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解说琅琊榜 明时篇 矛盾的忠孝观念
满楼红袖招
历史学家胡阿祥解说琅琊榜(原道篇+后记+索引)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849518 电视剧《琅琊榜》之所以独具魅力,与全剧强调忠孝仁义的价值取向有关。祁王宁可蒙冤屈死,仍对父皇梁帝保持忠诚。萧景睿得知自己的悲惨身世后,在谢玉流放之时,仍然念及父子名分以及养育之恩,阻拦夏冬对谢玉的加害。霓凰郡主虽遭梁帝猜忌,仍然以国家为重,当誉王兵围猎宫之际,不顾个人安危与荣辱得失,率先带兵勤王。梅长苏尽管身负家仇,仍将扶持明君、振兴大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至于梅长苏对言阙、言豫津父子关系的调和,靖王对梁帝、静妃的恭顺孝敬,也颇令人感动。由此,我们可以说,忠孝观念、仁义道德乃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价值所在,强调对国家忠诚、对长辈孝顺、对亲友仁爱,这不仅提升了剧中正面人物的形象,反衬出反面人物的可恶,也无形中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那么回到我们“明时”的主题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真的如此强调忠孝仁义呢?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话题。
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风气总体而言是亲先于君、孝重于忠的,面对走马灯一样频繁的朝更代迭,忠于前朝甚至旧君往往意味着家族的衰落甚至灾祸,而要维持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势力、文化影响,往往就得成为贰臣乃至三臣、四臣。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时代,前朝之贵戚,往往即后朝之功臣,往往取对家之孝、舍对国之忠。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以鲜血书写了一曲正气歌的南宋文天祥,弟弟文璧归降了元朝,弟弟文璋选择了隐居,对此,文天祥明确表示体谅与认可,所谓“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注释1),既然一身难以做到忠孝两全,那就一则尽忠、一则尽孝吧。如此,我们就能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的世家大族、文臣武将“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注释2)的选择了。

然而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又是一个民族形势极为复杂的时代。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许多的北方官民不愿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流徙到了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汉人正统所在的南方,于是这个时代与民族观念相联系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强烈。
比如东晋初年,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巨大压力,北方流亡世族与南方土著世族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通力合作,奠定了东晋的基业,使得华夏文明在南方薪火相传、继续发展,诚如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赞誉:“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侮,而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决定矣。”[注释]这样的情形,在《琅琊榜》剧中其实也有反映,如全剧的主要线索,是为与异族军队浴血鏖战却遭奸佞陷害的七万赤焰忠魂洗冤昭雪;而全剧的闪亮结尾,是洗雪了父帅与赤焰将士冤屈的梅长苏,重新披挂上阵,抵抗异族的军队——这样的剧情设计,可谓孝于家、忠于国协调一致的完美体现。
(注释1)文天祥:《狱中家书》,陈柱《中国散文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2)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三“史臣曰”。 (注释3)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收入所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25再看一遍《琅琊榜》 (KH)
- 情节角色|《琅琊榜》中的“过去时”(未完,更新中) (花香动人间)
- 有没有和琅琊榜类似的权谋剧呀 (momo)
- 曾经因为是黄晓明主演一度不想看... (深)
- 琅琊榜设定和天下第一庄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