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27.美丽新世界 by 胡缠
立志成为勉强家(要勤奋。)
1
看了《开门见山》下的留言和微博上的评论,感觉对觉察,正念,开放监控这些概念和操作不了解的人,会有把冥想当做思考和推理的倾向。冥想正念虽然带着想字,但不是“想”,而是“观”,所以也有把这种练习称为“内观”的。
内观,向内觉察,我强调过,是一种不带评判的观察。但我看到的一些留言表明,大家初次尝试时,观察得太浅太快,不用心,只用脑,急于给评断。
比如这样的留言:
我在焦虑/紧张,我感觉到了。我知道我为什么焦虑/紧张,我有个项目/考试/工作没有做完,这个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当然焦虑/紧张啦。但是我知道这个没有用啊,我还是焦虑紧张。
这是快速下结论,是推导,判断和思考,但不是觉察。
2
对此《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老师写过一个观察:人们往往以为自己找到的是问题的原因(cause),但其实这仍然只是问题的表面症状而已(symptom)。
这就是为啥到了这一步就不知道下面怎么办了。因为你没有找到问题真正深层的原因,只是在重复你本来就“知道”的情况。这个信息没有价值。
对于什么是不带评判的观察,我在《开门见山》和《写出你自己》做了解释、举了例子。之所以不可以带评判,是因为评判是判断先行和成见先行,这样做不到带着好奇心和中性立场去观察。觉察的目的,正是绕过平时头脑给你的自欺的报告,观察被你的成见遮蔽的那部分。
觉察所抱持的立场应该是:关于我自己是什么样的,有一些关键部分我不但不知道,还有很多错误的“知识”。偏见比无知离真相更远。所以现在我要静下心来好好看一看, 了解下这个人,此刻TA的念头是什么,状态什么样。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以及怎么办,那是收集大量数据之后的事。这个过程急不得,只能继续观察,慢慢等,模式和感觉会自己浮现出来的。
3
如果尝试觉察的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没忍住,再次评判先行了。你要做的,是继续观察。观察这个“忍不住评判先行的自己“,看看正在这么做的自己,此刻处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状态中,那是一种什么感受的。
你通常会发现,这个自己正处在更深一层的焦虑中,至于这种焦虑是怎么来的,还需要继续观察、体会。
所以觉察的功夫,体现在耐心、专注和放下成见上(还记得那个网球裁判吗)。
好消息是,等你真地了解了自己的恐惧、焦虑和自欺,等这些深层的原因浮现出来之后,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执念就像咒语一样,你把它说破的时候,魔力就被破除了。
当然,这个一瞬间,是你之前积累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Gradually, then suddenly"。
难就难在你能不能准确地看清楚它。而看清楚它,了解到底这一切是怎么回事,靠的就是觉察。
在这之后剩下的就是练习了。不断地,在各种不停情境下的练习,最终新的行为模式形成,新习惯取代了旧习惯,改变完整地到来了。
4
推荐一个用正念觉察来打破就习惯,建立新习惯的研究案例。这个案例很好地介绍了觉察的作用及其应用。

美国神经科学家Judson Brewer
Judson曾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医学院任教,现任布朗大学正念研究中心研究与创新部主任。他在下面这个TED演讲中介绍了自己主导的一个用正念觉察帮助吸烟者戒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方法要比戒烟金标准尼古丁替代法疗效好两倍。
另外,这个演讲里还提到了习惯的标准构成,这个部分更详细的内容可以读读《习惯的力量》。对想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的人,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习惯构成三个环节:提示-习惯行为--对该行为的奖励
《习惯的力量》作者:by Charles Duhigg
“胡缠的公号”:尽可能聊点严肃的。
今天就到这里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淡豹评电影《好东西》 (立志成为勉强家)
- 《爱过》——朱欢尘。 (立志成为勉强家)
- 2023。 (立志成为勉强家)
- 情感咨询师Steve微博之《爱是什么》 (立志成为勉强家)
- 崔庆龙1。 (立志成为勉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