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的“历史侦察学”

还有我,是一头狮子

来自:还有我,是一头狮子(Hakuna Matata)
2007-07-18 02:02:4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还有我,是一头狮子

    还有我,是一头狮子 (Hakuna Matata) 楼主 2009-11-15 23:40:51

      8月6日至8日,儒学全球论坛——首届荀子思想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市召开。与会学者中,有一位来自美国的世界著名汉学家JonathanD.Spence(乔纳森·斯宾塞)、中文名字叫史景迁的白须老者。这位71岁的老人,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8月7日晚,我们采访了这位国际知名的史学专家。近距离观察,发现史景迁长得极像007的扮演者康纳瑞。据史景迁的华裔妻子金安平说,他常在街上被陌生人拦住,要求签名合影。

      别有意味的中文名字

      采访前,我们以临沂书圣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制作的一把羲之工艺扇相赠。史景迁展开扇面,细细地欣赏了一番王羲之的《兰亭序》。交谈中,他一直拿着羲之扇把玩,一会儿展开,一会儿合上。   “史景迁”,这个中文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回答这个提问,史景迁老先生很动容:“我景仰中国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我出版的书上印着‘史景迁著’几个字,我感到很自豪。”   生于英国的史景迁,曾在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史。23岁那一年(1959年),获得一笔奖学金到耶鲁大学当交换生。正是在耶鲁的课堂,史景迁开始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决定留下来攻读中国史方向的博士学位。   他回忆说:“中国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这激发我发奋学习汉语,练习写繁体字,修习更多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课程。”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研究,史景迁对明末清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耶鲁大学中国史教授芮玛丽(MaryC.Wright)指点迷津:要在中国近代史领域有所成就,最好到澳洲找明清史专家房兆楹请教。于是,史景迁即从康州新港专程到堪培拉国立澳洲大学向房兆楹拜师。一待就是三年。   房兆楹先生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史专家,研究领域侧重于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他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房兆楹夫妇应邀赴美,参加清人传记写作计划。60年代,房兆楹曾在澳大利亚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说起房兆楹先生,史景迁显得很激动。他十分恭敬地说:“他是我的老先生。我的中文名字就与他有关。开始,他对我说,得起个中文名字,你欣赏《史记》的叙事笔法、景仰司马迁,英文名字中又有个S,S与史相谐,就叫史景迁吧。我当时还觉得这个名字太高了,不大敢用。老先生劝我说,在汉族中,有姓史的,不妨。现在,不少中国同行夸我这个中文名字起得好。我看到这三个字,就想起我的老师。”

      写历史还是写小说?

      司马迁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同在史学上的成就一样重要。故鲁迅把《史记》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景迁心仪司马迁。他说:“我现在仍然记得读司马迁的书时的那种激动,有很多难懂的故事,但当时读的是翻译文章,所以还是能明白那是多么好的文章,司马迁的谋篇布局让人惊叹,它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是那么的不同,那样的新鲜。”   史景迁通过读《史记》,尤其是咀嚼《孔子世家》等人物传记后,深得历史也可以像写故事那样来写的奥秘。   史景迁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有雄视天下的皇帝康熙、雍正,也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毛泽东,有大起大落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有才华洋溢的作家鲁迅、丁玲等人,既有清廷臣仆曹寅,也有叛逆分子曾静。史景迁以生花妙笔写他们,使人读来轻松愉悦,吸引了广大的西方读者。学界普遍的评价是“好看且有深度”。   然而,现代史学界主流派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认为史景迁是在写小说而非写史。恰逢后现代风潮起,称历史就是小说。史景迁并不喜欢后学理论,但他生动的叙事,似乎又迎合了随后学而起的“叙事再生”。   史景迁讲述历史的“野路子”,在美国汉学界颇受诟诘。有人批评说:“他的作品作为历史文章缺乏分析与论证。”据说,钱钟书当年访问耶鲁时,也曾在私下戏称史景迁为“失败的小说家”。   对此,史景迁向我们作了这样的解释:“我的书中并不是没有分析和论证,而是不把观点强加给读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更好地进入历史,探索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强调,“这是对读者的信任。”   有趣的是,同样是“讲故事”,史景迁对于时下热门的中国某些学者解读历史的方式并不感冒,也许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讲故事,作品中有大量的脚注、尾注,所引用的材料都经得起严格的学术审查。如他认为,在《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中,之所以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就是从大量的御批等原始材料出发,选择的一种最为恰当的叙事方式。

      《王氏之死》中的郯城故事

      史景迁写过一本《王氏之死》的书,讲述“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书里讲的故事就发生在郯城。   当我们询问他过去来过郯城吗,来过几次?   他率真直言:“过去不方便来郯城。这次参加荀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去郯城,是第一次。”   沉思了一会儿,他又似乎“误解”了我们,马上滔滔不绝地讲起写作《王氏之死》的大背景:   “我是通过三个渠道进入郯城历史的。一是做过两年郯城知县的冯可参,因过失丢官以后主持编撰了一部《郯城县志》。他似乎要真实地保留那些凄惨的记录,而不想加以美化和粉饰。二是继冯可参任郯城知县的黄以鸿,致仕后写了不少回忆和笔记。他是一个非常敏锐的观察家,能够看到细微之处并力求准确。三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我发现,从蒲松龄作为‘记载山东陈年旧事的人、讲故事的人和形象塑造者’的视角,可以补充冯可参和黄以鸿记述的不足。”   王氏故事本身的情节很简单:因为不堪贫穷匮乏、受苦受难的日常生活,王氏离开丈夫任某,跟着情人私奔了。被情人抛弃后,王氏不得已又回到了家中。几个月后,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心存怨恨的任某在王氏睡着后把她活活掐死了。   史景迁用《王氏之死》一书,描画了事件发生地郯城县的老百姓,在明末清初经历的一连串灾难。从地震到旱涝蝗灾,直到土匪的劫掠,清兵的扫荡,饥荒中的人与人相食、饿毙和自杀,活着几乎就是在一连串死亡和屠杀间的暂时偷生。王氏的个案和郯城人的苦难,为我们想像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个窗口。

      中国元素——繁体字

      史景迁是史学家,是美国史学界的汉学家,他要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历史,向耶鲁大学的美国学生们讲中国故事,就必然要吸收中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道德的、地理的、自然的等各种元素。   在史景迁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是什么呢?   “我非常喜爱繁体字,这是一门传承了几千年的伟大的语言艺术。”他认为,美丽而又精妙的繁体字,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包含着一段一段中国的历史故事。   史景迁向我们透露,现在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汉语,还有很多人从仅仅学习语言,转向中国早期文献的研究,显示了中国深厚文化的魅力。   史景迁还非常喜欢到他书中的故事发生地去造访。“来中国不论是旅游还是访问,总是想到那些地方去看看。写太平天国、洪秀全历史的时候,到太平军活动、战斗的地方看一看,能激发我的想像力,激励我创作。”   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孔子、孟子、荀子,都在山东生活、学习,著书立说,创立和完善了儒家思想。如何在国际上发扬孔子学说、增大儒家思想的影响?   史景迁认为,中国是幸运的国家,伟大的中国养育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而山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渗透出鲜明的“山东精神”。   他直言不讳地提出:要在世界上弘扬儒学,关键是翻译。没有优秀的翻译,外国人很难读懂那些精妙而又深奥的儒家经典。   据为本文采访担任翻译的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雷博透露,史景迁这个英国人至今也不肯加入美国籍。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为什么要背叛莎士比亚?”

    《大众日报》

  • 还有我,是一头狮子

    还有我,是一头狮子 (Hakuna Matata) 楼主 2009-11-15 23:41:26

    “我的书中并不是没有分析和论证,而是不把观点强加给读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更好地进入历史,探索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对读者的信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7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