮层。人们的期待决定了他们会看到什么或忽略什么,而这种期待的来源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忆和生活经验,更是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建构,即前文提到的福柯的“知识型”。福柯在《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arche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的第一章里,分析委拉斯开兹(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的画《宫娥》(Las Meninas)的结构,他试图揭示的正是后来神经科学所证实的“知识型”这一概念,即“期待决定视觉结果或视觉经验”。

委拉斯开兹的画《宫娥》,来源:Wikipedia
因此,在“看”的认知过程中,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记忆和期待,还有文化的理念。我们所谓的“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睁眼看”或者所谓“天真之眼”,“看”实际上是“确认(re-cognition)”,是再认知。“看”实际上是一种“认”,认不出来就等于没看见,被忽略了。所以,这造成了一种视觉经验现象:对大量的来自不熟悉世界的信息,我们是根本看不见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看过金三顺吗 (MOLLY💍)
- 越来越喜欢陈明昊的表演 (礼拜二午睡时刻)
- 也是想不到,奔四的人还要尝爱情的苦 (Sol)
- 发个讨论 (MOLLY💍)
- 这一天假根本不够用,忙死我了 (为什么是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