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在考研,想试试这个方法
来自:¿一个问号
输入再输出真的蛮重要的,来自一位前记者的感慨。
目前在自学考研,其实每天都觉得夜里应该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但还挺费劲的。打算在这里试试看。刚好可以每天有个打卡记录的地方嘻嘻
考的是 347应用心理学(虽然感觉组里心理学还蛮多的
今天(7.04)看的是性别化发展和道德发展,晚点来(浅显易懂地)复述
道德发展
关于道德发展一共有三个人三个不同的理论。
首先是皮亚杰,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和公正观念的看法,对偶故事法的话,两个故事,直接讲两个小孩好了,小孩 A 不小心撞倒了 15 个盘子,小孩 B 因为偷吃果酱碰掉了一个杯子,问哪个小孩更淘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由此构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为道德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一般带有“前”的都是“没有”的意思),这个阶段大概是4、5岁以前,这个时候的儿童还不具备道德特征,行为比较感性化。(这里可以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这个知识点我是不是得细讲一下)自我中心的意思差不多是说他还不能了解到别人的想法
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5-10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儿童对待问题是一种是非分明的极端态度,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重视的是行为结果而不是行为动机,也就是说怎么搞坏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被搞坏了就不对。(小学生是不是很听老师话?老师对他们来说是个权威,这个阶段他们是非常相信权威的
第三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差不多是 9-11岁以后,基本是是进入了青春期,这个阶段开始不再盲目相信权威了,认识到规则是人定的,在考虑行为对错时,会考虑到行为的动机问题,而不仅仅是行为结果。
但是这个对偶故事吧,也太不对等了,15个盘子和 1 个杯子,这怎么比…感觉故事对小孩子来说也蛮复杂,(因为我讲的这个故事是简化了的,实际故事有点绕吧)对小孩的记忆要求还挺高
然后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感觉这个被提到的更多,柯尔伯格觉得皮亚杰这个“对偶故事法”虽然不错,但是较坏后果的那个(比如说 打坏了 15 个盘子的那个)往往不是故意的,而较轻后果的呢,往往是有意的,所以他就自己研究,采用了古代哲学家经常用的“两难故事法”来研究,最著名的就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是说,海因兹的妻子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说呢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这个药是一个药剂师发明的,制作这个药假设成本 2000 元,但是药剂师卖的话要卖 20000 元(反正就是成本的十倍,然后价格很贵,是海因兹买不起的那种),海因兹就到处借钱,结果只借到了 10000,没办法他求药剂师便宜卖给他,或者让他赊账,但是药剂师不同意,于是海因兹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走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问几个问题,比如:你觉得海因兹做的对不对呢?为什么?法官应该判刑吗?为什么?重点是原因的回答。
由此问题,柯尔伯格做了很多很多的测量,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儿童比较关心惩罚和奖励,考虑的是具体的利益。也就是说,会因为不要被惩罚或者想获得什么奖励而遵守规则。该水平包括两个阶段:阶段1称为 惩罚和服从取向,这个阶段就是我们说的为了避免惩罚的阶段,凡是没有受到惩罚的就是对的。阶段2是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倾向,也有的地方说是 奖励取向,奖励取向比较好理解,就是为了赢得奖赏而服从,只遵守有利的规则,非常地实用主义。
水平 2 是 习俗水平。这个时候开始把自己当作是社会的一员,开始为了赢得他人的赞同而遵守规则,或者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包含的是阶段 3 “好男孩-好女孩取向”,就 很想做个好孩子,会做他人期望自己做的事情;阶段 4 “法律和秩序取向”,这个时候开始服从社会规则,觉得社会定义的正确才是对的,要维护社会秩序。
水平 3 是后习俗水平(还蛮好记,前习俗 习俗 后习俗),这个时期就是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来,同样包括 2 个阶段:阶段 5 是“社会契约的取向”,开始对社会公认的法律有一种义务感。阶段 6 是“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是在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原则上的是非对错观念,道德原则高于法律和社会契约,避免自我责备。
这个理论没有具体说各水平和阶段的年龄,但是可以大致分一下,前习俗大概是学龄前到小学的中年级左右,习俗大概是小学的高年级到青春期,然后后习俗就是青年末期人格成熟的时候这样,但是吧 阶段 6 被研究表明几乎没有人可以达到,被认为是理想的道德推理阶段。。
然后对这个理论的批评呢还有一点是因为被试都是男孩子,emmm 所以不能代表女孩子。
所以这就诞生了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理论,是卡罗尔·吉利根的道德发展理论,因为觉得男性和女性在习惯性道德判断上存在差异,所以研究了女性的道德发展
分为 3 个阶段:个体生存取向、自我牺牲的善良以及非暴力道德。一个个来看。
阶段1 个体生存取向说的是 首先关注什么是实用的、对自己有利的,然后逐渐由自私过渡到责任心,思考什么时候对他人是最好的。举个🌰 一个小女孩可能在和朋友玩耍时,会非常坚持自己想玩的游戏
阶段 2 自我牺牲的善良,最初讲的是说女性必须牺牲自己的愿望以满足他人所需,而后逐渐从“善良”过渡到“真实”,即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也就是说,小女孩再长大一点,可能会认为作为一个好朋友,应该玩朋友想玩的游戏,即使她自己并不喜欢
到了阶段 3 呢,叫非暴力道德(我也不是很清楚为啥是非暴力),这个时候开始同他人建立道德等价性,开始认为伤害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是不道德的,也就是说小女孩开始认识到不是一味的迁就,而是找到合适两个人的、都喜欢的游戏。
根据吉利根的观点呢,男孩是更多从公正的角度比较大原则的角度来考量道德,而女孩子更多从个人责任和牺牲自我帮助他人来谈论道德。对个体的同情在女性的道德行为中是一个突出的因素。
(怎么一个道德理论就讲了这么多)
性别化的发展
我们知道儿童还是有些性别差异的,比如说男孩子比较淘气一点女孩安静一点这样,或者数学、空间、语言等这些能力以及攻击性等方面的一些差异,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大概可以从生物、社会和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来讲,生物方面,首先我们知道男女两性在生理特征上就不同,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一个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造成影响,大环境来讲我们还是普遍认为女生就是相对安静一些的对吧,我们会给男生买汽车玩具,给女生买洋娃娃,这就影响到他们的反应,我们跟小女孩子说话就温温柔柔的,用更多的叠词,也会影响到。特别是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或直接教导(或强化)来学习、获得性别认同的,想象一下,当一个小男孩喜欢玩洋娃娃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会阻止他,不让他玩,而当小女孩沉迷于各种娃娃的时候,爸妈可能会买更多的给她,这样小女孩就得到了强化,而小男孩则没有。
性别指的是自然性别,生物学意义上的,但我们还有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性别差异的要求。儿童会在发展中慢慢意识到。
大概 2 岁的时候,儿童就会开始给自己和周围的人贴上男生女生的标签,也就是说性别认同,开始正确地讲自己和他人认作男性、女性;到 3 岁的时候他们开始知道性别是持续一生的,也就是开始知道了性别稳定性,知道男生长大了也不会变成女生的,到了6-7 岁就开始认识到性别恒常性,即男孩子不会因为穿了女生衣服就变成女孩子,意识到性别不依赖于外表。
现在来讲一下儿童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活动、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这就是仅仅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为某类性别角色应该具有某种特点的固定观念。主要表现在外貌、角色行为(玩具或活动)、职业和特质四个方面。儿童在 2.5 岁之前就对服装、玩具等方面有刻板的要求,比如坚定地认为男生不能穿粉色衣服之类的,而且小孩子还会更喜欢跟同性一起玩,排斥异性的朋友。青春期的时候也是,但青春期比较矛盾。。总体来说,女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更灵活一些。
虽然传统的观点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两级,但现在也有人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男性和女性特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双性化个体就是既有男性特质又有女性特质的人。(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男子气-女子气叭?
【不知道这样讲行不行,欢迎大家提问🙋】
7.06 打算从头开始讲:
我们先来下个定义,心理学是什么?其目标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旨在探讨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智过程的科学研究。而心理学的目的有四个,可以概括为: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具体而言,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准确的观察,并客观地描述发生的行为;区别于需要客观的描述,解释需要有意地超越可观察到的现象,通常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潜在的原因去解释多个行为;预测是指表述一个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一个准确的解释往往能带来更好的预测;控制是指控制要发生的事情,很多心理学家会认为控制是心理学的核心目标。
那心理学研究什么呢?
从宏观层面来说的话,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团体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但我们主要讲个体心理这个狭义的范围先,社会心理后期会提到。
个体心理包含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主要部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想象一下把人当作一个计算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应该不难理解吧,就是开心、难过这些情绪过程,感觉讲定义反而复杂化了;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主动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内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的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倾向性就是指选择和趋向,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我们常会提到的兴趣、理想这些都属于倾向性,可以驱使你去完成某件事情的,比如说需要、动机等。那特征就反映了一个人等心理面貌,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有能力、气质和性格。
其实我们由心理学的定义可以知道,心理学是要找到个体行为的一般规律,然后利用这个一般规律对未来将发生的进行预测和控制。那为了找到这个“一般规律”,心理学家需要对如何产生这个行为(怎样进行信息加工)、行为产生后个体的态度反应(情绪情感)、个体如何完成这个行为目标的过程(意志)以及个体本身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以及是什么驱使个体产生这个行为(动力、兴趣、理想、三观等)进行研究。 07.07今天也有更新,但是实在好长…都不知道合不合适发在这儿了…发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自驱力实验室招募 (三倍延长&电影)
- 找一个学友一起学习理财书籍 (也曾相识)
- 建群 关于读书分享 (牧)
- 拉一个学习群,欢迎各个专业来分享 (阿子)
- 拿到教资准备开讲啦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