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专栏|初读《黑暗的心》
赛西
《黑暗的心》我读的是英文版,并不能保证自己100%理解,但阅读本身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不同的读者见解会有很大的区别。我仅仅把书看了一遍,把自己沉浸在了书的氛围里。但是,理性的反思,以及参阅研究文献,我都没有做,因此我也只能把自己的感性想法组织一下,记录下来。 关于马洛 本书是英国文学史第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整个篇幅基本都是马洛所讲述的个人经历。但在经历之中,他本人的内心活动,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正是如此,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公司派遣往非洲进行“生命洗礼”之旅的船长的内心思考过程。马洛聪颖、老道、经验丰富,在他的叙述中,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的大脑活动。因此,当他在观察办公室织毛衣的女人、俄国小丑般的随从、船上的黑人、库尔茨的未婚妻,这些众生之相时,他的眼睛就像手术刀一样,一层层解剖,并且通过他的语言揭示出来。在读到这些内容时,我能感到马洛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大大方方地向我展示他的一切:我看到了他强大的内心,毫不畏惧外界从他的言语中挖掘秘密;我看到了他细腻又老成地体察人事,人类的愚蠢或不道德在他的眼中,从伪装里分解出来;我看到了他对野蛮而隐秘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质问,试图得到答案却又没有成果。就是这样,他把他所有的经验分享给我,对我来说,他不仅像个朋友,更像一个老师,我从他的思考中,体验这个世界,洞悉人的内心活动,学习我并不具备的思维模式。因此,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精神享受。 关于作品基调 黑暗,是被整本书渲染的氛围,不谈殖民者内心的黑暗,或是黑人奴隶那一片黑压压的影子。小说多次出现了丛林的黑暗,那种永远无法穿透,并且抓住本质的黑暗,你永远不知道黑暗里传出的声音,是否跟文明社会的声音同样拥有智慧。同样,马洛怀疑着一切,丛林(土著的社会)披着黑暗,当时的文明人又是否能够理解,自己的社会也许同样披着黑暗。当然,文明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都活在“伟大”的时代幻象里,社会的黑暗,只能在马洛的心中映射出来,马洛的心如一面镜子,形成了同样黑暗而不可穿透的镜像。当马洛剥开种种表象,看透了各种“光荣事业”的无意义,甚至不道德之后,依旧无法给这个世界写出合理的答案。这种找不到行为、存在的本质与理由,人类生存在一片黑暗之中,正是现代主义小说中反复强调的异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都产生了巨大的沟壑,人不再能够填补这个沟壑,寻找到实在感,整个世界弥漫着黑暗,像一个深渊,深不见底,与人类相互对视。存在变成了一件无根的事物。也许放到当代社会,我们的生存也是同样无根,人与社会、他人、自我依然隔着沟壑,我们的心灵也是黑暗而空洞,只是太丰满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意识不到罢了。这是我所体会到的,康拉德小说的意义。 目前我脑海里能够总结出来的感性思考,就只有这些,《黑暗的心》能激发起来的思考,也是我认定他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原因。我相信每一本书,在自己的大脑里,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发酵,也许未来,我会有新的体会,或者再次阅读这本书,一定能给我新的想法,那是我再来这里表达出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哪一种世界更好? (Ellenbuch)
- 探讨·交流|话题:你们有尝试写作的经历吗? (满脸毛挠不着)
- 原创·专栏|春天已经来了 (周鹿鸣avian)
-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生命之轻)
- 探讨·交流|你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blue cos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