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兴
来自:沉睡的历史
姓 名:黃進興( Chin-shing Huang) 電子郵件:director@asihp.net 連絡電話:02-2652-3100 學 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08-1990.07),研究員(1990.07-2008.09),特聘研究員(2008.09-),所長(2009.10-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Singapore, research fellow(1985.12-1986.12)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0.0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1990.0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組主任(1994.06-2000.05)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2003.01-2004.10),執行秘書(2004.10-2006.04) Princeton University, senior Fulbright scholar(1994-1995) 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eint, visiting scholar(1997.05-1997.06) Stat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empe, visiting professor(1997.07-1997.08) 從「優入聖域」到「聖賢與聖徒」 近十年個人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與史學理論兩個項目。 首先,在宗教文化史方面,則基於以往孔廟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比較研究與儒教宗教性質的探討。在「優入聖域」的階段,孔廟被視為傳統中國裡政治與文化力量的匯聚點,以分析統治者與儒生集團在歷史上的互動。在「聖賢與聖徒」階段,則進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藉著儒、釋、道三教互比,釐清儒教的宗教性質;並且挪用孔廟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canonization)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另外並旁及其他武廟、通俗小說、像設與毀像的探討。 其次,在史學理論方面,則取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關注對象,檢討當下史學研究的因應對策。個人以前現代的治學精神,作後現代的事業:透過大量直接閱讀後現代的名家,進而梳理出與史學的關聯,必要時且切入中國史學的議題,達致交相切磋、知己知彼的效果。攸關的論文,則結集成冊為《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個人未來研究的議題則是:從理學到倫理學。此計畫旨在探索世紀之際中國道德意識的轉化。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葉,恰是中國由傳統邁向現代的分水嶺,揆諸道德思維,即是「理學」到「倫理學」的遞嬗。本計畫希冀能結合個人對中、西倫理學粗淺的理解,提供一己之見。 專書 《哈佛瑣記》(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6;北京:三聯書店,1997;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半世紀的奮鬥》(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8);日譯本:《臺灣の獅子》(東京:講談社,1992);英譯本:Business as a Vo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優入聖域》(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北京:中華書局,2010)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edition, 2002). 《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1;北京:北京大學,2005)。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北京:三聯書店,2008)。 論文 〈歷史解釋與通則的關係:韓培爾 (Hempel) 觀點的檢討〉,《食貨月刊》4.8 (1974):345-365。後收入李弘祺等撰,《史學與史學方法論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0),頁393-416。 〈歷史相對論的回顧與檢討:從比爾德 (Beard) 和貝克 (Becker) 談起〉,《食貨月刊》5.2 (1975):60-75。 〈「分析歷史哲學」的形成及背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6 (1976):31-34。後收入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379-389。 〈論卡爾‧曼罕的「相關論」〉,《食貨月刊》7.6 (1977):291-296。 〈梁啟超的終極關懷〉,《史學評論》2 (1980):85-99。 〈論「方法」與「方法論」: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為系絡〉,《食貨月刊》8.2 (1981):17-28。後收入陳平原、王守常、汪暉主編,《學人‧第五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頁391-412。 〈「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3 (1984):201-221。 〈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14.7/8 (1984):77-88。 〈韋伯 (Weber) 論中國的宗教:一個比較研究的典範〉,《食貨月刊》15.1/2 (1985):32-48。 〈「道德自主性」與「責任倫理」:康德與韋伯的分岐點〉,《當代》58.1 (1987):136-138。 “The Price of having a Sage-Emperor: The Unity of Politics Culture,” in IEAP Occasional Paper and MonographSeries no. 10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7, 36p.). 〈「學案」體裁補論〉,《食貨月刊》16.9/10 (1987):18-21。 〈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1987):105-132。 “Chu Hsi Versus Lu Hsiang-shan: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4 (1987): pp. 179-208. 〈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迷思或事實〉,《中國時報》,1987.12.09。 〈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 (1989):889-916。 〈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 (1990):917-941。後收入英文版:“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Autocracy: The Confucian Temple and Ming Despotism, 1368-1530,” in On Sacred Grounds: 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ed. Thomas A. Wilson, trans. Curtis Dean Smith and Thomas Wilson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67-296. 〈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大陸雜誌》86.5 (1993):8-34。 〈孔廟的解構與重組:轉化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困境〉,《當代》86 (1993):120-133。 〈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2 (1994):1-82。 〈孟子的「四端說」與「道德感說」〉,《大陸雜誌》88.5 (1994):1-3。 “The ConfucianTemple as a Ritual System,”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25.2 (1995): 115-136. 〈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6 (1997):263-285。 〈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香港)23 (1997):184-223。 〈《野叟曝言》與孔廟文化〉,《當代》126 (1998):74-85。 〈毀像與聖師祭〉,《大陸雜誌》99.5 (1999):1-8。 〈「聖賢」與「聖徒」:儒教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的比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3 (2000):509-561, 727-729。 〈武廟的崛起與衰微(七迄十四世紀):一個政治文化的考察〉,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249-282。 〈「文本」 (text) 與「真實」 (truth):試論德希達 (Derrida) 對傳統史學的沖擊〉,《新史學》13.3 (2002):43-77。 〈「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新史學》14.3 (2003):81-121。 〈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新史學》16.2 (2005):153-184。 〈敍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收入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5),頁459-491。 〈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收入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6),頁477-502。 〈伝统中国における孔子廟祭祀とその宗教性〉,林雅清譯,收入吾妻重二、二階堂善弘編,《東アジアの儀礼と宗教》(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叢刊第3輯,東京都:雄松堂出版,2008.8),頁139-165。 〈追求倫理的現代性──從梁啟超的「道德革命」談起〉,《新史學》19.4 (2008.12):77-120。 〈解開孔廟祭典的符碼──兼論其宗教性〉,收入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12),頁535-558。 〈師門六年記:1977-1983〉,收入同前書,頁vi-ix。 〈蛻變中的「思想史」: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日本: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ー)5 (2010.2):327-354。 書評 〈評亞瑟‧馬威克的《歷史的本質》〉,《食貨月刊》4.1/2 (1974):54-56。 〈評Hoyt Tillman的Utilitarian Confucianism〉,《漢學研究》3.1 (1985):164-168。 〈評Benjamin Elman的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漢學研究》4.1 (1986):339-343。 〈以序為書〉,《讀書》2003.9:80-84。 編輯專書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第1冊〕;1978〔第2冊〕;1980〔第3冊〕)。 康樂、黃進興主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初版,1983再版)。 《陳希達先生紀念文集:事業與情緣》(臺北:陳希達先生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出版,1997)。 转帖自 http://www.ihp.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