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土地情
Dexter团团(shut up,memory)
回顾自己的文字生涯,贾平凹觉得,“从《浮躁》开始一路写下来,农村发生的任何事情———从土地承包改革到1990年代,我在作品里一步步都写过了。” 在诸多描写农村的作品中,贾平凹偏爱《秦腔》,并将其形容为“献给家乡的一块碑”。 贾平凹不会用电脑,坚持传统的手写,所以一部《秦腔》50万字,改抄了三遍,等于写了150万字,耗时一年零九个月。“《秦腔》耗去了我对农村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即使再写也写不好了。”贾平凹说。 人离开土地怎么办?《秦腔》写完一年的时间里,告别了土地和农村的贾平凹将目光转向了那些进城的农民。贾平凹为农村严重的贫富分化而忧虑;同时他也注意到,农民税赋减免之后,一些人又从城里回乡种地了。 对54岁的贾平凹来说,“人离开土地怎么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针对他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贾平凹本人就是一位离开了土地的农民。 有一次,贾平凹对女儿诉说自己对土地的情感,不被理解,结果他当着女儿的面儿,将一撮泥土生生吞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贾平凹《王满堂》 (刘越天)
- 《古炉》与《铁皮鼓》叙事人物比较(郭银玲 韩鲁华) (陶北)
- 贾平凹《古炉》升温 (陶北)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吴静) (陶北)
- 启示与思考——由陕西三位作家的创作所引发的 (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