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你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生病了?|浅谈女性观
乐乐快跑-_-
写在前面: 最初是冲着孔刘去看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然后又看了韩国作家赵南柱的同名小说。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都既没有情色情节,也没有血腥暴力,但是小说却在韩国一度被称为“禁书”,电影上映后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大概是《82年生的金智英》直面的表现了现代女性的困境,这本书还经常被称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 看过电影,也读了原著,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能发人深省,并让这个世界更了解女性生存观现状的少有的好书。 01 智英的故事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 从小,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 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越是喜欢的女生就越会欺负她。” 在中学,常要提防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学生动手动脚,可是她们往往忍气吞声。 大学毕业,智英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女同事虽然居多,但是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了班还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的劝酒。 结了婚之后,在长辈的催促下很快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却连买杯咖啡都被认为是“呆在家里只会花钱的妈虫”…… 智英感觉很困惑,觉得自己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在脚踏实地的寻找出口,却发现怎么走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智英生病了。 她得了精神疾病,她偶尔会突然变成一个她认识的女性,或者是妈妈,或者是姐姐,也可能是同事或者闺蜜,以她们的口吻说话做事,事后却一定也记不起来。 在豆瓣的书评中,有一句“当她病了,全世界突然开始爱她”让我觉得特别扎眼,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智英一直是被爱的,她的丈夫代贤,姐姐恩英,母亲美淑,领导金组长,还有朋友们同事们,都很善良,都在温柔的对待智英。 丈夫代贤发现智英病了,担心智英知道这一切接受不了,一直瞒着智英,独自承受着压力;她的姐姐恩英,和智英一起长大,作为家中长女,她替智英承担了很多;智英的母亲美淑,一直都坚持和丈夫和婆婆作斗争,竭力保护两个女儿,希望两个女儿能有自己的人生;智英的领导金组长,同为女性的她,更能体察到职场女性的不易,她一直在鼓励智英,也给予了智英很多帮助;还有智英的朋友们…… 可是智英还是生病了。 02 智英的故事只是她一个人的吗? 小说之所以叫《82年生的金智英》,是因为韩国在1982年出生了近30万女婴,在这些女婴的名字中,“金智英”是使用率最高的一个。换句话说,智英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女孩子。她的成长经历,个人遭遇,都不仅是智英本人的遭遇,有太多太多女孩子,过着和智英一样,甚至不如智英的生活。 智英的故事,不止是她一个人的。那么,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可能会有些什么呢? 女孩子好像从小就会被教育要“懂事,听话,乖,顾大局识大体”。 但是同龄的男孩子就算很调皮,也只是象征性的受到批评罢了。 家长和老师们好像默认了“男孩子调皮是正常的”?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和小学里就开始出现一堆小王八蛋。 这种小王八蛋一般会采用“嘲笑、辱骂、奚落、抢东西、打人”等卑劣手段来欺负女生,然而女孩子们很多时候即使受到了欺负,个人权益也得不到任何维护,只能白白的受哑巴亏。 因为总有这样一些老师和家长,他们会这样教育女孩子:“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宽容一点”、“不和xxx一般见识”……有的甚至还会编出“他欺负你是他喜欢你”这样莫名其妙的理由。 我想问,为什么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凭什么要无条件无原则的宽容?为什么要让被欺负的女孩子们白白受气?这样做除了方便你们管理,给你们省事儿?还有别的理由吗?凭什么男生欺负女生就是喜欢她?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不是应该更温柔体贴吗?不论是对朋友、家人,还是猫猫狗狗,不都应该如此吗?你们这样教育女孩子,难不成将来你催她结婚的时候,还要告诉她“要选择欺负你最厉害的那一个人,因为他最喜欢你”? 慢慢的上了中学,可能从前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们也会稍微懂点事?女孩子也许不会再被男孩子们欺负了,但是,女孩子们的压力可能一点都没少。 忍不住吐槽一个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孩子们有时候会萌生出一些很简单又很纯粹的想法,比如:我想好看一点,我想把头发悄悄烫一下,我想穿小裙子……我实在很难理解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思维:穿裙子就是心思不放在学习上了吗?是因为穿了裙子,女孩心思就离地?病毒就占领智商高地,没法学习??? 还有就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要非常小心社会上的魔爪了。一些公交地铁上的人渣,就是看女学生胆小爱面子好欺负而下手。这种事情给女生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以智英为例。 她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个并不认识的还穿着校服的男同学,这个男同学强行和智英同一站下车,想趁天色晚没有什么人趁机欺负智英。幸好有一位勇敢的陌生阿姨及时发现了情况,保护了智英。 但是智英还是很长一段时间有阴影:连这样一个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人都会想要伤害我,还有什么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呢?好长一段时间,智英都不敢再靠近那个车站,她的脸上也不再有任何笑容,她不再和陌生人有任何眼神上的交集,她害怕所有男性,在楼梯间和弟弟相遇都会不自觉地尖叫…… 然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父亲的第一反应不是保护女儿、心疼女儿,而是批评智英,不该去那么偏远的补习班补习、不该对不认识的男同学微笑、不该和陌生人说话、不该穿短裙……

智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子凡事都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自己要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尽管我们已经在很努力的纠正批判“受害者有罪论”了,但事实上,已经受到侵害的女性,受到舆论二次侵害的比例还是很大。 今年3月24日,博主@梁钰stacey发布了一个关于女性遭受性侵犯的投票,短短几天收到4.5万人投票,几千个故事分享。 虽然这不是绝对严谨的学术调查,但是4.5万已经是中国性侵问题的最大样本量。这4.5万投票背后是4.5万个真实的女性,投票下几千个故事都真实发生过。 莓辣和stacey合作,整理投票结果和中国各研究报告,选取部分投票下的故事,梳理了9个事实。其中最扎眼的一个就是:超过85%的女性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和性侵犯。 可能有一些人会觉得:哪有那么多啊?每年新闻曝光的性侵案才几例啊?这是为了博人眼球夸张了吧? 对于以上言论我不予置评,但就我个人和身边朋友们的一些真实经历来看,这个数字并没有夸大的成分。现实就是这么可怕而残酷,很多女孩子都受到过侵害,很多甚至发生在女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很多女孩过了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当初被骚扰了、被侵犯了。 我很气愤的一点是,总会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对那些受伤的女孩子们说:你们坚强一点,这有什么呀,“强奸”这个事情本身说到底没有发生嘛,只是什么什么什么…… 我想说,并不是对方拿刀砍伤你了才会给你造成伤害,当对方对你举起刀的时候,拿着刀追着你跑要砍你的时候,伤害就已经产生了。你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里,看见刀就想哭,就会浑身发抖,你都没办法去厨房的,单是想到刀就会让你回想到自己从前可怕的经历,你还可能因此厌食,失眠,抑郁…… 即使不构成强奸,性骚扰、性侵犯也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对女性很不公平的一点还表现在就业上,这个我和朋友讨论过。我们认为,选拔的条件应该是能力而不是性别,但是要想检验出一个人的能力成本又太高,这不是一两家企业的偏见问题,是整个社会都存在的,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推翻的大山。 0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女性观? 我觉得《82年生的金智英》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着社会各个角落的不平等。 许多女性甚至是在读了这本小说后才意识到:原来那么多事情其实是不合理、不公平、存有性别歧视的。换言之,她们早已习以为常,打从一出生就受到这样的对待,所以一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 随着时代进步,男女教育程度相当,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升,薪水收入与男性不相上下,各种法律面、制度面也都看似开始保障女性权益,但是实际探究日常,某些行业类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还是存有对女性的诸多限制、歧视,尤其是面临结婚的男女,不论婚前还是婚后的大小事,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社会依旧普遍存在着对男女的刻板印象。 在韩国,许多人为这本书贴上了女性主义标签,有女明星甚至因为表示自己读过这本书而引发韩国男性的强烈不满,惨遭攻击,也有人刻意将这个主题改写成男性版,试图引发男女对立。 Emma Watson曾经说过:“我们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 她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 我觉得,无论是女权社会还是男权社会,只要性别之间存在歧视,受伤的永远不止是被歧视的性别。举个简单的例子,社会主张“男主外女主内”,这对希望能在事业方面有所建树的女性是不公平的,对于向往回归家庭的男性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也会给男性本身带来伤害。我觉得女权主义的核心不是“女性压倒男性”,而是男女平等。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电影和书籍都是很棒的作品,强烈安利!
最后,悄咪咪的推荐我们的公众号:野性猫咪。
或许,你会喜欢我们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分享会|微信四年读书会 (林木)
- 招代理,需要工作的可以私信我 (林小小)
- 南明五帝:抗争、困局、与幻灭 (兔子精)
- 读书群招新 (青椒)
- 🟥 五月正是读书天 找书友 要求平均年阅读10本 有读书习惯 ... (陈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