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买热搜
来自:木林燊
听过的传言很多,难得看到了一篇文字,集中了这么多词儿。标题忽略,提及了规则、途径、价格之类
PS: 无法验证,随意看看!
先贴来源:
信息摘录:
热搜规则1--买
官方
"热搜的具体规则永远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即便是新浪员工,也无人能给出绝对清晰的说明。凭本事做热搜,这是所有艺人宣传的理想方式,但在实操阶段,最万无一失的,还是找官方买推荐位。 去年,热搜官方价格30万,今年60万。带蓝色“荐”字的官方广告位,之前是第三位,如今又增加了第六位。林湘见过报价表,“要百万的,但是六折。大概是为了让客户向领导证明,这已经优惠价了。”

水军
水军公司的接单量极少外泄,但买热搜的操作早已不是秘密:通过技术手段批量劫持普通用户账号,频繁刷某个关键词,或让一些微博用户强制点赞某条内容、关注某人的微博,再或是发微博时强制插入关键词,以达到刷出热度的效果。
网友对娱乐圈“买热搜”的说法有根深蒂固的想象,但现实是,无数人想征服热搜,结局多半失败。为了找到“靠谱的热搜供应商”,艺人宣传在各个微信群里悬赏、打听,却总是失望而归。他们聚在一起的常规话题,就是论证黑市流传的刷热搜最新方法是否可行。 为了冲榜,林湘再次换了新的供应商。新水军同样号称“来自新浪微博内部”,有好技术,价格还不贵,“top3是35000元”。 上一家供应商给的报价是,热搜前五名4.5万元,前十名4万元。客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的位置。但不管选哪种,普遍的行规都是先上榜,再付款。 后付款,主要是因为冲热搜的成功率实在太低。无论是顶流还是糊咖,宣传找水军,“十次有九次刷不上去”。偶尔也有成功的时候,团队又要想,“究竟是自然热度上去的,还是刷上去的?”然后陷入自己是不是被骗钱了的怀疑中。
2买资源包 "买下广告位的往往是预算充足的品牌商,商务广告想在热搜“活”下来,也只能如此。电影、电视剧或者综艺的宣传,更多是以购买资源包的方式和微博合作——资源包里通常包含大号矩阵和热搜次数。宣传经费有限的艺人,多数会通过完成任务置换热搜位——参加微博发起的话题与活动、每个月完成微博指定的发物料任务、与新浪微博签MCN合同,都是置换资格的可行之道。 3.资源置换 曾通过资源置换,成功为她的小爱豆申请了“卡6”的位置。置换规则是“艺人账号每周发微博数量不少于5条,视频内容每月发布数量不少于7条”。这是曾经。现在要求更高,要连续数月发n条绿洲。
4.蹭
新浪微博每个月会策划诸如“夏日懒人防晒”的话题,热度和影响力不够的艺人,通过参与此类活动,可以借力平台流量池获得曝光,有机会被送上“热门”,在话题页里获得一席之位。大牌艺人不太参加这类活动。他们的常规做法是和微博签订MCN合同,发布独家内容,微博回馈以相应资源包,对诽谤信息予以一定的删除。
5.热搜体质、撤热搜
为了弄明白“热搜体质”到底怎么回事,她找到工作人员,了解到暗藏的逻辑:如果明星之前的热度太高,这些热度会累积下来,有助于其之后再上榜。如果不想上热搜,也有办法,签一份MCN协议——优先在平台发布信息。交换条件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每年可以有一到两次撤热搜的机会。 新浪对签约艺人也有内部分级:S+级、S级、A级,对应不同的合同资源包。级别以艺人的粉丝量和曝光来划分。很少有人能抗拒这份合同,毕竟,在愈发复杂严苛的舆论大势下,谁敢打包票说,自己不会遇到急需撤热搜的紧要关头呢?
吴千千的职业生涯中,只有一次成功的撤热搜经历。“被”上负面后,新浪向她们投送公函,要求艺人方填写链接、内容,举证不实信息、找律师盖公章、以公司名义担保,再交给新浪走内部程序。她强调,举证内容必须有理有据,诸如艺人哭了、委屈了等情感动机,不在受理范围之内。
这个规则原本是一种算法、一种大数据的真实,能用最客观的数值,反映出大多数人最想看的内容。但最终,它成为一种大家都在利用规则,假装成“网友想看的东西”的游戏。
被游戏规则捆绑的不只是人,还有微博甚至新浪本身。对这家公司来说,热搜是占据其营收80%的广告业务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明码标价的生意外,它还是微博这个产品舆论影响力、公众可信度的来源。
………
“他们也很纠结的,不娱乐就没流量,没流量就影响广告”。
………
它需要在发布客观信息与提供有偿服务中找到平衡,在“用数据说话”和“用数据说谎”中找到平衡,在“公众兴趣”和“公众利益”里找到平衡,在“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里找到平衡。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突然想起我组有个楼挺高的 (余生漫漫)
- 娱乐净土闲聊专楼10.0(专注娱乐话题)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㙓堯)
- 安利/追剧|娱乐净土追剧楼(吐槽向) (㙓堯)
- 生活/羊毛|早睡早起身体好打卡楼 (小小暖阳)
- 拼图集 (AAA-渔经理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