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是好人的自我安慰吗?如果是,你还会行善吗?
凡尘古月
无论我们是说人性本善也好,本恶也罢,善恶总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我们说一个人是善良的,总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体现了他的善良。如果你认为性本善也无妨,你完全可以把这行为认作为善的发挥。
从而相信性本善的信念和行为表现的善相辅相成,没有后者很难形成我们相信性本善的信念。
当然这是我们普通人而言,有些人可完全不需要这些媒介就有了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信念,比如哲学家们。
善有善报的直接体现就是,我们在行善事的时候获得了良心的嘉许,感受到的轻松之感,特别是面对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所给予的善行。
而当我们善性是功利性的,比如扶老人过马路,只为了俘获傍边的女朋友的心,或者看衣着那老人不是一般人。
这种企图获得别人的回报或意图,就直接抵消了良心的肯定,即使做了善事也不是来自于良心肯定而有轻松愉快,只是假象得到回报之后自己的心里满足。
这里又不得不说良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虽然我们总是用这个词。在我看来,良心就是我们记忆中对过去的行为是否会造成他人痛苦的一种感受。
比如还是扶老人过马路这件事,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使得这种行为被看成是一种交换,即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并且是否能够实现功利性目的取决于别人是否有回报之心和一些偶然因素。
甚至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扶了严重的老人,并送到了医院,还提前支付了医药费,而事后得知老人真是个富人,就多方面暗示老人应该加倍回报自己。
这时候良心就会介入,告诉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主动索取意味着强迫,使得之前的善行变成了恶行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也就是说,好人在行善事的时候,并不是以期待得到回报为目的,而只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因此良心的嘉许就是对这种善行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报,通俗一点也可以说叫做心安理得。
对于恶,如果直接造成了别人的痛苦,那么会直接受到良心的谴责,使得心神不宁,因此会变得痛苦,这就被看作是恶有恶报。甚至如果看到别人有难而无动于衷,也是如此。
有些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因为他们觉得战胜良心的谴责是一种胜利,毕竟良心的谴责是否定我们的行为。甚至行恶之人通常并不觉得同等程度的恶行并不会带来同等程度的恶报。
而那些圣人,不断为善,到最后是为了善而行善,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就像一开始所说的那样,我们相信性本善的信念是和我们做出善行是相互促进的,做的善事越多,得到良心的嘉许的频率就越高,从中体会到的轻松和快乐就会越频繁,而这种感觉就被看作是纯粹的善有善报。
不过无论你持何种信念,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善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恶的,并没有一个标准。
有人认为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有人觉得是行为本身,有人觉得是行为的结果。
还是拿扶老人这件事来说吧,如果行事之前就抱有对回报的期待,通常被看作不是善行,这就是认为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动机和意图。而有的人不在乎别的,就看你有没有扶老人。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老人摔倒了就适合立刻扶起来,有时扶起来会适得其反,加重老人摔倒的痛苦,甚至造成死亡,以至于找来指责,就是常说的好心办坏事。
总的来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善行,才会得到良心的嘉许。在我看来,这才是善有善报的含义。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善恶终有报”是好人的自我安慰吗?如果是,你还会行善吗? (凡尘古月)
- 说说我对人性论的看法 (陈瑜)
- 媒体伦理 (carzyyyyyy)
- 讨论三个问题 可以的话请推荐相关方面的伦理学书籍 (薄月淡蛾)
- 人格的形成 (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