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思想史 / PKU 2018 Spring
Alsasymphonie(平坦之路,必通向谬误。)
*本课程大纲版权归课程授课老师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内容仅供豆瓣友邻交流学习,请勿商用
2018年春季学期《国际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教 员:于铁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课程说明:
1、课程目标:
(1)了解重要思想家对一些国际政治主要论题的阐述
(2)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脉络
(3)体会国际政治思想传统对于理解当今国际问题之重要性
2、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
(1)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与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2)期中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写一篇不超过3000字的书评或文评(书目另行提供);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分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三部分。
导 论
一、为什么要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阅读文献:
1、陈乐民:《自言自语》,载《文心文事》,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12页。
2、萧功秦:《思想史的魅力》,《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3、渠敬东:《破除“方法主义”迷信——中国学术自立的出路》,《文化纵横》,2016年第5期,第65-70页。
4、丸山真男:《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类型、范围、对象》,载丸山真男:《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区建英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176-197页。
5、马丁·怀特:《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载陈志瑞等主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7-254页。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的三种思想传统
一、现实主义的传统
二、理性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或多元主义的传统)
三、激进主义的传统(全球主义、社会主义或革命主义的传统)
阅读文献:
1、 时殷弘、叶凤丽:《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典型表现》,《欧洲》,1995年第3期,第4-15页。
2、 张小明:《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7-56页。
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27-48页。
4、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4-28页。
第二章 修昔底德:现实主义思想的原型
一、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修昔底德关于战争原因的思考
三、米洛斯人和雅典人的论辩
四、修昔底德与现实主义思想
阅读文献:
1、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24、35页。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下)(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412-421页。
3、Mark Kauppi and Paul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World Politics in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1992), pp. 35-68.
第三章 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历史背景
二、西塞罗对自然法和战争法的讨论
三、斯多噶学派:塞内卡与奥勒留
四、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国际政治思想
五、小结
阅读文献:
1、肯尼思·汤普逊:《国际思想之父》(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9-70页。
2、Kauppi and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pp. 93-146.
3、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04-205、212-223页。
第四章 16世纪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二、马基雅维里与现实主义思想
三、格老秀斯之前的国际法先驱
四、布丹与国家主权思想
五、小结
阅读文献:
1、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9-75,83-86,115-120页。
2、Kauppi and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pp. 151-158.
3、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9-315页。
4、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62-471页。
第五章 17世纪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三十年战争与本世纪的时代背景
二、国际法:格老秀斯
三、霍布斯的国际政治思想
四、洛克的国际政治思想
五、小结:无政府状态、理性、契约与秩序
阅读文献:
1、王铁崖:《国际法引论》,第315-330页。
2、时殷弘、霍亚青:“国家主权、普遍道德和国际法——格老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欧洲》,2000年第3期,第12-19页。
3、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3章,第92-97页。
4、潘亚玲、时殷弘:《论霍布斯的国际关系哲学》,《欧洲》,1999年第6期,13-21页。
5、肯尼思·汤普逊:《国际思想之父》,第80-101页。
第六章 启蒙政治:18世纪与大众主权的崛起
一、18世纪的时代精神
二、国际法:沃尔夫、摩塞尔和法泰尔
三、休谟与势力均衡思想
四、亚当·斯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原型
五、卢梭的国际政治思想
六、柏克与国际政治
七、康德:永久和平论
阅读文献:
1、 肯尼思·汤普逊:《国际思想之父》,第101-128页。
2、 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倪世雄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142-161页。
3、刘军宁:《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1,268-271页。
4、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33-163页。
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7-144页。
第七章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时代背景:双元革命、民族主义与大众参与
二、势力均衡:梅特涅、根茨与俾斯麦
三、黑格尔与“国家理念”
四、马克思:阶级分析与经济因素
五、科布登与自由主义思想
六、帝国主义论:霍布森与列宁
阅读文献:
1、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第288-329页。
2、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4年,第43-66页。
3、 陈乐民:《黑格尔的“国家理念”与国际政治》,《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第137-146页。
4、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460-469页。
5、Kauppi and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pp. 199-210.
6、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第216-225页。
第八章 战间期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战间期的国际背景和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
二、威尔逊的国际政治思想
三、战间期理想主义者之诸像
四、卡尔与《二十年危机》
阅读文献:
1、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第67-78页。
2、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编:《美国历史文献选集》,北京,1985年,第131-134页。
3、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第62-92页。
4、 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3-11、62-90页。
第九章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作为一种国际体系的冷战
二、战后初期现实主义思想的兴盛:以摩根索为例
三、科学对传统:60年代围绕国际政治方法论的论战
四、七、八十年代国际政治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阅读文献:
1、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第148-167页。
2、王缉思:“摩根索理论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载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
3、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第3-34页。
4、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108-135页。
5、Hedley Bull,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 in Klaus Knorr and James Rosenau, eds.,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20-38.
6、Morton Kaplan, “The New Great Debate: Traditionalism vs. Scie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bid., pp. 39-61.
7、秦亚青:《译者前言》,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8、张小明:《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3-228页。
第十章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历史的终结?
二、文明的冲突?
三、民主的和平?
四、全球化、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治理
五、三种国际政治思想传统的现状: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
阅读文献:
1、陈启能:《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39页。
2、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3、李少军:《评民主和平论》,《欧洲》1995年第4期,第4-8页。
4、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173-249页。
5、 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导论部分,第1-42页。
6、 Stephen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p. 29-46。
第十一章 伊斯兰世界的国际政治思想
一、伊斯兰的世界秩序理念
二、伊斯兰国际体系的现实
三、伊斯兰国际体系与近代西欧国际体系
阅读文献:
1、铃木董:《伊斯兰国际体系》, 载山本吉宣主编:《国际政治理论》(王志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第68-92页。
第十二章 中国的国际政治思想:古代与近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思想
二、中华帝国与华夷之辨
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
四、西洋的冲击与中国的对应
五、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的转变——以郭嵩焘为例
阅读文献:
1、叶自成等:《中国和西方外交思想的历史文化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2期,第24-29页。
2、滨下武志:《东亚国际体系》,载山本吉宣主编:《国际政治理论》,第43-67页。
3、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30-44页。
4、钟叔河:《西方文明对郭嵩焘的影响》,载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3-237。
第十三章 当代中国对西方国际政治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一、1980年代以前的情况
二、1980年代以来的情况
阅读文献:
1、袁明:《西方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回顾与思考》,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7-194页。
2、王缉思:《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载王缉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32页。
第十四章 结论:三种国际政治思想传统的平衡
阅读文献:
1、 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259-268.
2、 奥利·维弗尔:《国际关系学科的社会学:美国与欧洲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载彼得·卡赞斯坦等主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103页。
3、 Mark Kauppi and Paul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pp. 219-229.
4、 “注释体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185-188页。
教科书:
*1、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克里斯·布朗等编著:《政治思想中的国际关系学:从古希腊到一战的文本》(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3、肯尼思·汤普逊:《国际思想之父》(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 Phil Williams et al. eds., Classic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9). (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2. Mark Kauppi and Paul Viotti, The Global Philosophers: World Politics in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1992).
*3. Martin Griffiths, Fifty Key Thinke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Routledge, 1999).
4. 王缉思:《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 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9.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0.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 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2. 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倪世雄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13.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第七版)(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 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在学院资料室有保存本)
16.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17. 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另见邓正来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卷2008年版,下卷2010年版)。
18.山本吉宣主编:《国际政治理论》(王志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
19. 彼得·卡赞斯坦等主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 张小明:《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与中国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21. 大卫·阿米蒂奇:《现代国际思想的根基》(陈茂华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22. 赫德利·布尔等:《格劳秀斯与国际关系》(石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23. 陈志瑞等主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带星号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教学参考书阅览室有保存本)
“国际政治思想史”期中考试阅读书目(2018)
1、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倪世雄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信强2012年的译本亦可)
2、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任辉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历史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4、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本亦可。
5、渡边浩:《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区建英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6、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第七版,(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第四版,(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另一版本亦可: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9、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亦可。
10、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11、 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12、 理查德·贝兹:《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丛占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女性主义电子书籍分享的QQ群,欢迎大家来 (合子)
- 求syllabus|求马理论专业syllabus (平平无奇垃圾妹)
- 求syllabus|求城市或建筑空间与纪录片交叉研究的syllabus (薄荷凉到牙龈痛)
- 推荐自己手写的原创灌篮高手外传和圣斗士外传小说 (xishuzi)
- Theorien der Soziologie V&Ü (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