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剑的孔子——作者:王焱
悠悠
(第三十八辑社会学家茶座卷首语)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广场上悄然矗立起了一座孔子的塑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为宽袍大袖所掩,还是有人注意到,与往昔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迥然有异,这是一位佩剑的孔子。 孔子竟然配剑,孔子怎么能够佩剑?这不免让一些人大跌眼镜。谁不知道孔门倡导的待人准则是温、良、恭、俭、让;孔门的诗教讲求的是温柔敦厚,他老人家怎么竟成了一位仗剑的武士? 胡适之先生早年曾作有《说儒》一文。他引用《说文》: “儒,柔也,术士之称。”因此认为“儒”字从需而训柔。他进而将这一训释加以推广,认为凡从需之字,大都有柔弱之义,如“懦,弱也。”“孺,乳子也。”“懦,驽弱者也。”这篇文章的影响尽管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可议之处。孔子固然讲仁,但他又说:“仁者必有勇”。《论语》中记载,子路初次拜见老师,孔子问他有何喜好,他就回答说:“好长剑”。学者李远山曾考证过,孔子身高约合1.89公尺以上,力“能举国门之关”,只是“不肯以力闻”而已(文见《茶座》总第九辑)。一句话,孔子不仅儒雅非凡,而且孔武有力。历史上的他,实在是个文武兼资的人物。 然而,“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从什么时候,这位儒门先师身上的男人气概逐渐失落了?或许是自宋明理学以降,儒门淡薄,“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书生们的标准形像?或许是从唐代大兴科举制,诗赋文辞成了书生入仕的门槛而从此羞谈勇力?总之,后世儒生筋脆骨柔,更偏于阴柔气质,孔子的形象也就渐趋文弱苍白了。谭嗣同曾由此上溯到道家的鼻祖老子,说“乌知乎有李耳者出,言静而戒动,言柔而毁刚!”他认为,“李耳之术之乱中国也。” 其后有不少人认为,晚近华夏文化多偏于女性气质。如林语堂就认为:“事实上,只有女性化这个词可以用来总结中国人心灵的各个方面。”这却是不甚可喜的现象。古代罗马人的virtue(美德),就起源于拉丁文vir(男人),当时指称征战时一往无前的勇敢气质。罗马因何衰亡?这是西方文明史上的大题目,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就认为这是由于勇敢的美德在罗马人身上渐次消泯。 崇尚阳刚的男人气概,并不意味着鼓励那种民族的自大狂,张扬“五千年轮到我登场”的狂言,而是期望大而至于一个国族,小而至于一个个体,努力做到文与质的均衡搭配。孔子曾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他理想中的人格是既华丽又质朴,既文雅又刚健。“文质彬彬”原本是一个并列结构,后来却变成了偏义结构,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文弱的书生。可见,现代华夏文化的女性意味过于浓厚,而男性气概却在历史的行程中不知不觉流失了大半。 “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南朝僧祐语),其实都远离了文质彬彬。 王 焱 2011年元月十九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学人类学书籍出售 (月儿弯弯)
- 中国是否已经进入笨蛋社会? (悠悠)
- 社会学formative proposal 1000RMB求助 (lexi__aa)
- 2020 调研中国·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营员招募 (田野营)
- 《社会学家茶座》终刊告读者 (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