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谈青少年犯罪,反驳组里说三小只犯罪后这么冷静是不合理的说法
来自:Fall
我看组里有人说小孩子不可能有这么成熟的犯罪心理,不可能这么冷静,我想说恰恰是因为孩子心理不够成熟,道德观念还未形成,所以才这么冷静,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简单解释一下,如果有哪里不对,欢迎一起讨论。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0~9岁的孩子位于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孩子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服从权威和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比如大人拿警察叔叔吓唬小孩,孩子害怕被警察叔叔抓走而不敢哭闹了。
第二个是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阶段的孩子服从规则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他们的道德评价标准是行为者的意向。比如严良为了生存去加油站偷东西,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严良不去偷东西就要饿死了,所以阎良去偷东西是对的。比如朝阳对晶晶因见死不救,是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所以他可能也不会认为自己是错的。再比如他们三个合伙去老陈家里偷相机,他们觉得是拿回自己的东西,也认为自己是对的。
总之这个水平的孩子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没有成型,一击就碎。
9~15岁的孩子位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孩子又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判断标准是他人的评价,即希望被称作好孩子。比如严良偷东西,他们会认为偷东西是不对的,因为好孩子是不偷的。他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情感来评价行为,比如勒索杀人犯是为了救欣欣,是出于对欣欣的爱,所以勒索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再比如朱朝阳参与勒索是为了帮助朋友,所以他也认为自己是对的。
第二个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阶段的孩子道德判断的标准是社会秩序,他们尊重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好,比较刻板的遵守法律。比如过马路,绝对不会闯红灯。
这个水平的孩子会为了满足父母、同伴或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顺从规则和秩序。
15岁以后的孩子处于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和道德普遍原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这个时候的道德标准已经内化,取决于自身的良心。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
虽然说有大致的阶段划分,但是道德发展水平还是会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家庭或学校教育比较成功,那么他的道德发展水平就比较高,而有些孩子如果家庭或学校教育上有所缺失,那么他的道德发展水平就会比较低。像很多罪犯的道德认知可能还只处于前习俗水平,而第六个阶段绝大多数人也是达不到的。
还有一点道德水平不等同于知识水平,知识水平高,道德水平不一定高;知识水平低,道德水平也不一定低。
朱朝阳的妈妈,她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对朱朝阳道德观念上的引导。严良和普普,家庭教育可能甚至学校教育这一块都是缺失的,所以他们三个的道德水平大致是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甚至有时候可能还处于第一阶段。因为他们道德观念不完整,所以犯了错之后,罪恶感也不会特别强烈,他们冷静是因为觉得他们自己没有错,这是最可怕的一点。
-
湫啊湫 赞了这篇讨论 2023-12-03 13:54:00
-
春风知我意 赞了这篇讨论 2022-07-09 23:40:39
-
豆浆就不加糖 赞了这篇讨论 2020-06-24 01:29:55
-
波多野心勃勃 赞了这篇讨论 2020-06-23 20:49:10
-
tbaecnogle 赞了这篇讨论 2020-06-23 16:50:55
-
豆友134852186 赞了这篇讨论 2020-06-23 15:49:04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随心所欲的时长 (子纯艾草)
- 周妈在大庭广众下坦白了跟主任的事之后为什么主任想换个人? (momo)
- 提到严良,你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 (明天就发财)
- 完了,看完后好讨厌小孩 (就是要装深沉。)
- 剧情讨论|谁告诉我这剧为啥能播出来??? (poet消逝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