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反思:消费主义裹挟我的原因在于,我物质主义,但是在真正意义上我又没有真正的物质主义。
来自:乙17(极客|文青)
消费主义裹挟我的原因在于,我物质主义,但是在真正意义上我又没有真正的物质主义。
先给结论:消费主义裹挟我的原因在于,我物质主义,但是在真正意义上我又没有真正的物质主义。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知所云?那就问一个问题,你物质,真正落实到了物质的物质属性本身了吗?
你心里清楚答案。
若答案是否。
那么太物质还真的没有那么糟糕,至少关注点还是在商品的物质性,而不是一种商品的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在于,物品从一件,变成一种身份的代言词。营销利用了人对身份感与阶级的焦虑,而每一次消费,每一次购入一件物品,给人的心理带来了一次人格的高潮,这种高潮由在现实生活中不经意的一次提起引流,这种高潮在社交媒体上的精修的图片和被赞同的语言引流。
随着新商品的融入,上一次的人格退潮了,营销告诉你需要用另一次的购物进行变现。这往往也成了现代人的一种认同方式,我们所谓的认同一种商品文化,这一开始并不是来源我们的体验感,而是借助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别人的表现来获得大部分的肯定。
所以问过吗?为什么商家要生产这种产品,为什么我们需要购买?阿兰·德波顿说我们该谴责的是这个社会,组成这个社会的人预设了一种规范:人人能从心理上相信买下一件某某品牌的物品是值得的,品牌能赢得别人的敬意。人们追求的物质,不是真的物质,与其说是一种填补,一种源于情感上需要被解开的心结。而这种心结并不是来源于飞跃于我们之上的人与之下的人,它更来自你认为应该和你相似的人。当我们自己被身份的焦虑裹挟的时候,自己看待他人的目光也在裹挟着他人和自己。他人所购之物在你的眼里成了对方身份的一次高潮,也成了自己对自己预设人格的一种退潮。人的自我定位被锚定在商品上,需要通过购买来传递一种信息:“我也应该得到尊重。”
借用斯密先生在其另一部作品《道德情操论》,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再谈上述自我反思的缘由。
故事要从儿时说起,但过去的烂谷子太过陈旧,那故事要从高考之后说起。高考后的故事只是种种过往的导火索。
我说我要相机,母亲说那你干脆买一个好一些的手机。我原本是自己想揣着荷包闷声到附近的苹果零售店购入,母亲总觉得不放心,说要陪着我一起去。我想着也好,害怕被骗钱。
走之前做足的功课,iPhone11,双摄,足够我随时随地拍视频。128G,我是一个喜欢定期清理相机、短信微信和一切无用App的人吧,内存足够了。白色,极简,套什么手机壳都好看。
我对购物的那个瞬间有一些茫然,我忘记那个店员是怎么从11扯到了11pro,是怎么让我从体验双射到散射,是怎么从白色扯到暗夜绿,是怎么从128扯到256。
我记得母亲说,那就买好的,那就买内存大的,那就买最新款颜色,反正要过生日了。
我说好。那时候我想到了什么?发布会上
进一步强大的功能?我能拍到更好看的照片?处理器?屏幕?流畅度?续航?
如果是的话,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拿到新手机后回到家里,把包装拆开,呆呆地看见茶几上散落的塑料封膜,崭新的数据线与耳机,为什么会觉得害怕,恶心,难受。我问我自己,我真的需要吗?
这种熟悉的感觉像是高考后的夏天穿越过来,成堆的笔记本、全套颜色的荧光笔、限定自动笔、被我打翻在收纳箱里的彩墨,我把所有购入的文具摆在地板上,看着无处堆放无处收纳的一切,我觉得恶心又害怕。像是我第一次买入了大量的口红,看着那些不同色号,不同品牌,把它们放在收纳盒里,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些不适合不好看的色号。像是曾经玩王者荣耀的日子里,给自己并不擅长的英雄购入了成堆的皮肤,因为促销、因为限定、因为好看.......因为,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吗?
这种感觉太病态了,许我自恋的说,而我又是一个病态的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的人,很多知识不是它们找向我,而是我找向它们,因为我有困惑,需要它们给我解决,我需要一个出口。于是从温州回到深圳的动车上,我看完了市面上大部分对消费主义的报道,从一个枝头往下。
在动车的轰鸣声里,我坐在列车的16车厢,我望着窗外,我好像找到了那个出口。
于是一直想为那个16车厢的姑娘写篇文章,恰好这学期要写三篇英语论文。英语essay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写,一来是查找资料的时候能从分数使然到兴趣使然,二来是能为我日后写一篇中文的毒鸡汤文省去大量找资料的时间。
从cause-effect开始,觉得消费主义的原因太复杂而不成体系所以没有去写,compare找不到与之比较的对象所以没有写,看到argument的时候我觉得再不写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开始兴趣使然地找资料,写文章,怼网友。
值得欣喜的是,我发现了新的东西,所以就有了以上絮絮叨叨的内容,还烦勿扰。
//
最后谈谈我的一段心路历程的改变。
我还是喜欢苹果。喜欢我手里的这部手机,喜欢用它拍出的每一个镜头。喜欢苹果的设计理念与企业价值,喜欢它的所有广告与文案。所以恶补了《乔布斯传》和《蒂姆·库克传》,却意外地了解到整个个人电脑的前期发展史。去反反复复地看广告,看到了很多曾经没有到的人文关怀和交互理念。我也喜欢上了手机,有发布会我都会去看,去搜索那些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也了解到了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那一段艰难岁月。
我还是喜欢文具,喜欢每一个设计细节与用户的交互,喜欢书写感与书写心情。所以我去看了国誉展,和热爱国誉的大家一起做手工。去了解蜻蜓和斑马的发展史,去了解它们的营销手段。
我还是渴望得到关注,但是方式从物品表达自己到了从自己读过书、自己写下的文字、自己的发声、自己的思考来表达自己。
也许我不能做到完全地只关注商品的物质属性,但是我稍微从一个被商品赋予价值、快乐、身份的人到关注一个商品的人文关怀,技术手段,设计概念并从中得到一种切实的快乐的人。这种快乐不会伴随着商品的更迭换代消失,不会伴随着虚荣和来自他人的“肯定”而异化,不会伴随着收拾恐惧症和反囤积症而变味。
因为我喜欢,因为适合我,因为我不需要去定义。
我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和物品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肯定自己的看法还是会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写下来也是一种释怀,一种提醒。希望能提醒自己,也希望能提醒更多的人。
最后摘自社会学家Juliet Schor:
“We are too materialistic in the everyday sense of the world. And we are not at all materialistic enough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We need to be true materialists, like really care about the materiality of goods. Instead we are in a world in which material goods are so important for their symbolic meaning, what they do to position us in the status system based on what advertising or marketing says they’re about.”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经验分享区|分享一个极简衣服的办法 (狗不理女士)
- 求助区|舍不得扔衣服怎么办,又穿不破 (momo)
- 我觉得不是极简,是内心不够充实 (Dtrmnation)
- 盖楼打卡区|挑战一年不买服饰鞋包 (皮卡丘起飞吧)
- 经验分享区|身边的极简儿是我爸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