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演员|“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借用伦理学观点分析男主人物形象(不要被标题吓到,本文绝不枯燥)
来自:Les-Rabbit
(2020.6.29更新)楼主已将引用的原文转换成自己的理解了。
【题外话】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一句出自陈嘉映老师所著之书的标题,全名为《何为良好生活 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本文中所引用话语皆出自此书。(写了四千字,楼主真的尽力了。如果大家可以读完,那就再好不过啦。)
【正文开始】
根据故事设定来看,男主有双重身份:一是左卿辞,方外谷少谷主;二是严植,靖安侯府公子。
按照出场顺序,我们先来看左郎中。在4.7《德与才》一节中,陈嘉映认为医德包括富有同情心、冷静和审慎,以及这三者的有困难的结合。(原文见文末[1])这三个词单拎出来都好理解,那什么是有困难的结合呢?我的理解是,在同情他人时,不要失了冷静审慎的态度,反之亦然。若医者不能冷静审慎地问诊,病人如何恢复?若医者不再富有同情心,或者说一心只想赚钱,那穷人还怎么看病?私以为,左郎中是具备上述医德的。
第一集开头,金燕赌坊,一名男子因输钱(可能当晚从没赢过)而晕倒,被人抬进后堂。后堂中,学徒递给师傅一根银针,师傅接过,左手捏住赌徒鼻梁,右手拿针朝印堂穴刺下去,左手旋即按住穴位,待拔出银针后,才慢慢离开。赌徒转醒。由此可见,左郎中的冷静与审慎。这一片段约莫40秒,期间无人说话,只有动作、神态和背景音乐,即《方外少主》。该曲加入了沙锤和非洲鼓的元素(应该是?),给沉稳平缓的主旋律增添了几分活泼俏皮,这也从侧面说明左郎中医术高超,淡定自若。
等赌徒起身,左郎中说:“以后啊,跟着庄家下。是老千。”这就是医者的同情心啊,不忍看赌徒一次又一次输钱,所以才告诉他真相。左郎中的同情心远不止于此。再比如他们一行人到掖口后,因为飞寇儿尚未出现,所以左郎中便在集市寻了一处角落坐诊。当殷长歌和沈曼青来喊他出发时,左郎中抬头看了他们一眼,继而转向面前的大娘,温和地说:“以后啊,少干力气活,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重活就交给年轻人。”
想必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徒弟白陌的吆喝,“当世神医,妙手仁心,只需十钱,药到病除”。一人十钱,在赌坊待了一天,赚的钱还不到半两。“左老师医者仁心,绝对不会收黑钱的,他治病,是真正的作为医者的慈悲与仁心,这也是左老师的侠心。”(空降豆瓣小组的编剧的原话)
陈嘉映提出,同情心与冷静审慎的结合是困难的,对于一般医者来说可能是这样。但偏偏左郎中是个例外。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另一重身份,严少帅。
听左卿辞说,“严植虽然年龄小。但却是拓州的少帅,曾经连中过十二次靶心,被拓州将士称为‘少年英雄’。”既然是少帅,那便不可能只缩在将军坡练箭。既然是赢得了将士尊敬的少年英雄,那必然得上过战场,至少是去过前线,亲眼见过死亡的。少年英雄一定很勇敢,至少比普通人要勇敢得多,但这不表示他无所畏惧,在某些场合,他害怕,但勇敢。
靖安侯让严植假扮哀帝时,若说严植心里无一丝害怕,那是假的。“植儿记住,无论谁来问你,你都要一口咬定:你,就是皇上。”严植点头,紧攥着父亲的手,满怀希冀地问:“父亲,你会还回来吗?”“送走陛下,为父就来救你。”少年之前略显慌乱的眼神瞬间变得坚定。从害怕到勇敢,只需要父亲的一句承诺。
重生为左卿辞之后,他就什么都不怕了吗?当他被拷在刑具上,鬼童子告知他,明日午时三刻将被斩首,同时,段衍与古兹进行交易。他怎么可能不害怕?一向沉稳的他,在外人面前露出了惊慌失措的表情,眼神飘忽不定,胸口剧烈起伏,只能一次次地告诉自己:“想法子,想法子,想法子,想法子,想法子,想法子……”他怕自己死,更怕妹妹出事。也正因如此,他需要冷静,需要更加勇敢,来面对接下来的一切。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看“对于左郎中来说,同情心与冷静审慎的结合困难吗”这一问题。答案显而易见,不困难。有过“身为少帅,亲历生死”这样得天独厚的经验,怎么会困难呢,对吧?
————————————————————
众所周知,左卿辞盗取山河图是为了救妹妹严晴,是为了保靖安侯府安定。事关小家,事关亲人,他是自私的。有人认为他这时已经心怀天下了,但我并不觉得。就连孝明帝来找他,我都不觉得他是因为担心黎民百姓而同意合作,那时他的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保全在诏狱里的家人。换句话说,如果左卿辞不自私,他就不是左卿辞,而是严植了。可他不愿意当回严植,不是吗?
左卿辞对于亲情,很自私。对于爱情,更是如此。他明知苏璇是苏云落的命,明知锡兰星叶对苏云落有多重要,可他还是决定用锡兰星叶救苏云落的命,还是隐瞒了事实,要与苏云落成亲。我完全理解他的行为。被父亲抛弃,间接害死母亲,找了苏云落十年,他不想再失去自己所珍视的人了。
但这亲注定成不了。双方都有原因。我不否认苏云落喜欢左卿辞,但她同意成亲是为了救师傅;左卿辞一开始是真心求娶,但后来瞒着她用了锡兰星叶。结婚的意义是什么?是两人想一起走下去。其中不该掺杂交易和算计,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让这段关系变得脆弱不堪。
这里可以引出一对关系:目的与手段。“目的正当,是否可以不择手段?”(4.1《目的——手段》)或者说,为了达到正当目的,是否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左卿辞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表明,他可以。为了救妹妹,他不惜利用自己方外谷少谷主的身份,与山水渡合作。为了拿鹤尾白,他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给沈曼青下药,利用朋友(姑且算朋友吧)。不择手段的左卿辞无疑是自私的。我们不妨说,左卿辞是个功效主义者。
什么是功效主义呢?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一概念,在2.1《功效主义简介》一节,陈嘉映将其与道义论进行对比。顾名思义,道义论就是注重道德原则,只要动机不坏,不违背道德,结果如何不太重要;功效主义则恰恰相反,只要结果是好的,那我的行为就是好的,说白了就是可以不择手段。总结一下,道义论重过程,功效主义重结果。(原文见文末[2])以本剧中的角色为例,殷长歌和尚未黑化的朱厌是坚持到道义论的,他们认为做人要坦坦荡荡,要光明磊落,这就是“按道德律令做事”。显然,深谙世道险恶的左卿辞与他们是两路人。在左卿辞看来,他的行为是善好的,因为行为的后果是妹妹获救,是苏云落拿到鹤尾白。
但千万别就此认为功效主义是不好的。因为功效主义看重的是集体利益,讲求的是集体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往往是要牺牲个人利益的(我这里话说得有点重,原文用的是“放弃”),所以整体而言,功效主义是一种利他主义。(原文见文末[3]) 左卿辞也确实这样做了——他要救苏璇。一方面,苏璇是苏云落的命;另一方面,苏璇还是严彧和严晴的命。前者容易理解;至于后者,苏璇是唯一知道哀帝下落的人,如果苏璇死了,那就意味着左卿辞与孝明帝的交易被迫结束,到时候谁来保自己父亲和妹妹的命?左卿辞尚能如此,遑论严植呢?严植放弃得还不够多吗?少年英雄,假扮哀帝,成为俘虏,被灌毒药,奄奄一息。这何止是放弃“点儿”自己的幸福?如果十年前没有遇到苏云落,严植的墓可能就不是衣冠冢了。
韩非在《五蠹》中写道:“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相对来说,左卿辞自私(左郎中给老百姓看病时,可一点都不自私),严植无私。但他们本就是一人,又如何完全分得开?更何况年少时接受的教育对人一生影响巨大。所以,我猜:只需一个契机,他必将重新担起严植的责任。
————————————————————
严植为了社稷稳定,放弃了侯府公子安逸的生活;左卿辞为了亲人和恋人,放弃了方外少主避世悬壶的日子。他为了长远的快乐,不得不放弃了眼前的快乐,从小到大,一直如此,未曾改变。
之前,我在本组发过一个帖子:纵然重生为左卿辞,却终究还是要以严植的身份回归。——关于男主的一点点个人想法。(纵然重生为左卿辞,却终究还是要以严植的身份回归。——关于男主的一点点个人想法)当时,我在文末说,本文未完待续,等剧完结我再继续写。现在,虽然我才看到第24集,但我觉得可以继续往下写了。(没有看过原贴的,请看完再继续往下看哦。)
左卿辞,进亦忧,退亦忧。而苏云落却跟他说:“我希望你快乐。”是啊,荀子不也说了吗:“夫乐(音乐之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我还记得之前给同学写毕业纪念册,每次都写:“祝你天天开心。”那时的我可能是为了偷懒,也可能是因为想不到更好的祝福,总之就这么写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觉得这句祝福很务实,因为越长大,越发现开心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肩负重任的左卿辞呢?
在5.6一节中,陈嘉映以屈原为例,意在说明理解一个人的性情(抑郁还是快乐)的前提是了解他的心智与生活(成就)。(原文见文末[4])注意,这里的抑郁不等同于医学上的抑郁症。无独有偶,在创意写作中也有相似观点。 正式开始写小说或创作剧本之前,基本工作除了列提纲,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为主人公写人物小传,包括但不限于父母、出生背景、早年经历。此后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应以人物小传为依据。
同理可得,想要理解为何左卿辞会认为自己“这一生都是镜花水月”,首先得了解这个人,了解他过去的种种经历。镜中花,水中月,都是虚幻的景象,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为什么当时他和苏云落吵嘴,说要水中月,因为他认定自己命该如此,改变不了。能对自己有如此悲伤且清楚的定位,说明左卿辞善于自省,知道自己是何人,该往何处去。陈嘉映称之为“自身通透”( 原文见文末[5] )。
本剧男主是好人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算目的正当,又怎可算是好人?那他是坏人吗?侠义心肠,从不多收诊金,怎么会是坏人呢?
在楼主眼里,他既是医者父母心的左郎中,也是护一方疆土的严少帅;他在感情方面很是自私,但面对黎民百姓却又绝对无私;他自认一生镜花水月,郁郁寡欢,可也会因为苏云落,笑得没心没肺。他就是他,是一个难以用语言全部概括的、极其复杂的角色。生而为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结语】
正文至此,全部结束。文中例证略有欠缺,随着剧情发展,我会斟酌着补充的。谢谢耐心读到现在的各位。楼主在此鞠躬了。
[1]医生更应具备的德性是富有同情心、冷静和审慎,这还包括,富有同情心与冷静审慎的相当困难的结合。(4.7《德与才》)
[2]功效主义理论是后果论的,什么行为是善好的,要看这个行为带来什么后果。在这一点上,它与道义论相反。道义论注重行为所依的原则和行动者的动机——只要我用心良善,只要我按道德律令做事,我就是道德的,我的行为产生什么后果,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甚至全无所谓。(2.1《功效主义简介》)
[3]最重要的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的幸福,而是人类幸福总量。功效何如,要以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为此,一个人很可能要放弃点儿自己的幸福。这么一来,这种理论不是主张人应当自私自利,反倒是主张利他。(2.1《功效主义简介》)
[4]抑郁还是快乐,通常不是可以脱离开整体生活来考虑的。屈原的抑郁和绝望与他的正面品质和成就内在地不可分割。他的抑郁、忧愤乃至绝望是他的心智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他的生活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我们通过屈原的整个心智、整个生活来理解他的抑郁与绝望。”(5.6《屈原需要心理治疗吗?》)
[5]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4.9《学医是为了悬壶济世吗?》)
感谢这位朋友提供的新思路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人物演员|严植,是左卿辞逃不过的宿命 (天地玄黄)
- 既然左卿辞地血能解苏璇身上的毒。为什么不能用苏璇身上的血... (风之沙)
- 剧情讨论|第7集|all 寇儿 (红烧路飞)
- 综合评价|六刷有感 (过一辈子好日子)
- 点播剧透区|看完结局,这种感觉就像.... (抓不到的皮卡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