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电视剧《鹤唳华亭》杂谈 由京营和控鹤卫,探讨明代京军和古代禁军演变
来自:月在梨花
一、由京营,探讨明代京军 京营是指明代京军。洪武初即设,隶大都督府。1380年改隶五军都督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规制渐臻完备。
(一)京师京营 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1.五军营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凤阳、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故名为“五军”;又五军营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营,亦谓五军,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2.三千营由三千骑兵组成,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 3.神机营,因用兵交址(今越南),得火器法,立营肄习而名,其下亦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 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时(1425年),命武臣一人总理三大营营政。平时,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三大营初建时,颇有战斗力。土木之变中主力损耗殆尽。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于三大营中选精锐十万。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京营规制至此一变。天顺初,罢十团营。成化初,复十团营旧制,二年(1466年)又罢,三年复置,且增为十二团营,其名为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十二团营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各团营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时人称为"选锋"。正德初,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于是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官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操练。从此,两官厅称"选锋",而十二团营被称为"老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三大营旧制,不同的是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隶神枢营。明后期,三大营增设监视内臣,营务尽领于中官。
(二)南京京营 南京京营,永乐时,设守备官节制。洪熙初,以内臣同守备。宣德末,设参赞机务官。景泰间,增协同守备官。成化末,命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南京京营主要负责在大、小教场操练南京诸卫所轮班官军,同时操练的有南京神机营。此外,又设池河营于江北,专城守、护陵寝。嘉靖二十四年,设立振武营,选南京各营锐卒及淮安府、扬州府丁壮者充任。池河营、振武营各有营兵三千。隆庆时,罢振武营,其卒仍隶大、小教场及神机营。
(三)结局 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都是明王朝的主力军,土木之变后,惟景泰、成化、隆庆和万历中后期,营务整饬,颇为振作。此后,由于朝政腐败,营帅贪残无能,京营战斗力每况愈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进入居庸关,至沙河,京军出御,未经战斗,闻炮声即溃败而归。京军积弱,以至明亡。
二、由十二卫,探讨明代禁军 亲军上十二卫是是明朝时期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创立。永乐朝增设十卫,宣德朝又增设四卫。合计为二十六卫。 洪武皇帝朱元璋设立亲军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由皇帝本人亲自掌握的禁卫军。独立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所管辖的一般军队。然而随着皇帝的权力逐渐被文官政府,特别是被内阁相权所侵夺。亲军二十六卫除了锦衣卫之外,都逐渐由兵部控制,而不再是皇帝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军队。
(一)初建 1364年,朱元璋大败劲敌陈友谅,自称吴王,设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领校尉,隶属于都督府,侍从皇帝左右,负责皇帝的安全。侍卫上直亲军是皇帝的侍从亲军,但设立之初,在行政上则直隶于全国军事统帅部的都督府。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创建明王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朱元璋正式设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司,统领侍卫亲军。帐前总制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军和仪銮司。后来,改置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都护府设都护,从二品,都护比京卫指挥使品位高一级,其身份只在六部尚书之下,比侍郎还高。与此同时,还置各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正三品。仍沿袭旧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
(二)定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朱元璋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设置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十四所,负责护驾侍卫、查察缉捕。随后,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三)扩充 第一次扩充: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原为燕王朱棣所领"北平三护卫"。明成祖朱棣攻下南京,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将建文年号削去。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北平三护卫于该年底升为亲军,改名为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 第二次扩充: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安吉卫)原为"北平都司七卫",永乐四年升为亲军。 第三次扩充: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将神武前卫及亲军各卫养马军士整编为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亲军由此增加为二十六卫。原有亲军十二卫称作"上十二卫"。
(四)衰败 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亲征军号称五十万之重,实际包括皇帝亲军和将门勋爵们的家将,合计仅有二十三万至二十五万左右。 皇帝亲军二十六卫的泰半精锐部队都作为皇帝的随扈一同出征。 亲征军退至土木堡时,(今北京西北怀来县官厅水库)。被早已蹲点设伏长达一个月的瓦剌军阿剌知院部伏击。亲军几乎全军覆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 皇帝亲军二十六卫中仍留守北京的部队,全部被征召起来,在兵部侍郎于谦的统一指挥下投入北京保卫战。 此后,除锦衣卫,与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之外,亲军二十六卫的其余各卫已混同于京营普通部队,虽然名目未改,但已改为由兵部管理,不再是皇帝亲自指挥的禁卫军。在行政、人事、薪饷等方面受制于文官,日见衰败,在明朝中后期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也鲜有提及。 上十二卫,仅剩锦衣卫继续由皇帝亲自指挥。 另有宣德八年增设的亲军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合称四卫营,受宫内御马监太监指挥。
(五)毁灭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北京在被围攻两日后陷落。亲军各卫死伤殆尽。
(六)编制和职责 亲军上十二卫是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 亲军从职责上可分为护驾侍卫亲军和守卫侍卫亲军;从区域上可分为宫禁侍卫亲军和皇城侍卫亲军。护驾侍卫亲军是护从皇帝左右、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地位最崇高的禁卫军。护驾侍卫亲军通常是挑选健壮、英武、勇悍的卫士充当,职责上主要是两大项:一是保护皇帝,确保皇帝及皇帝一行的绝对安全;二是奉旨执行秘密使命。守卫侍卫亲军是以守备宫城、皇城为主要职责;防盗、防火、防止贼寇入侵。宫禁侍卫亲军是守卫紫禁城的禁卫军,包括巡查,守御宫门、城门,杂役等职守,负责宫禁的绝对安宁。皇城侍卫亲军则是守备皇城,负责皇城门禁,巡查皇城中的一切隐患,确保皇城安全和万无一失。
具体介绍几个特殊的皇帝亲卫 1.锦衣卫 锦衣卫起初仅1500人,设大汉将军、将军、力士众官;卫士称校尉;军中设千户、百户、总旗官。朝廷重大典礼时,包括皇宫三大节的万寿节、元旦、冬至和册封、祭祀、登基、传制等,侍卫3000人全值;平时则是轮番值宿,护卫宫禁。锦衣卫自成军制,自行操练,下值后训练极严。卫中缺额到50人时方才补齐。月粮两石。卫士们积功可升迁百户、千户。军士、将官死亡,允许其魁梧健壮、武勇过人的血亲子弟顶替,没有的则从军士和民户中精选。 2.旗手卫 旗手卫的前身是旗手千户所,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朱元璋下旨升旗手千户所为旗手卫。旗手卫负责大驾金鼓、旗纛,统率力士随驾宿卫。就是说,旗手卫有两大职责:主要职责是执掌御驾所用的金鼓、旗帜;其次的职责是侍卫亲军所共同的--护驾左右,宿卫宫禁,负责皇室的安全。 旗手卫设校尉、力士,都是从民间中选拔壮健的民丁充任。校尉的职责是专门执擎卤簿仪仗,还负责御驾前宣召文武官员和奉旨承办特殊事宜。在编制上,旗手卫校尉不属于旗手卫,而是属于亲军第一卫的锦衣卫。这样设置,大概因为是旗手卫单设一卫是出于对金鼓、旗纛的尊崇,而掌擎卤簿仪仗的校尉不隶旗手卫,直属锦衣卫则是出于对特殊身份的校尉的直接控制,卤簿仪仗实在太重要,不能有任何差错。旗手卫力士专门负责金鼓、旗帜、随御驾出入宫禁,还有一个职责便是守卫宫禁四门。很显然,力士身份不如校尉,金鼓、旗帜不能和卤簿仪仗分庭抗礼,所以,力士隶属于旗手卫。 旗手卫是侍卫亲军上十二卫中的一支身份特殊、职责明确的侍卫亲军。每年岁祭旗头六纛之神,仪式都十分隆重。祭祀仪式是在秋8月举行,设立神坛,旗手卫卫士、将官临坛祭祀,场面很是壮观。除了8月设坛祭祀,在12月于承天门外还有隆重而庄严的祈祷仪式。承天门是皇城正门,就是后来的大明门和清代的天安门,这里是皇宫的象征,在这里冬日致祭,可见王朝对其的礼重。 3.府军前卫 府军前卫在亲军上十二卫中位居第三位。府军前卫是一支独特的侍卫禁军。早在朱元璋创建卫队之初,便特设带刀舍人。建元洪武时,府军前卫等卫队负有特殊使命,设习技幼军。府军前卫掌统领幼军的选拔、训练、修习诸事宜;正式成为前卫卫士的称为带刀官,轮番带卫侍卫。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推重府军前卫。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成祖朱棣下道特别圣旨,为皇太子简选幼军,专置府军前卫,设置官属。府军前卫总带刀官40人,官属包括:指挥使5人、指挥同知10人、指挥佥事20人、卫镇抚10人、经历5人。 其余金吾卫、羽林卫、府军卫、虎贲卫等上直卫主要职掌是守卫巡警,负责宫禁安全。编制与普通京营卫所相同,每个卫5600余人。此后成祖迁都北京,在上十二卫的基础之上完善组建了编制组成了后来了二十六卫。
三、唐代以前的禁军 历代禁卫军,大体都是宫殿、宫城、皇城三条防线,称呼经常变化,但是本质都一样。基本都是心腹和容易掌握的军队做禁卫军。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后来,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
(一)先秦 三代夏、商时期,中央政府并无常备武力。若要进行军事行动,军队一般由贵族组成,特殊情况下也会征召平民和奴隶。 至周代,方有常备军设置。《周礼·夏官·司马》篇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直辖武力有六军,号称天子六师,宗周六师。其余诸侯国依国家大小拥有一至三军不等武力。六军任务为拱卫天子、守备王畿、征伐不臣诸侯与蛮夷,性质相当于禁军,六军统率将领则分别委由朝廷大臣(卿士)任之。后世“六军”一词亦成为禁军代称,如唐白居易作《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二)秦朝 郎中令(光禄勋):率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守护皇宫殿内。 卫 尉:率领卫士守卫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担任宫门守卫。中 尉(执金吾):率领的禁卫军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
(三)汉朝 汉代初期,延袭为南、北二军。以卫尉率南军,守卫宫城;中尉统北军,屯卫帝都。 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两支天子侍卫禁兵,一曰“建章营骑”,二曰“期门骑”,后改称“羽林”、“虎贲”。 汉武帝元鼎六年时,于北军新设八禁兵,各以校尉统领之,曰“中垒”、“屯兵”、“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南、北二军,因南军常随侍帝侧,故较受重视。 东汉,南军羽林、虎贲及北军八校尉,皆延设之,尤以北军中侯为卫戍宫城之最高武官。汉灵帝时,为讨伐西羌及黄巾贼,中平五年于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一支战时赴外出征的禁军“西园军”,以中常侍蹇硕为首统率,设八校尉,八校尉分别为: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张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夏牟,史称“西园八校尉”,西园军亦为中国募兵制之始。
(四)三国 魏文帝曹丕在既有的“虎豹骑”(分属虎营、豹营的骑兵团)中,选编精锐组成侍卫队,称“武卫军”。而魏国的虎豹骑最初就是由曾任汉朝禁军指挥官之一的曹操编组成,长官历来由曹氏一族的曹纯、曹真、曹休出任;此为曹魏禁军的由来。 虎豹骑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次参战记录有: 1.官渡之战陷入胶着时,虎豹骑随曹操疾行,成功突袭,烧毁袁绍集中于乌巢的粮草;袁绍二子相争后期,虎豹骑破斩袁谭;北征乌桓时,虎豹骑取下蹋顿首级。 2.马超联合西凉雄师与曹操军团在关中对恃时,由许褚指挥的虎豹骑在潼关之战阵中斩杀西凉大将成宜、李堪。 3.赤壁之战前,刘备率部与民撤往江陵途中,虎豹营一昼夜疾行,追上刘军旋投入战斗,刘备全军覆没。
(五)隋唐 隋。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分掌宫殿门禁。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和左右御卫等十二卫统领府兵、宿卫京城 唐。中央禁卫军分为南北衙兵两个系统,职守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皇帝、皇宫和京师的警卫。太子中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负责东宫的警卫,由太子掌握。
四、唐后期,禁军不再是中央警卫团,逐渐变为中央军。 此前,禁军是单纯就天子的近卫扈从而言的皇家禁卫军,至此,则名不符实,成为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的军事名称。此后,这一名称为五代和宋朝军队所沿袭,成为封建国家正规军队的专称。 安史之乱以后,直至五代,朝廷的军队主要分成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兵两部分。 唐五代的禁军,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皇家禁卫军。其职责,除保卫京师和皇宫安全,随驾扈从外,还要担任大量的出征作战任务,是直属于朝廷管辖的中央正规军。 唐朝禁军在安史之乱以前,其主要职责就是担任宿卫任务,跟前朝别无二致,它有两个系统组成:其一,由百骑而千骑,由千骑而万骑,由万骑再到左右龙武军;其二,由北衙七营而左右屯营,由左右屯营再到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通称“羽林亲军”,为大唐天子最为信任之禁卫军。中唐之前,充任羽林大将军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将领。故其地位,远在诸卫大将军之上。又由于羽林军是宿卫京师、保卫皇宫的精锐之师,宫廷权利的更迭,几乎全在于谁能够真正掌握了羽林军,赢得了羽林军将士的真正效忠。武则天依靠禁军讨伐政敌,而稳固了帝位;宰相张柬之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方结束了女皇时代;中宗平定太子李重俊兵变,双方都依靠了禁军的向背;而李隆基能够一举消灭貌似强大的韦后集团,能够敉平太平公主的未遂政变,依靠的也是禁军。 安史之乱后,禁军成为唐朝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故而,禁军名号日增,人数益多,而废置无常。其中最盛者,为左右十军: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和左右神威诸军。
这其中,最为重要,就是神策军。 说到“神策军”,练习过书法的朋友,估计会立刻想起柳公权那大名鼎鼎的《神策军碑》。神策军也确实是中晚唐时期禁军中为最重要的力量。这是一支成军于安史之乱后的新建禁军,由宦官担任最高统帅,并完全听命于由宦官。这是神策军的主要特征。但其军号,却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西历754年),最初是哥舒翰设立于西北地区,主要用于防御吐蕃的一支边防军。安史之乱后,神策军奉调中原,作为拱卫两京、支援前方的二线部队,顿住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唐肃宗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以监其军。神策军的兵权遂为鱼朝恩所掌握。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奔陕州,鱼朝恩率所部神策军前往迎驾,迎击吐蕃军。在吐蕃军退走后,神策军又护卫唐代宗返回长安,驻扎禁中。至此,神策军才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其后,由于多次保驾有功,神策军受到朝廷高度重视,经过多次整顿补充,实力大大增强,遂分为左右两厢,兵力之强为北衙禁军之冠,成为禁军主力,扈从天子的亲军。最高峰时,神策军的兵力曾达到了十五万人。 神策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护军中尉和中护军,均由皇帝的亲信宦官充任。这样,自上而下形成一套独立的组织和指挥系统,确立了唐朝皇帝通过宦官对这支军队的绝对控制,有力地维护着唐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力量。唐末藩镇林立,对抗中央,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得以继续维持,除了经济上得力于江南八道财赋的支撑,政治上能巧妙地刊用藩镇间的矛盾、牵制外,军事上则主要还是靠了神策军发挥积极作用的。但是,这必须是在皇帝有绝对权威,足以驾驭宦官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反之,尾大不掉,宦官反而可以利用神策军擅权不法,乃至废立皇帝。唐朝历史上,有七位皇帝是由宦官扶上宝座的。如穆宗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拥立,文宗由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杨承和拥立,武宗由宦官仇士良等拥立,宣宗由诸宦官拥立,懿宗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僖宗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由杨复恭、刘季述等拥立。有的宦宫甚至依仗军权,可以任意杀害皇帝,如宪宗即为宦官陈弘志所杀,敬宗亦为宦官刘克明等所杀。这些拥立或杀害皇帝的宦官,大都是掌握实权的神策军中尉。 升格为中央禁军后,神策军的主要职能:一为警卫京师,一为奉敕讨伐。禁军职能的变化,使“禁军”这一概念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此前,禁军是单纯就天子的近卫扈从而言的皇家禁卫军,至此,则名不符实,成为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的军事名称。此后,这一名称为五代和宋朝军队所沿袭,成为封建国家正规军队的专称。
五、由控鹤军,探讨五代禁军。 后梁王朝的禁军制度与唐代大不相同,开创了五代与北宋兵制的先河。
(一)后梁禁军,控鹤军起源 朱温割据中原,以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二州为中心,灭亡唐朝,称帝建国后,朱温即对禁军兵制进行了整顿。将原属宣武军节度使辖下的藩镇军悉数升格,沿袭唐制,组建其左右羽林、左右龙虎、左右神武、左右天威、左右天武和左右英武,6个军号,12支部队。虽然,看起来,这些军号,完全袭用唐朝禁军。但是,这些军队的渊源与唐朝禁军毫无关系,完全是宣武镇的朱系旧有部队。 在五代时期的禁军中,最重要的还是侍卫亲军。亲军,顾名思义,就是皇帝最亲信的部队。梁太祖本是唐末的宣武军节度使,跟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一样,为了预防那些桀骜不驯的管内军队造反(五代藩镇,常有本镇军队作乱,驱逐节帅的事情发生),特别设立了直属于自己的贴身警卫部队,屯驻节度使府邸附近的“亲军”。五代诸帝多起自藩镇,当其入主朝廷,成为皇帝时,其亲军便被改称为侍卫亲军。 朱温本就是黄巢起义军的叛徒,虽然唐王朝招安其后,赐名“全忠”。但朱全忠对任何上级,都是全无忠心,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部下的时刻提防,贯穿其一生的历史。刚刚立足宣武军,朱温就组建了亲军部队。从根本上说,侍卫亲军与其它禁军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后梁禁军中最可信赖、武器装备最为精良的嫡系部队;后者虽然也是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天子之兵,但却大多是朱温在推行兼并战争的过程中,陆续收编的其它藩镇军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来不及对这些藩镇军队进行彻底分化改造,所以忠诚度上还不那么可靠,当然也不会配备最好的武器。但是,从职能上说,侍卫亲军与六军非常相似,它既担任宿卫,又从事征伐,是禁军中一支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 在侍卫亲军系统中,就有控鹤军。控鹤军的军号,极具仙气,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即王子乔)缑山成仙,留下一段控鹤飞升的仙踪神迹。笃信道教的唐人,常用“控鹤”做为皇帝的近幸或亲兵的名称。后梁时代,控鹤军是一支兵额充裕的部队,左右两厢下还辖有诸军。其主要职责是守卫宫城,当然也担负一些野战征伐任务。 此外,还有厅子都,落雁都,龙骧,广胜、天兴,神捷、神威、拱宸、捉生都、亲骑、云骑、长剑、匡卫、静安、神勇等军号。 后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唐朝的六军制度被保存下来,虽然和新兴的侍卫亲军相比,其兵力与战斗力并不逊色多少。但由于亲疏有别,侍卫亲军系统不断得到加强,而六军系统逐渐削弱。唐朝的诸卫系统,彻底失去了军事意义,其职官只是用来安置勋臣或作为迁转之资。从整个五代禁军的发展演变看,这是一个不断地由禁军兼并方镇军队,最终全国武装悉数化为中央禁军的过程。同时,在禁军内部,新组建的侍卫亲军也通过分化改造、消化吸收的方式,将已经收编为禁军的方镇军队日益“中央化”。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都从军事上,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战胜藩镇,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后唐禁军 后唐的侍卫亲军系统,在庄宗时代非常混乱。除了河东嫡系部队外,大量河朔诸镇的藩镇军和临阵归降的后梁禁军都被收编吸纳进来,甚至原封不动,连番号也被保留下来。这样,不但军号混乱,也埋下了动乱的潜伏因素。 在后唐侍卫亲军系统,开国诸役中,投诚过来的降军也占有较大比重,控鹤、龙骧、神捷、神威、拱宸等部队,都是原封不动收编的后梁禁军。收编的幽州残军,甚至沿袭了旧有军号。 河东军事集团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就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的开国之君,都出自于一个系统。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都曾经是后唐禁军中的军官。所以,三朝禁军,一脉相承,多沿袭后唐之制。但是,也就在这一阶段,六军彻底沦为摆设,侍卫亲军地位空前提高,殿前军正在迅速崛起。
(三)后晋禁军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本是后唐庄宗的女婿,曾担任过首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六卫诸军副使,为后唐禁军统帅。而其建立新政权,即是依靠河东屯戍禁军的力量。所以,后晋的禁军制度,完全抄袭后唐。这也是一种惯性使然。 后晋的禁军仍分为六军与侍卫亲军两大系统,但六军,基本已经有名无实。此外,后晋侍卫亲军系统,还有宗顺、广锐、兴国、忠卫、内殿直、散指挥、散员、控鹤等军号,并且开始出现了殿前军的番号。
(四)后汉禁军 后汉高祖刘知远南下大梁,夺取中原的基本部队,跟后晋一样,都是河东屯戍禁军。此后,陆续收编了后唐各部禁军。所以,可以说,后汉禁军完全是沿袭后唐禁军发展而来的。而其国祚短暂,不及改制,故新立军号极少。
(五)后周禁军 这些后汉禁军部队及其军号,也基本上,在后周开国之初,保留下来。
六、宋朝禁军 北宋太祖赵匡胤,即是官拜五代后周禁军统领,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禁军拥护为开国皇帝。之后赵匡胤再邀集诸多拥护他之高级武官杯酒释兵权,建立北宋中央集权之东京禁军。宋太宗再分置多职、互相制约以听皇帝号令,扼阻前朝唐代藩镇割据地方之祸。 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禁军士兵实行募兵制,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北宋亦有厢军、乡兵和蕃兵,但厢军俸钱只有禁军的一半,故战力不高。 禁军的番号、编制增减、更迭变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兵,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兵,是沿袭后周的禁军番号。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统兵官分别为:都头(马军为军使)、指挥使、军都虞候、军都指挥使、厢都指挥使。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北宋的禁军数目非常大,所养兵员为历朝之冠。据钱穆《国史大纲》说,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向因夏人阻命,诸路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八九十万人,其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在此数。” 北宋禁军分为马军、步军、弓军三科,分别设置教头;之上又设置总教头(想起《水浒传》林冲)。王安石变法时裁减兵额,置将分领,战斗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实际仅存三万人。北宋灭亡后,禁兵主力溃散。 南宋时,各屯驻大军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的部队。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取“驻扎城厢”之意。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这些兵,并不要他们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们做。”看来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
七、元代 元代中央禁军称为宿卫军,宿卫军又分皇帝亲自掌握的“怯薜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 成吉思汗时把自己的亲从编为怯薛军,怯薛是番直宿卫的意思。全军分为四怯薛,以四位元勋为怯薛长,世领其职,四位怯薛长按规定时间轮番带兵更直宿卫。这些宿卫军在蒙古建国前后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虽保留四怯薛军,但因它们长期养尊处优,战斗力已严重下降。因此,忽必烈抽调各地精锐,建立前、后、左、右、中五卫亲军,作为中央禁军,直接隶属于枢密院,设亲军都指挥使统领,编组为皇帝的护卫军和京城防守军。又签发各族丁壮组成二十一卫亲军,驻守京城附近的“腹里”地区,这二十一军还分出一些专职军队,诸如专供大朝会用的围宿军,大祭祀用的仪仗军,巡幸护驾的扈从军,守卫皇帝财富的看守军,夜间巡逻的巡逻军,保护漕运的镇遏军、修治城隍的工役军,以及负责征讨的由西夏降军组成的河西唐兀军和钦察部组成的钦察军。
八、清代 清朝刚入关时,沿用明制。在完成了对全国的占领和控制后,将八旗的主力安置在京城,对皇宫和京师保卫系统进行了重建。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按方位均衡地分布于京城各地:正黄旗、镶黄旗居北,正白旗、镶白旗居东,正红旗、镶红旗居西,正蓝旗、镶蓝旗居南,又按东西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又将以往降附、俘虏的外族民众和本族内部的世代家奴,组建成内务府三旗,安置在皇城内,主要从事以往朝代由宦官执掌的职能,兼掌内廷禁地一部分门户的宿卫。 皇宫侍卫专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拔,设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管皇帝身边的侍从和守卫,康熙年间增置汉侍卫,从武举中选拔(后凡是武举出身的侍卫,统称汉侍卫,不论其是否为汉人)。 在皇帝身边日常侍从、值宿的高级侍卫,称为御前侍卫、御前行走,稍次一级的是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这类高级侍从的首领称为御前大臣。御前大臣在宗室王公中选任,掌翊卫近御并兼管奏章事务。雍正以后,御前大臣常以军机大臣兼任。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员职责是在内廷侍值、稽查官员出入、带领被引见的官员入殿、扈从皇帝出行,这类高级侍卫都属于高级武官,而非普通卫士,御前侍卫居武官二品。乾清门侍卫则侍立于皇帝所在的殿外檐下,而非专门守卫乾清门。乾清门侍卫从一等优秀侍卫中的满族成员中选拔,可以提升为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以外的侍卫亲军中的侍卫,一概称为大门上侍卫,或三旗侍卫。汉侍卫只能在大门上侍卫中供职,最高荣耀是提拔为乾清门侍卫。同时,由各旗子弟组建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协作承担宿卫、清跸、宫门启闭和皇城夜巡之职;内务府三旗也选拔兵丁编为本府前锋、护军、骁骑三营,分掌内廷与御苑的守卫。步军营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巡捕营掌管北京城区外围的治安。 此外,清廷设有特种兵:火器营(组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原称汉军火器兼练大刀营,相当于明朝神机营)、健锐营(创建于乾隆十四年),用于对外作战,使用枪炮、搭设云梯攻城;虎枪营、善扑营、上虞备用处等军事侍从机构,掌管随侍皇帝游猎。 紫禁城设置九门提督,为镇守皇城最高司令官;统帅之军队扎营于丰台大营(今北京市丰台区)。 清朝晚期,清廷在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创建新式禁卫军:神机营,用西方近代武器装备,兵员从八旗原有的禁卫军诸营中选拔。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种种积重难返的问题,这支新建的禁卫军与近代化劲旅的要求相去甚远。
九、东宫卫 卫率:从秦汉时主领兵卒、门卫,以卫东宫。其中“率”通“律”,卫律是约束卫士。东宫属官。 秦、西汉秩比千石,隶太子詹事,掌东宫门卫。成帝时一度隶大长秋。 东汉、三国魏秩四百石,隶太子少傅。 西晋改隶太子詹事,掌东宫禁军,其官颇重。 晋武帝泰始五年 (269) 分置左、右,惠帝时又增前、后,号太子四率,各领精兵万人,掌东宫宿卫,亦任征伐。 东晋南北朝以来唯置左、右,皆领禁卫营兵。 唐代设太子中左右卫率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清道率府,负责东宫的警卫,由太子掌握。《新唐书》记载,太子左右率府,各率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掌兵仗、仪卫。 宋代设左右卫率府,专门负责太子的警卫。 成祖朱棣为皇太子简选幼军,专置府军前卫,设置官属。
东宫卫的实权可能在皇太子手中,也可能在皇帝、太监、甚至权臣手中。
历史小故事:宋朝读书人的硬气,敢跟皇太子的卫队对抗 说起宋朝,自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重文轻武,还特意在宗庙里立下了“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的誓言,并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这样一来,整个宋朝319年间,读书人的腰杆彻底挺了起来。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天,宋孝宗赵眘的皇太子赵愭按照祖制,祭祀仪式完毕回宫途中经过贡院,这一天恰巧会试,全国各地前来考试的读书人都聚集在贡院门前。皇太子的仪仗队伍过不去,负责警戒前导举杖呵斥清道,或许当时大家等着考试等得本来就有点焦躁,皇太子卫队的态度又不好,现场很快就变得不可控,义愤填膺的读书人仗着人多势众,群殴太子卫队,并且围住了皇太子的车驾进行恐吓。 皇太子给吓出病来,医生误用药,病情加剧,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四朝闻见录》记载说:士子们“围车发喊雷动,庄文(即皇太子赵愭)惊愕得疾薨”。
杂谈二中,因他去世,才有赵惇(宋光宗)立为太子参与政事的引出的“储副之位,止于侍膳问安,不交外事”的典故。
赵愭(1144年―1167年),初名赵愉,宋孝宗赵昚嫡长子,母成穆皇后郭氏。补任右内率府副率,不久赐名赵愭,任命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宋孝宗做皇子时,赵愭任蕲州防御使。到宋孝宗受禅即位后,任赵愭为少保、永兴军节度使,封为邓王。惯例:皇子出宫,封为王,兼任两镇节度使,然后加任司空。赵愭从防御使跳级升任少保,典章变化如此。 乾道元年(1165年),立为皇太子,册封赵愭的妻子广国夫人钱氏为太子妃。诏令增加东宫侍卫人员,太子赵愭谦让。赵愭上奏捐献每月应领杂物,宋孝宗表示同意。乾道三年(1167年)秋,太子赵愭生病,医生误用药,病情加剧。太上皇(宋高宗赵构)与宋孝宗亲自探望他的病情,为此大赦天下。三日后,赵愭去世,终年二十四岁,谥号庄文。 赵愭贤惠厚道,宋高宗与宋孝宗都喜爱他。宋孝宗听从礼官关于太子丧服的建议,以日计月;文武百官服衰服,服一天就除服;东宫臣僚服齐衰三个月,到七天后除服。到下葬时,宋孝宗又到东宫,命令大臣呈奉谥册,大小礼仪都以执政官丧礼对待。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鹤唳华亭》探案传奇番外之一 a quail Prepares(一个鹌鹑的... (爱思特梵·娃娃)
- 几个疑问请大神指点 (雷神)
- 那些口口声声说萧定权应该造反弑父篡位的,也是挺佩服他们的... (草莓牛奶泡泡糖)
- 太子妃 张念之应该是赵王毒死的吧? (我爱王肥肥)
- 物料资讯|鹤唳华亭60集 剧集版台词册(结合鹤友资料整合)(... (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