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遇偏见又如何?
来自:小耗子
在古典文学以及之前的影视剧中,哪吒基本是以一种叛逆、自由、勇敢、正义的形象而存在。《封神演义》里的哪吒任性嚣张,去河里洗了个澡,搅得龙宫天旋地转,巡河夜叉上来骂了两句,哪吒受不了气,就把夜叉李艮给打死了,后来龙三太子敖丙上来问责,一言不合又开打,结果不仅一名呜呼,还被抽了龙筋。老龙王来找李靖问罪,哪吒并无悔意说道“不知者无罪,龙筋又不曾动,交付便是。”动画片《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形象非常正面,龙王作威作福祸害陈塘关百姓,哪吒凭借心中之正义与龙王搏斗为民除害,是正义的化身,与邪恶对立。作为90后,后来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朋友小哪吒。”(《哪吒传奇》)里的少年英雄,勇敢地与邪恶阴险势力石矶娘娘、申公豹做对抗,在艰难险阻下帮助武王伐纣,最终收获从逞匹夫之勇到机智果敢的成长蜕变。因此,拥有高级身份—灵珠子化身的哪吒,不管如何叛逆、任性,在人们心中都是惩恶扬善、善良勇敢的正义少年,配上混天绫、乾坤圈、风火轮,简直是独一无二的追风少年。 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独辟蹊径,改变了哪吒以往正义善良的人设,本该是“灵珠”(代表善)投生,没想到“魔丸”(代表恶)附体。其实导演的设计很有技巧,让哪吒与生俱来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恶魔”,原本对于人妖对立的陈塘关百姓来说,他“诡异”的出生方式就已经让大家相信他注定会给世间带来灾难。此时,哪吒实在被导演“坑”得很惨。不过这里也恰恰体现除了社会的几点成见与偏见:1. 异于常人就是妖魔 2.妖精都是坏的 3.妖魔害人不干好事。正是因为有了偏见的存在,所有的人都害怕讨厌哪吒,疏离他、咒骂他、甚至在哪吒从夜叉手中救出小女孩的时候也不信任他,这也触怒了哪吒更加叛逆,四处捉弄百姓。正如电影里的申公豹所言“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申公豹是原始天尊手下唯一一个豹子身份的徒弟,尽管能力不输人类,但是仍然没有被元始天尊列入十二金仙之列,为了前途不惜作弊盗走灵珠子。面对偏见,我们会发现申公豹不计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哪吒自暴自弃,任由他人误解,自甘堕落。然而这又能改变什么呢?诚然即使是无上的神—原始天尊也会有偏见,可是他并不愚蠢,申公豹的不择手段难道不正是坐实了“妖精不干好事”的成见吗;哪吒将错就错,始终活在别人给他设定的框架里,又何须责怪他人?这里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来自他人的偏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偏见是必然存在的。偏见始于片面的认识和先入为主的情绪,经过传播还会集体化以及顽固化,正如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陈塘关世代与妖为敌,人们对小孩子的教导以及瞎了眼的老头与尖声的壮汉在群众的引导,都强化了人们对哪吒的仇视。可这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借助局部来一步步补充和完善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不可能一下子全面且完全中立地去认知世界,人们总是在不停地修正观念。我们无法全然责怪于原始天尊,发难于陈塘关的老百姓,不管是人类还是神仙都有局限性。 其次,审视自己,分析环境,尝试沟通。当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冷静下来去想想,他们是站在怎样的立场去看待别人的?我们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是否有成长的空间?我们能否采取可行的方法让他们看到我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懂得去化解而不是停滞激化矛盾。哪吒在面对百姓一口一个妖怪的贴标签中,并没有去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反而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果说哪吒此时年龄尚幼,还不能有很成熟的思维,那么作为父母的李靖和殷夫人,他们的保护式做法,从长远来看并不是最好的。开始他们将哪吒关在府里,看似安全,其实这种隔离更是助长了偏见的厚度;母亲殷夫人拼了命的斩妖除魔帮哪吒积福行善,爱子之心天地可泣,但她只是扮演了“防弹衣”的角色,这样会误导哪吒认为天下人都来打我,可是为什么?父亲李靖为此更是磕头请求百姓一起来参加哪吒的生日宴,在劫咒到来之际,还要决定代替哪吒去死。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父母都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这不是不好,可是我们要判断值不值得。试想一下,如果李靖代替儿子死了,陈塘关的百姓就会放过哪吒吗?偏见的根源并未解决,之前的百姓只是配合李靖演了一场戏。也许陈塘关的百姓们会愈加认定是哪吒克死了受人敬仰总兵大人,而蒙在鼓里的哪吒可能也会因为误会更加偏激,亦或是在父母的保护下缺乏自我的认识以及责任的担当。如若哪吒知道真相,我想他可能会因为牺牲父亲的愧疚而再次剔骨还肉吧。如此,李靖的死又有什么意义呢。另一位遭遇偏见的申公豹,他可谓是“壮志难酬”的悲情人物,他的遭遇颇有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寒门味道。面对不公,他心知肚明却从未跟元始天尊提及。他对元始天尊更多的是失望,进而由失望产生仇恨,这种心理又何尝不是一种执拗与偏见。缺乏沟通与表达等于是关闭了别人了解你的途径,又怎么能去化解偏见呢。申公豹反而是背负着偏见去偏执地追名逐利,证明自己,就算位列仙位,谁又能服他?所以尝试沟通虽不能完全消除偏见,至少能为彼此互相了解减少成见铺好道路。 如果该做的都做了,我们还是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与不公时该怎么办?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肤色、种族等等,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无法选择。当我们无力改变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这就是你的命!”俄狄浦斯面对杀父娶母的预言,不断挣脱命运的枷锁,没有等待,没有忍受,尽管最终没能逃离命中劫数,但我们始终能从中看到他对无法掌控的命运的挑战与抗争,其中展示着生命的鲜活与力量,尽管是悲剧,但可谓是哀而不伤。对于哪吒而言,魔丸就像一个符谶,已为他拟好了人生的走向。虽与俄狄浦斯王有着相似的命运悲剧,可这位古希腊国王是从开始就不断与命运抗争,但却又不自觉的落入了命运的陷阱,令人生怜;而哪吒只是在最后劫难要到来,敖丙即将水淹陈塘时才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不免显得突兀和生硬,悲剧带出的效果并不深刻。人面对命运,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人之为人的主人公意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身陷囹圄,被人诬陷从银行家沦为阶下囚,这是命运给他开的巨大玩笑。但靠着对自己的信任,对自由的渴望,对生活的希望,一把小锤子挖了二十多年,他终于获得了新生。狱友瑞德说:“人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人生在世,自己为自己负责,个人的努力也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即使我们的命运如同西西弗斯的一样荒谬,石头滚到山顶又滚下来,那么永不停息的奋斗与努力,就是生命的意义。苦中作乐,也是一种勇气与态度。在生而不等的环境下,申公豹令人又爱又恨,能力不俗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目标,有意识地去改变命运,他有所作为,却方法不当,我们敬佩他对打破成见的渴望,却也窥探到人性中的贪婪与妒忌。我命由我,但也要内心踏实。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其实人类最大的偏见就是把人性分为善恶,把人简单评为好坏。哪吒与敖丙在善恶的评价体系里徘徊着,挣扎着,我们不能脱离后天的环境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善和恶只是两个极端,不同的情况之下人会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期待哪吒与敖丙在莲花中合体重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那些说哪吒不该延期的评价一下这些 (羲)
- 观点碰撞|像殷夫人爱哪吒一样爱孩子(连载) (谭飞)
- 哪吒在海外没什么人看啊,文化出海有很长路要走。 (小小冰淇淋)
- 《哪吒2》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 (锦簇)
- 剧情交流|骨折了没去看,现在快好了,能不能来个明白人说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