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与庐山“片叶庐”
金门老兵
俞大维与庐山“片叶庐” 贺 伟 庐山柏树路115号别墅现在已显得很破旧,但100多年前,它却是一栋精美的英式别墅,由一大两小三幢木石结构的房子组成“品”字形院落,景致非常幽美,绕屋松柏蔽日,门前溪流潺潺。别墅建于1904年,最早的主人是管辖湖南、广西两省教区的英国传教士班尼斯特主教,十年后转让给中国人,新房主将它命名为“片叶庐”,意为别墅如同绿海中的一片翠叶。想出这么富有诗意名字的人是曾国藩的孙女、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 俞大维曾任民国时期的兵工署署长、交通部长。1949年去台湾后,任过多年的“国防部长”、“总统府资政”,1993年以96岁高龄在台北逝世。 1969年国学大师陈寅恪病逝,俞大维写了《怀念陈寅恪先生》一文。文中说:“我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本人与寅恪先生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陈寅恪的母亲俞明诗是俞大维的亲姑姑,俞大维的父亲俞寿臣是陈寅恪的舅舅,俞大维和陈寅恪是表兄弟。后来,俞大维又娶了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为妻,俞大维的姑姑俞明诗、姑父陈三立又成了他的岳母、岳父。 俞家、陈家都在庐山置有家产,居住多年,但俞家的“庐山缘”却比陈家要早很多。俞大维有13个兄弟姊妹,他的父亲俞寿臣1904年前后任湖南学政。1915年,他的父母为了挽救两位患肺结核的子女的生命,在庐山买下“片叶庐”别墅,送两位子女前来庐山治疗、休养。他的母亲曾广珊还写诗《寄恒女牯岭》勉励子女安心养病:“岂闻仙家炼九丹,匡庐缥缈有无间。乘舟欲破千重浪,拾级重登万仞山。藤蔓扪时应得句,松枝采就定加餐。养疗暂住清凉界,切莫思家独倚栏。”曾广珊从小受到饱读诗书的祖父曾国藩、父亲曾纪鸿的指点,不但擅长诗文,性格也极豪爽,她在诗中劝子女安心养病,大可不必倚栏愁思。曾广珊的父亲曾庆鸿不但诗文好,还精通数学、天文学,曾在1875年以“月余之力推得圆周率百位”,也就是将圆周率求到小数点后100位,这是继祖冲之、朱子梁以后,中国在圆周率上的一个大飞跃。俞大维可能受外祖父遗传,数学也极精通,他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时,是爱因斯坦极赏识的学生,他于1925年在爱因斯坦主编的《数学现状》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数学逻辑问题之探讨》,成为在这本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成了第二个发表论文的中国人。俞大维90高龄时跌了一跤,摔破了后脑勺,医生说无大碍,他不相信,叫人找来几道极难的数学题,结果很快就顺利解答,答案和书上的标准答案毫无区别,他这才放心了。如果俞大维不是后来走上仕途,中国数学界应该会有他的一把交椅。 1930年夏,俞大维与妻子陈新午上了庐山,一来是赴德前向岳父陈三立告别,二来是贺喜岳父新购“松门别墅”。这次,俞大维夫妇没有住“片叶庐”,而是住在“松门别墅”。陈新午因为要离开年近八旬的老父远行,心中不免有些戚然,陈三立再三宽慰他们,勿要多操心,还有其他的兄妹照料他。陈三立勉励女婿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师夷之长,以图强国。在这之前,俞大维已在美国、德国留学多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这次是由公派德国,专门学习先进的军事,主要是兵器制造。俞大维对曾以“维新四公子”之一而闻名全国的岳父的教诲自是谨记在心。两年后,俞大维学成归国,不久就担任了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 “抗战”前后,俞大维几乎每年夏天都要上庐山,蒋介石也几次来到“片叶庐”,有时是与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闲聊;有时是和俞大维商讨加速发展兵器工业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俞大维和大陆亲属又通了音讯,并多次表达出对庐山的深深眷恋。他听说庐山有将松门别墅辟为“陈三立纪念馆”的打算时非常高兴,表示要大力支持。1993年,96岁的俞大维临终前,还对儿子俞扬和、媳妇蒋孝章(蒋经国女儿)念叨着庐山。 (转自: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22/lhsb/node2739/node2752/u1a12518.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元济托俞大维求见蒋介石,希望蒋对《生活》周刊开禁。 (金门老兵)
- 陈寅恪女儿陈流求的回忆文章 (金门老兵)
- Oskar Vogt (金门老兵)
- 俞大维友人欧阳翥 (金门老兵)
- 欧阳翥教授之死 (金门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