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反馈|第三期《你当像你飞往你的山》讨论记录
芥一
这楼是我在这个小组组的读书会第一期记录,关于读书会具体看这里: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0865882/
第三期读的书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40205/
以下是讨论的过程,参与讨论的人名分别用ABCDE代替了。
A;第一个讨论的问题是,对作者最后结尾写道的:“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B:我的理解是作者把她成长一切的改变,归因为教育。这个教育显然是一个不应该承载具体内容的理念,一种高于具体知识的内容。我会觉得这一点和作者不断让自己处于新的环境相关。
A:现代很多时候把教育狭义的定义为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结合整本书来看,作者认为的教育是对人世界观的一种重塑。
B:但其实,我会觉得这一部分,作者也讲得不是特别完整(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她到底是如何从家庭中挣脱出来的。总感觉从全文来看,不像是有这个部分。
C:嗯。看了视频访谈,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教育不能教我如何回到旧生活中。选择新世界也意味着离开旧的,也是一种人对自我的挑战吧。
B:所以就是,离开舒适区,教育是一种类似激励人远征的力量。
C:其实对这点我个人挺难想象的。没有家庭的支持,我能理解那种一下失去立足点,和归属感的眩晕,但以我的经历,没法想象和家庭断绝关系,独自学习是什么心情。
B:其实对于作者来说要更难,不光是断绝关系,在剪不断的时期,甚至是一种向后扯的力量。
C:她真的挣脱过吗?还是家庭一直像个缺口横亘在心里。
B:哦对了,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好奇就是从她外婆的表现,和外婆对妈妈的描述来看,感觉她的爸爸和妈妈就是家庭环境和理念各种也很不同,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在一起。
D:也是另一方面的对于家庭力量的挣脱?
B:我觉得从全书来看,她没有真正挣脱过。即便是博士时期,父母和家庭给她的打击从描述上看,其实是挺致命且具有摧毁性的。
A:还有她妈妈态度的转变,我觉得前期她妈妈还是有自我的。
B:真的,就是后面好像喜欢那些能量疗法之类的东西以后就变得奇奇怪怪。我深刻的记得那个细节,她生病吃药,她妈妈给她寄东西,是把吃的药排出去,而不是治病的。
C:一开始没有自我,到当接生有自我,可是当接生也是父亲要求的。
D:好像不是偏重于如何挣脱的话题,而是怎么飞到了另一个地方了。因为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也获得了知识,虽然开始不适应,但是到达了其他地方。而作者所做的就是获取知识,选择觉得正确的道路。
C:母亲其实从来没有自我……有一些冲击,但是没冲过去。
B:我觉得最开始那里,就是要给孩子们读书学知识那里,挺像是有自我的。
C:应该说有了意识,这些意识让她非常痛苦。实际上她没有手段去成为。
B:如果完全没有自我的部分的话,我觉得妈妈和妈妈的家庭其实挺割裂的。
C:同样的情况我也在肖恩身上感觉到……割裂是指什么?
B:就是妈妈和外祖母表现出来的差异。我觉得外祖母的存在,就像是一道光一样。
A:我也记得肖恩在一次摔伤后,作者的父亲指示作者去用那个大剪子的时候,肖恩好像还是维护了下作者。
B:对,其实我对她的家庭也很好奇,最后不是说有三个博士,和其他高中没毕业的人,在我看来这个情况有一些太极端了。
A:小小的吐个槽,肖恩他们家的人生命力都好顽强啊,特别是作者的父亲那次被烧伤,竟然活下来了,可能也正因如此,母亲更相信那个自治的药了。
C:嗯,外祖母他们就像住在伊甸园里了,离这个家好远,远远地注视。哈哈哈我也觉得。
B:所以说,我感觉类似这种话题,社会学家会谈得更好一些,因为样本足够多,然后也有各种因素的调查分析。自传的话,总觉得不那么过瘾,想知道隐隐约约有又不是很清楚,作者是一个向着教育走的例子,母亲完全是倒退了。以前在外祖母那里,应该不是这样的。
A:真的很好奇在那样一个家庭长大的母亲会喜欢上父亲。
B:对吧,我看到中间多一点我就很迷这个问题,就觉得怎么还倒退了呢。作者和母亲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改变,都”脱离“了原生家庭,这就很妙。
C:啊的确。。完全没交代怎么结了婚。
B:主要是,我个人比起教育让人飞升这种桥段,比较担心另一种可能让人还不如自己的力量,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A:的确。还有人要讨论第一个问题吗?
B:嗯嗯,我觉得或许我给出一个自己的想法吧,不能算是结论。因为只有好奇提不出一个自己的看法不太行。在我看来,所说的教育,或者只是改变,无论是作者变好,母亲变不好,都有一个环境变了的因素在。所以可以得出对自己的建议就是,仔细筛选自己生活的环境,尽量和优秀的人相处,或者和优秀的人接触。不一定要完全和他们一样,但是很多改变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以上。
A:但现实中感觉要跳出一个圈子太难了,在习惯的环境中思想就很容易被动摇同化。
B:这些是我刚刚临时想出来的,我是觉得,这种改变,完全归结于教育,不管教育的内容如何,都把它放到了一个它不应该在的太过重要的位置。而且这样的观念存在潜在的危险。因为此处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原因,还有遇到的人,家人(可能是逆向的)各种因素。如果无限扩大教育的力量,很可能会造成个人对自身力量的不确信,以及自怨自艾,也有部分人会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逃避责任。所以无论这个过程如何,我觉得简单解释为改变环境,会更加直接和合适。主要是,见贤思齐,有过则改。其实都是很传统的想法了。我没有什么要说的啦。
A:那进行第二个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宗教信仰或者一些极端宗教的?
B:宗教可以让人在精神上生活在一种类似田园牧歌的环境中,它传达出来理念,以及由此而生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哲学范畴的宗教是为解释,而极端宗教是将部分内容隐去,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对主体进行洗脑。
E:像一些传销组织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理论 这算极端宗教吗?他们也是给人洗脑 然后建立起一种人生观思想观念让团队里的人完全信服然后传播。
https://shop.vistopia.com.cn/article?article_id=lXr1W
A:我个人是无宗教主义,我一直秉持着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观念,只要不是极端宗教组织,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信念也没什么不好。后来在看《河西走廊》的时候,因为是开着弹幕看的,在涉及到佛教的几集里面,争吵还是挺多的。就感觉如果宗教与zz沾染上,就变得很复杂了。
E:是的 一些深陷宗教的国家比如印度 泰国在思想上已经根深蒂固 再进行改革真的会举步维艰。
B:虽然不知道就是弹幕里提到什么,但我觉得,这一点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就是关于宗教和zz的问题。这也不一样啊,我觉得犹太人,在这一方面感觉上(了解不多),就很好的样子。
A:像网上一些反yslj,可能是因为分化出一些极端的宗教之后,导致很多人挺抵触的。我记得几年前微博上有警惕qz食品之类的。
E:犹太人一部分信仰的是犹太教但还有一部分是无神论者 。
B:yslj就更复杂了,他们有不同的派系。像是于阗这一代,原本是信佛教的,但是之后就是信伊斯兰教了。
E:犹太教和基督教比起来就更没有那么普世性。
B:而且我听说(只是听说,因为这一块真的不了解),犹太人的教义,其实有那么点以历史为主的意思。推荐八分那一集,虽然我还没有听过,但是梁文道很多问题我觉得他都谈得挺好的。
A:感觉中国人大多都无宗教啊(体感)
B:不是,我们有各种民间宗教。
E:我们都是客观唯物马克思主义。
B:这个比较好谈,其实涉及民间宗教,更多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了。
E:民间拜菩萨 关公这种算宗教信仰吗?
B:我们比较习惯的是那种话实用主义,就是你有用,我就相信你。然后很多神都有特别的针对性,类似观音送子,拜文曲星,妈祖庙这种,这种算民间宗教。
A:啊这类也是,那的确还挺多的了。
B:记得当时上过好像中国文化史概论还是什么,老师讲了一点。
E:是的 作为是一种精神寄托。
B:我的理解是就像荣格的理论,很多东西就算是没有了,但其实是在藏在基因里的,就像人没有尾巴一样。中国是有信神的传统的,但是我们饿传统更像是祖先崇拜,类似这种的宗教。感觉上是比西方更接近人伦一些。然后我们也会有祭祀啊,占卜啊各种。屈原的《楚辞》,不就是有类似的部分嘛。
E: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我们的历史的原因 我们一些文化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记载 但西方历史不是延续性的所以要有一种依托的形式比如宗教。
B:我觉得现在那种无伤大雅的小迷信挺流行的,更多归到娱乐的范畴要更合适一些。或者因为地域关系,我们属于农耕民族,大体上风调雨顺,就可以有很多的规律吧。但是海洋民族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越难以确定的,越需要一种安全感。宗教的形成是挺复杂的。但是我关注到前面说的那个,就是传销算不算?应该不算,但是或者宣传手法与xj类似?我总感觉“xj”这一个概念,也有扩大的趋势,有一点点像一个大帽子。当需要诋毁人的时候,特别设计人员比较多就会用这个。
E:像之前安利这个牌子,在我们这真的很火。
B:是,我也觉得有一阵子。
C:传销是利用人的一时情绪?
E:是给你灌输它的一整套思想给你洗脑。
B:PUA算不算?当然不算,我只是突然想起来还挺像的。
E:一对一的洗脑。
B:最近很频繁用这句话:识别真相还是认可错误、被欺骗还是不被欺骗,取决于听者的能力。(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读本》)

C:这段真的感觉太pua后心理了(……)我就拍了。
B:真的!!我印象好深这段。
C:是什么一次一次阻止我们继续有害关系,识别不出真相呢?
B:PUA的洗脑特别像是,主动完成的。就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对对方的预设,应该会好很多。
D:感觉就是一种为了避免更大的风暴的一种自我说服。
C:恩是的。
B:阿Q精神,有没有点像?
A:长期被身边亲近的人贬低然后怀疑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B:精神胜利法这种,其实是对现状的无能为力吧。就像是血缘,对于作者来说,是无法选择的。妓女那个,大家有没有印象?我觉得那个点,就很像被身边人贬低,然后怀疑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A:印象挺深刻的。
D:就觉得在面对一些应该很相信的事物/人的时候,勉强维持信念。
C:+1,看到她提就在想,到底什么力量才能把这样一种心理矫正回来。
B:作者有提到这部分吗?因为我觉得这才是选择离开环境,觉醒到改变自己的过程。
C:是指她每次贬低自己,说自己不属于这里。
D:就在反复说服自己的时候,其实她应该知道事实是什么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内在的转变,发现了事物的真与假,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C:嗯嗯
B:我觉得那么妈妈应该是被部分洗脑了,被环境同化了,那我们或许下一个?
E:好。
B:我觉得这一点谈的挺好的,对前一个问题有补充。
A:原生家庭的影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吗?以及如何去克服?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有一个离开家去外面读书的哥哥,在带妻子回来的时候(妻子应该是护士或者医生),依旧不敢反驳父亲的话,就像突然又变回了小时候的他。
B:这一点每个人是不同的,而每一个人面临的课题也有不同。这个问题就是让我想到占星中的“业力”的说法,其实很多是体现在原生家庭的影响的。所有与土星有关的部分,分别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能不能去克服这一点也看个人,但是这里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心理学上讲叫“过度补偿”,就是你有可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C:我们的很多行为方式都和父母一代有联系,有时回头看,好像处在一个阴影下。过度补偿,是感同身受的,有时又发现有出奇地一致。
E:决定这个词太重了,影响是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比如我会在某一时刻决定我说话的口气很想我妈妈,我性格的一部分也和她很相似。原生家庭实际也是环境影响的一种,只是这是你接触的第一个环境,随着环境的转移,就像女主后来去读了大学才有了转变。
B:嗯嗯,占星上还有一个说法,叫土星回归年,是30岁一个回归年。在第一个土星回归年的过程中,家庭是占比较主要的因素的,之后就会越来越淡,因为有新的环境和生活参与了影响。
E:过度补偿能理解为矫正过枉 就比如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因为原生家庭缺爱呢。
B:是的。
D:我觉得在作者身上也是这样的,因为是自传体,在写作的时候,可能会不经意的把过去的生活描述的不堪(我是觉得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然后对于自己现在的处境有一些更好的预估。
B:你说的对啊,这一点我没想到,所以确实是有不连贯的地方,是有一种割裂感的,就好像突然就好了一样。
D:因为我本来不知道自传体,看完才知道,在看的时候觉得有点魔幻现实。
E:看着总有种不现实的感觉……
D:所以这部小说只能是从一个当局者角度的描述,并没有很客观(故事性)。但是我比较喜欢的是作者的语言,有些心理和心态的刻画很细腻,也很真实。
C:是的是的。
B:因为是第一手资料,所以欣赏就好了,有些地方不太适合较真。我觉得像是这样类型的人,你知道他存在,你知道有跨越原先生活的可能,然后自己努力就可以了。
A:当时读的时候真的怀疑这竟然是自传。
D:但是书名/与书名对应的部分真的好美哈哈。
B:而且一开始读起来觉得有点不顺。但是这个名字构景能力太好。
A:对哎,挺符合书中的内容的现在想来。

E:书名真的好美。
B:是的呢。
A:那今天就到这里?
B:嗯嗯好哒
E:期待下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 组队学习区|找一起学习的搭子 ✅️ ❕️ (陈三岁)
- 组队学习区|蹲一个长期分享输出读书搭子 (岛)
- 组队学习区|被小偷团队剽窃全套组群规则和运作模式内部资料! (momo)
- 组队学习区|找考公考编的搭子 限女 (途中青山)
- 组队学习区|金融研究生求中级会计搭子 (是灿烂的笑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