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看见我们自己。原来的样子,以及为何变成现在的样子——《婴儿观察》【英国精神分析系列丛书】

雨林

来自:雨林 组长
2020-05-29 00:02:0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5-31 12:57:58

    关于此书中的第一章,面对原始焦虑。这里有两个方向来理解,一个是面对婴儿最初的原始的焦虑,婴儿初生面对未知的世界。而我们的观察员需要面对这些 ,观察并客观记录。另一个方面是针对观察员,在对新角色的不熟悉,对于可能会使自身的“婴儿自我”受到痛苦的刺激。通过婴儿观察,重要的学习是要发展出对情绪的敏锐度,能借由心智中有反省力 的部分辨识各种不同的感觉。 比昂谈到母亲营造内在涵容空间的状态与婴儿原始情绪之间的沟通关系,要做个优秀的观察员及临床工作者也需要有相同的能力。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咨询中,咨询师需要充当这个涵容的客体,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抱持环境,以重新整合来访者的内在。 2年的婴儿观察是培养精神分析态度很好的入门训练。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2 15:28:02

    第二章是关于,精神分析理论与婴儿发展。最近两天才更新一次,也是有些惭愧。前面的三章是非常理论的内容,读起来有些慢了。这里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集中在,克莱因、温尼科特、比克与比昂的客体关系理论。因为考虑到后续我们还会详读这些大师的具体著作,这里就不再就书中提到的理论做细致的分享。 只写下自己的一点理解和感受吧。每个新生儿会有不同的特质,比方说,有些孩子天生会相对而言更加的敏感、而有些呢会看起来很容易抚养。新生儿会有一些天生的能力,比方说,饿了会哭、拉了会不舒服的扭动、或者想要抱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方式。这种“向外探求”与“母亲所能提供”之间,就出现了交流。“足够好”的妈妈,可能很快的就从不同的哭声中,知道自己的孩子饿了、拉了、想抱了,或是哪里不舒服了,而给予及时的回应。这些对于孩子建立稳定的内在感受有很大的作用。 出生的6个月内,婴儿的发展重点就在于能知觉到母亲是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婴儿对母亲的照顾最为敏感,而稳定性尤为重要。持续稳定的经验可以促使婴儿发展出辨识并预期某些状况的能力,并开始能统合对自我及母亲的经验。比方说,每次饿了,一哭,妈妈就会喂奶了。那么婴儿在饿了时候不会过分的焦虑,因为可以确定,乳房会出现。慢慢的即使稍微等待一点时间,婴儿也是可以承受的。而相反的,如果不能给予稳定的照料,变动不停,那婴儿就无法发展出这个历程,客体就不会稳定的存在与内在。当与母亲分离,婴儿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承受母亲不在的痛苦(可参考依恋方式实验)。 当然,每一个母亲都不太可能无时无刻的关注自己的婴儿,庆幸的是,当母亲”足够好“时,环境可容许的不满足会刺激婴儿利用想象来补足缺憾。些许的缺席有益于婴儿渐渐意识到分离这件事。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3 23:51:25

    迫不及待要翻看案例,之前还是要把第三章读完。第三章是对婴儿观察法的反思,也就是说,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诚然这不是什么科学的实验。因为人为的介入,因为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等等。婴儿观察的目的在于将各个不同的部分统合起来,这意味着,他们想要找出母婴关系演变的完整面貌及重复出现的模式,并从中发现婴儿的个人性格。 而这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观察的重点在于“彼此的交流”。被观察的母亲和婴儿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另一方面,对于临床工作者,观察员给这个被观察的家庭带来怎样的动力(怎样的交流,有什么期望等等)都会对自然的现象产生影响。咨询中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就是在处理移情。通过婴儿观察,也就是通过一个外在的丰富的素材,如何更好的觉察自己,然后去表达。 借用原文的一段话“因着观察者的需要和脆弱,他可能将强烈的感觉投射到观察中(而不是从中接纳进来),结果造成误解,而非增进理解。虽然感觉是理解母婴沟通的核心,但要学会如何回应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忍不住感叹,太对了!咨询中很多理论可以懂,但是如何理解来访,如何回应,如何更好的觉察自己的反移情,重中之重!!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5 15:32:24

    第四章,是观察一个头胎婴儿埃里克。我总是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分享案例。整个案例看下来,感受到非常多,一开始埃里克的恐惧、妈妈不能及时回应的气愤、以及后来妈妈适应了新角色之后的欣喜,后来感受到非常非常多的温和,以及踏实,觉得这么双方终于稳定下来,婴儿被安全的照料着,妈妈也被婴儿接受,相信。这个过程中爸爸一直处在支持者的位置,而不过多的干涉这个过程。收获满满的感动。而对于书中的结论、以及观察员的翔实记录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在看这个的过程中,不免会激发自己的一些联想,一并分享在这里。我记得我的女儿大概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经常会哭,哭声不是很强烈的那种。而这个时候,我通常不能忍受把她置之不理,会很快的回应,并把她抱起来。这时候周围的长辈会说,“不得了哈,抱习惯了,以后很难放得下来”。当这样的声音非常非常多的时候,我不再坚持自己的做法,选择暂缓去回应她。但是还是受不了不管她,就坐在她的婴儿床旁边,看着她,轻声回应着。我记得她那天哭了很久。而我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内心斗争,那天感觉我们两个人都被外在的某个力量摧毁了。 当然后来的个人体验让我知道这其中也有部分我自己的需要,我需要被及时的看见和抱持。等等。。。。。这些都是后话了。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7 00:15:53

    第五章,双胞胎姐妹:凯茜和苏珊。这个案例中“观察者原本的兴趣是区分孪生子个性中天生与后天习得的部分,但观察开始后,她参与了这对双胞胎早年生命的的痛苦挣扎,整个情况充满了能否生存下去的真实焦虑,观察者被卷入痛苦的情绪风暴中。”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个案例中观察员的描述,对于客观事件的描述并不像第一个案例中那么的细致和生活化,掺杂了比较多的来自于观察员的感受。读起来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卷入”。诚如观察员所感受到的,父母对于两个孩子的极端差异的态度,我想我们作为观察员也很难可以做到客观而不卷入。 有个小小的猜想,是不是姐妹之间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嫉妒的情绪会充斥在成长过程中。我身边的朋友中,似乎都会有那么一些。姐姐对于妹妹的到来,关于剥夺了部分父母的爱,一种“抛弃感”或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等等。而妹妹,则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下。当然这也许并不只存在于姐妹之间,也许家里有多个孩子的也有类似的情况。后面还有其他的案例我们再慢慢分享。 这个案例中,有意思的一点是“父亲”的作用。在案例中,我们似乎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妈妈因为嫉妒自己的亲妹妹,或是担心自己会失去苏珊所以选择不去爱她等等的理由。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父亲,对于这个家庭往复杂、混乱方向推动的动力,我们却很难感受到,父亲可能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 而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母婴关系”占了绝对的地位,父亲呢?除了“权威”,父亲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7 23:01:06

    第六章 安德鲁。我似乎很难描述我自己的感受。我会觉得这个案例好困难,甚至是有点艰难的,这不是像上一章那种很强烈的情绪,而是似乎有一种混沌不清。读这一章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的走神,然后又看到他兴奋的样子。甚至会感觉一会儿看得到这个婴儿,一会儿看不到。而整个观察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有几次中断、假期什么的)这种不连贯的感觉贯穿在整个案例中。直到看到观察员的分析中说“安德鲁有能力也渴望完全觉知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个体,不过此种能力和渴望起起伏伏,特别是分离感使他愤怒、痛苦和挫折时。” 母亲不得不面对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在妈妈的心中总会有一些对比。而这个对比,显然带着妈妈的一些渴望。“母亲带两个小孩所遇到的困难,似乎与她面对与两个小孩不同的关系有关;她觉得最困难的,是同一个时间里她得面对不同层次的经验,特别是在她自己压力很大的时候,更是不容易。”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9 01:10:22

    第七章,罗莎。真庆幸这是一个很清晰的案例,否则在这么晚的时候,读起来大概会觉得“这真不是个乖宝宝”。 “我在这篇报告里希望呈现她1岁前表达能力的发展,包括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及内容。我试着呈现在何种情况下,她如何使用“前语言信号”,包括身体信号、字句及象征游戏,来表达自己”。 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妈妈,已经有两个孩子,而她总是可以很快的知道自己的宝宝什么时候饿了或是有什么其他的需求。罗莎的表达是如此的清晰,与妈妈的及时回应我想是分不开的。 当然,仅有此是还是不够的,因为“母亲的人格特质,特别是她个人的某些焦虑影响着她照顾孩子的方式。”(妈妈小时候偷东西来安慰自己。)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09 23:07:35

    第八章,哈利。观察员一开始似乎很难接触到婴儿。不光是铁门不好开,狗的干扰,甚至进入到这个空间之后,也很难接触到婴儿。而观察的工作被看作“很像保姆”,我好像可以感受到某种攻击。 所以非常惊讶于观察者为什么会在第一次观察之后(26天)说最深刻、整体的感受是“这是个很有自信的母亲,细心、温柔地关照她的婴儿”。 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个疑惑,就是“谁需要被看见”。观察者貌似是来观察婴儿(虽然实际上是观察关系),保姆也与大儿子建立了“更好”的关系。丈夫不常出现,听不见妻子的话,或是直接贬低妻子。似乎这个妈妈不得不一直呐喊,说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相信自己等等。后来“终于”小儿子也离开(断奶)。那种孤独感蔓延开来。 母亲似乎会不太合理或是不太合时宜的喂养(睡着时叫醒吃奶、持续一个小时的喂奶、哈利经常吐奶、超重等等)在喂养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反复的控制和坚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则是“谁来承受痛苦”的博弈。有时候我真的会觉得,孩子在不得不从爸妈那里承接一些痛苦,也许孩子接住了、消化了这些痛苦,变得“超越”或是“不一样”,也许就变成了“爸妈的样子”。。哈利也许应为觉得妈妈太脆弱,太危险,不能承受自己生气,所以要回以兴奋的微笑、柔和的目光。 在结论里还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母亲需要第三者来调节她与孩子的关系,但忙碌而经常缺席的父亲无法满足这个需要,其他家族成员也不能代替。”观察员的反移情,不自觉的被吸进这个家庭的心理活动中,在第1年的观察中,观察者似乎也不能发挥观察者的角色。也就是说,这个妈妈总是处于不能被看见的位置。她不得不一再的去重复原有的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觉得别人做不到。从而把别人推远,自己坠入孤独。这种强迫性重复,就像是个魔咒,有时候就连咨询师也会被卷入其中,往往需要很多次的咨询才能打破僵局。。。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11 22:22:09

    第九章,史蒂文。这是一个框架很清晰的案例。观察员分别呈现了:母亲与婴儿之间以何种方式彼此适应,创造出独特的相处方式;婴儿如何发展出包容自己的办法;妈妈对婴儿的期待和反应以及妈妈的焦虑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最终两者之间达成的某种契合模式。 这其中有几段观察员的分析非常精彩,摘录在这里: 1、“当她(妈妈)照顾别人的需要时,她便没什么时间与空白接触自己的感觉” “婴儿似乎也有他特别的应对方式,即专注于自身。···同时也显示他让自己与外界保持距离的方式。” “倘若母亲没那么梳理,婴儿没那么“乖”,也许母婴之间可以发展出不一样的沟通方式。” 2、“母亲的话“我知道(I know)····”没说完,好像在她要告诉观察者什么时,她心里也有些搅扰她的事,这些搅扰的感觉浮现又消退。她没有办法追溯这些感觉,去看看是什么搅扰她,去了解她的心理状态,并将这些感觉放在她与婴儿的关系脉络中来思考。她的“知道(knowing)”(即能够感受这些强烈的情绪经验,并加以思考)渐渐消散,她又回到原来那个以疲累面貌与婴儿联结的母亲,需要换个新尿布。” “她心里似乎只有用食物来填满他这个途径,好像想不到他会有其他的需要——一些并不容易沟通的需要,而她似乎无能与他一起探索或发展沟通的方式。” “母亲也否认她自己的需要。她的愤怒被放置在他人身上,令她失望的对象也在她无法触及的某处。” “我认为有些时候,她借由离开现场来克服这些失落的感觉。” 3、“缺乏空间或安静的片刻,似乎是母亲处理对婴儿、对他能否存活,及对自己感到焦虑的方法。史蒂文很少要求什么。他很少刺激母亲探问或思考他的内在心智状态;他比较会退缩,回到自己内在或注意自己的手指、脚趾或舌头。他从未全心挑战或刺激母亲“抱持(holding)”他的能力(在其心智状态中包容他,并能理解他的经验)。”

    史蒂文和妈妈形成了一种满足的妥协。这让我的感受有点复杂。好像大多数的亲子之间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妥协,说不上有什么问题,因为这种“契合”双方都很享受,很快乐。当然这些契合也自然的推动着孩子的内心成长,也许在成年之后依旧延续着这样的固着模式,可以在某些时刻跟他人以某种方式建立亲密关系。也许直到这种模式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才会感受到难过,而在彼时彼刻,“固有模式”的面目已经被层层遮盖,找寻、松动、真正可以改变或是灵活的调整又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精力了。 这听起来有点悲观,好像没有什么完美的亲子关系似的,事实也是如此。好在我们并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完美的关系,我们大多数是生活在连续谱里的某个正常区间而已。这样的人生才是多彩的吧。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14 00:34:59

    第十章,奥利弗。终于在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迎来了男性的观察员,以及在“关系中”的父亲和儿子。 这个案例中,有几个频率很高的词语“归类”、“男性”、“敌意”、“攻击”、“负责”。我好像隔着文字感受到了一场持续的“战争”,以一种非常原始的撕咬的方式。(婴儿咬母亲,爸爸咬儿子···) 对,我们可能不得不提到“俄狄浦斯”。但鉴于之后有一本专门的书来读,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看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我更好奇的似乎是与性别相关的事情。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是,在心理咨询师的行列中,男性咨询师非常稀缺,优秀的那就更少了。观察员的男性身份也给这个观察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养育者总是会因为婴儿的性别给出不一样的期待,这种归类也促使孩子慢慢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 但是在这个案例中,似乎突出的呈现了,关于父母对于儿子、女儿的区别对待。这跟我们的传统似乎有一些契合的地方。母亲通过儿子得到“阴茎”。母亲忽略女儿的情绪感受,好像认为女人就是这样。父亲因为儿子也是个男性而感到威胁,以及不希望女儿将来带男性回家。这里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父亲想要完全的拥有母亲(或着应该说是男性完全的拥有女性)。而女性,似乎渴望打破这种关系,或是一个不被某一个完全拥有的状态,以便更加自由安全的存活下去··· 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因为第三个人的介入而变得复杂。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整合,重新调整,界定自己的新角色。也许从这个角度也可以适当的理解,为什么在夫妻有了自己孩子的前几年,很容易婚姻出现问题走向破裂。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15 00:38:03

    第十一章,杰弗瑞。这本书就这样结束了···我似乎有点舍不得,那么多小孩儿,那么多种家庭模式,还没有涉及过···也许我有点分离焦虑,哈哈。 杰弗瑞似乎是个“完美”小孩儿,有足够好的妈妈,尽管妈妈还是比较早的去上班,断奶的过程有些仓促。但是整个家庭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质量,妈妈也一直是温暖和包容、稳定和可信赖。“妈妈在鼓励他长大、能与她分离的同时,也能将他放在心里的能力,使杰弗瑞能稳固的融入他的家,并发展出归属感。”也就说,妈妈与儿子保持了一个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没有过分的亲密、排外,也就减少了第三者的嫉妒。似乎妈妈做的只是,尊重自己,不去过度的付出;尊重杰弗瑞,让他成为自己。这大概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部分吧。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6-15 00:47:35

    原本打算一周读完的书,现在看来花了两周的时间。近来忙着建设自己的小家,只能到晚上才坐下来看一章,确实有点慢悠悠的。不过这样也好,可以多一点时间去体会。 看到小组的成员已经有这么多,总觉得“未来可期”。 下一本书,我想还是读温尼科特的《抱持与解释——一则精神分析的片段》吧。鉴于最近忙碌的情况,关于依恋理论的书籍还是往后推一下下吧。

  • 唐小妞

    唐小妞 2020-07-03 08:20:18

    第五章,双胞胎姐妹:凯茜和苏珊。这个案例中“观察者原本的兴趣是区分孪生子个性中天生与后天习 第五章,双胞胎姐妹:凯茜和苏珊。这个案例中“观察者原本的兴趣是区分孪生子个性中天生与后天习得的部分,但观察开始后,她参与了这对双胞胎早年生命的的痛苦挣扎,整个情况充满了能否生存下去的真实焦虑,观察者被卷入痛苦的情绪风暴中。”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个案例中观察员的描述,对于客观事件的描述并不像第一个案例中那么的细致和生活化,掺杂了比较多的来自于观察员的感受。读起来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卷入”。诚如观察员所感受到的,父母对于两个孩子的极端差异的态度,我想我们作为观察员也很难可以做到客观而不卷入。 有个小小的猜想,是不是姐妹之间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嫉妒的情绪会充斥在成长过程中。我身边的朋友中,似乎都会有那么一些。姐姐对于妹妹的到来,关于剥夺了部分父母的爱,一种“抛弃感”或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等等。而妹妹,则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下。当然这也许并不只存在于姐妹之间,也许家里有多个孩子的也有类似的情况。后面还有其他的案例我们再慢慢分享。 这个案例中,有意思的一点是“父亲”的作用。在案例中,我们似乎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妈妈因为嫉妒自己的亲妹妹,或是担心自己会失去苏珊所以选择不去爱她等等的理由。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父亲,对于这个家庭往复杂、混乱方向推动的动力,我们却很难感受到,父亲可能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 而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母婴关系”占了绝对的地位,父亲呢?除了“权威”,父亲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 雨林

    刚开始接触克莱因的理论,希望得到帮助,谢谢

  • 雨林

    雨林 组长 楼主 2020-07-03 19:20:30

    刚开始接触克莱因的理论,希望得到帮助,谢谢 刚开始接触克莱因的理论,希望得到帮助,谢谢 唐小妞

    克莱因的理论后面会有专门的书来读哦,我们可以一起慢慢来。谈不上帮助,共同成长吧。如果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可以私信我

  • 青青河边草2020

    青青河边草2020 2020-07-11 15:00:18

    好复杂的东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05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