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1-71卷)5
德珈
太平寰宇記(1-71卷)5
【宋】樂史 撰
太平寰宇記卷九(樂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翦俊偉初校,郭聲波初審)
滑州
滑州。 靈昌郡,今理白馬縣。《禹貢》兖州之域,星分角宿一度。春秋時為衛國。《左傳》云:“狄入衛,衛立戴公以廬于曹。”注云:“曹,衛下邑。”《西征記》云:“白馬城者,古衛之曹邑。”戴公東渡河處。曹邑,衛文公自曹邑遷于楚丘,今衛南縣也。至成公,又遷于帝丘,今濮陽縣也。戰國時屬魏。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是為東郡地,二漢亦然。至魏黄初七年,封夀春王彪為白馬王,移于韋城北五里。晉初,為陳留、濮陽二國。十六國慕容德自鄴徙都此,為燕。宋武帝平河南于此,置兖州,仍置東郡以為邊鎮。領郡六,理于此。自東晉末,宋武盡得河南之北境,守在此。至宋末,屬後魏。孝文遷都于洛,廢兖州,以東郡屬司州。後周建德六年,改為杞州。隋開皇中,改為滑州,取滑臺為名。煬帝初,又為郡,而州廢。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復立滑州。領白馬、衛南、韋城、匡城、靈昌、長垣、胙城、黎陽八縣[1]。八年,廢長垣縣入匡城[2],以廢梁州之酸棗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靈昌郡。乾元元年,復為滑州。本義成軍節度。光啟二年,改為宣義軍,避梁祖諱。後唐同光元年,復為義成軍。皇朝避御名,改為武成軍。
元領縣八, 今四:
白馬、韋城、胙城、靈河。
四縣割出:
酸棗、入開封府。匡城、同上。衛南、入澶州。黎陽。建通利軍。
【州境】
東西三百一作十九里,南北一百五十七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二百二十里;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八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東至濮州二百二十里;西至衛州一百一十六里;北至衛州一百六十五里;東南至曹州二百一十五里;西南至鄭州二百八十四里;西北至衛州一百三十二里;東北取黎陽路至相州一百三十里。
【户】
唐開元:户五萬三千六百二十七。皇朝管户:主一萬一千九百四十六;客一千五百九十六。
【風俗】
《漢書》:“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尚氣力[3]。”
【姓氏】
白馬郡三姓:費、成公、上官。
譙郡九姓:殷、周、袁、應、和、荆、梅、齊、汝。
【人物】
趙咨。東郡燕人,拜東海相。過滎陽,令曹暠棄印綬,追至東海,謁咨。成公綏。東郡白馬人。閑黙自守,不求聞達。張華重其文,以為絶倫。唐崔日用。滑州靈昌人,相玄宗。盧懐慎。同上。
【土産】
方文綾、舊貢。絹、綿、花紗。
白馬縣。舊十四鄉,今五鄉。本衛之曹邑,漢以為縣,屬東郡。以地有白馬山,因為縣名。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縣又屬焉。
【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里。《開山圖》云:“有白馬羣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津與縣蓋取此山為名。【黄河】去外城十二步。【州城】即古滑臺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云:“衛靈公所築小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亦有臺。慕容超時,宋公遣征虜將軍王仲德攻取之。即魏武破袁紹,斬文醜于北岸者。【逯音錄。明壘】即石勒之將所築。逯明,名姓,因稱壘字。今遺址尚存。【滑臺】按:《水經注》云:“河水右經滑臺城北。”小城外大城,高昌所築,苻堅亂後,丁零、翟、遼、據之。小城内,遼弗毁漆林猶存。又《周書》:“滑臺貯粟以擬。”【白馬津】《述征記》云:“登滑臺城西北望,太行山白鹿巖、王莽領冠于衆山表也。”【金隄】漢文帝時河決,東潰金隄,即此。【山陽故城】魏兖州刺史山陽公所築,城因人以立名。【故訾婁城】衛侯師于訾婁,即此城也。【河侯祠】在縣南一里。漢王尊為太守。河水壊金隄,尊沉白馬,使巫祝,請以身代填金堤,以止水。水至,吏士叩頭救止,尊立不動,水稍卻。後人因立河侯祠。【蒼野冢】衛之賢大夫也。【子路冢】在邑内。【八角井】在州子城外北濠下,即唐貞觀元年,節度使賈耽所鑿。公自為記云:“滑城控白馬之津,邇斥鹵之溢,里居者井無良焉。宰夫、司庖,汲用自遠,人則勞止,心曷以寧。乃相土宜,視水脉,因便道,求美泉,得之于城壕之右,鬭成八隅,合為一甃云云。”【賈魏公廟】在北七里。【仁風樓】在州子城北,即晉東郡太守袁宏,奉揚仁風之所也。
韋城縣。東南六十里,舊二十鄉,今七鄉。古殷伯豕韋之地也。《左氏傳》云:“穆叔如晉,范宣子問焉,曰:‘昔匄之祖在商,為豕韋氏’。”故漢韋賢傳詩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國都記》:“豕韋氏,彭姓之國,祝融之後。陸終第三子翦,封于彭。”隋置縣于韋氏之國,故曰韋城。【豢龍井】在縣古城内,市之東南,即豢龍氏豢龍之所。有《古石記》云:“在右直父工日日丁下八十一口。”其義莫考,今存。【京觀】在縣北二百步。漢翟義為東郡太守,起兵為王莽所滅,因有此京觀,俗呼髑髏臺。【平陽城】在縣西二十里。《左傳·哀公十六年》:“衛侯飲孔悝酒于平陽。”杜注:“東郡燕縣東北有平陽亭是也。”【師延丘】在縣東南二十里。《史記》:“師延紂之樂師,武王殺師延于濮水,收葬于此。”
胙城縣。西南九十里,舊二十四鄉,今五鄉。本古之胙國。《左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又為古之燕國,《左傳》:“衛人以燕師伐鄭”是也。漢為南燕縣。在後,慕容德都之,復號東燕縣。隋開皇三年,廢東郡為縣,屬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覽奏狀,見東燕縣名,因曰:“今天下一統,何東燕之有?”遂改為胙城,屬滑州。唐武德二年,于此置胙州,領胙城,又置南燕縣。四年廢州,胙城屬滑州。【石丘】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漢成帝時,星隕之石也。”【濮水】在縣南一里,西南自酸棗縣界流入。
靈河縣。西南七十里,舊十六鄉,今五鄉。本漢南燕縣地,今胙城是也。隋開皇十六年,分東燕、酸棗二縣置靈昌縣,取靈昌津以為名。後唐同光元年,改為靈河,避國諱也。【赤眉故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漢末赤眉賊帥樊崇築。【延津】即靈昌津也,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初,石勒伐劉曜至河渚,不得渡,時流澌下,因風結冰,濟訖冰泮。勒自以為得天助,故號靈昌津。又《左傳》:“鄭太叔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廪延。”又曹公北救劉延至延津,皆此津。【靈昌湖】湖周十里,人獲菰蒲之利。【堯祠】在縣西南五十里,劉盆子所立。唐寳曆年中,節度使李聽祈雨有應,重修。白敏中撰記,今存。【黄河】在縣西十里。【廢金隄關】在縣西南五十三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縣,東潰金堤。大業二年置關,十三年廢。
鄭州
鄭州。滎陽郡,今理管城縣。《禹貢》為豫州之域,星分氐宿。古軒轅所都之地,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于此,故《周禮》注云:“夀星為鄭州之分,實豫州之北境也。”《國語》:“鄭桓公為平王司徒,問于史伯,寄帑與賄於虢鄶十邑。”注云:“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田柔、歷、莘也。”此即莘地。後鄭為韓所滅,韓徙都之,其東境又屬魏。秦并天下,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後漢至魏因之。晉泰始二年,分河南郡地置滎陽郡,理古滎陽城。宋初如之,至武帝,又立司州刺史,理虎牢,領河南、滎陽、弘農三郡。後魏武帝置東弘農郡,尋罷之。文帝又改司州為北豫州,所領如之。東魏天平元年,分滎縣置成皋郡,理今之汜水。又移滎陽,理大索城,即今之滎陽縣也,屬北豫州。尋又分此為廣武郡,理中牟,置東中郎將府以總之。高齊天保七年,廢成皋郡入滎陽郡,亦屬北豫州。後周初,改北豫州為滎州,取滎澤為州之名,領郡如故。隋開皇三年罷郡,改滎州為鄭州。十六年,于管城縣分置管州。煬帝二年,廢鄭州,仍改管州為鄭州。三年,廢鄭州復為滎陽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鄭州於武牢,領汜水、滎陽、成皋、密、滎澤五縣。其年,又于管城縣置管州,領管城、須水、圃田、清池四縣。貞觀元年,廢管州及須水、清池二縣,以廢管州之陽武、新鄭、管城、圃田四縣來屬。七年,自武牢移鄭州理所於管城。
元領縣七, 今五:
管城、滎澤、原武、新鄭、滎陽。
二縣割出:
陽武、入開封府。中牟。入開封府。
【州境】
東西八十五里,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百四十里;西至西京二百八十里;西至長安一千一百四十里;南至許州二百八十里;北至懐州獲嘉縣八十里,即至黄河中流為界,共九十里;東南至開封府尉氏縣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河南府密縣一百七里;西北至懐州一百五十六里;東北至滑州二百八十四里。
【户】
唐開元:户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皇朝户:主一萬七百三十七;客六千五百三十八。
【風俗】與滑州同。
【姓氏】
滎陽郡四姓:鄭、毛、潘、陽。
【人物】
潁考叔、燭之武、子産、陳平、張蒼、潘岳、潘尼。皆鄭人。唐婁師德。原武人。韋思謙 陽武人,子承慶嗣立。鄭愔。滎陽人,年十七進士及第。中宗朝弘文館學士。李日知。鄭人。鄭珣瑜 滎澤人。
【土産】
梨、麻黄、鳳融席 。尤佳,舊貢。
管城縣。依舊四鄉。本周管叔之國。杜預《釋例》:“管國在滎陽京縣東北管城。”自漢至隋,皆為中牟縣。開皇十六年,於此置管城縣,屬管州。大業二年,改管州為鄭州,縣又屬焉。
【牽渠】《魏書》:“牽招字子經,為廣武太守。郡中井多鹹苦,人遠汲,往復七里。招乃望勢鑿源開渠,注入城中,人賴之。號曰牽渠。”【鄭水】一名不家水,源出梅山。《水經注》云:“不家溝水出京縣東南梅山北溪,東北流經管城西,俗謂之管水。”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入黄雀溝,即今之黄池。【青水唐】《開元十道志》云:“滎陽有青水,中有魚,皆青也。”【梅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春秋時,楚蒍子馮率師侵費、滑右迴梅山,即此山也。【圃田澤】在縣東三里。【武彊城】在縣東三十一里。曹參擊項羽,攻武彊,即此城。【祭城】在縣東北十五里。【邲城】在縣東六里。晉荀林父率師與楚子戰於邲,即此城。【李氏陂】在縣東南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賜僕射李冲,故俗呼為僕射陂。周迴十八里。【莘城】《國語》謂:“史伯對鄭桓公:虢鄶有十邑。”莘其一也。又云:“前莘後河,右洛左濟。”韋昭曰:“莘,國也,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田柔、歷、莘也。”【故市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漢為縣,後漢省。徐晃擊袁紹軍於此。【望母臺】鄭莊公與母誓之,後悔,因築臺以望之。【周世宗慶陵】在邑界。
滎澤縣。西六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本《尚書》謂:“濟水溢為滎之地。”按:古者濟水出河北,截河南流而為滎澤。自王莽末,濟水但入河,不復過河南。
【榮瀆水】受河水有石門,謂之榮口石門也。按:今縣西南十七里。【滎陽縣故城】在平原上,索水經其東,即漢高祖為項羽所圍處。秦立三川郡,自洛陽曾移理于此。晉於此置滎陽郡。後魏太和中,移縣理于大索城,即今滎陽縣是也。隋開皇四年始分滎縣地,於此置廣武縣,屬鄭州,廣武因山為名。仁夀元年,又改為滎澤縣焉。【滎澤】在縣北四里。《後漢書》云:“顯宗東巡泰山,至滎澤。有飛鳥翔集,因命虎賁王吉射之,鳥上下其聲。吉曰:‘鳥啞啞,引弓射之,洞左腋,陛下夀萬嵗,臣為二千石。’既而射鳥,中之,賜錢二百萬。”至今滎澤亭堡之間,猶多畫鳥,即遺事也。【廣武澗】在縣西二十里。《西征記》云:“三皇山上有二城,東曰東廣武,西曰西廣武,相去二百餘步。”汴河水從澗中東南流,今無水。今城東有高壇,即項羽坐太公于上,以示漢軍處。一曰鴻溝。【衡雍】《左氏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于城濮,還至衡雍,作王宫于踐土。”今王宫城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今故城内西北隅有踐土臺,盟諸侯于踐土即此也。【敖山】在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晉師救鄭在敖、鄗之間。二山名。《宋武北征記》曰:“敖山,秦時築倉于山上,漢高祖亦因敖山築甬道,下汴水。”即此地也。【敖倉城】在縣西十五里,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殷仲丁遷于囂,《詩》曰:“搏獸于敖。”皆此地。秦置城以屯粟。《漢書》曰:“酈生説高祖曰:‘東據敖倉’。”即此也。【金隄】在縣西北二十二里。漢孝文時,河決酸棗,潰金堤,東郡太守興卒塞之。孝成時,王尊為東郡守,又加修築。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詔樂浪人王景築堤。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一水門。至順帝陽嘉中,自汴口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淮,名曰金隄。【桑梓苑】《洛陽記》云:“廣武城西四里有桑梓苑。”
原武縣。西九十里,舊一鄉,今四鄉。漢縣,屬河南郡。後魏屬滎陽郡。東魏改至廣武,縣又屬焉。高齊天保七年,郡縣並廢。隋開皇十六年,自今縣西故原武城移于陽池故城,置原陵縣,屬鄭州,則今理也。唐初,改陵為武,以復漢名,縣理古陽池城。按《竹書紀年》曰:“梁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築陽池以備秦。”即此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理縣。
【故卷城】漢為縣。按《郡國縣道記》云:“即《左傳》‘晉文公敗楚師,甲午至衡雍’[4],今故卷城是也。”北齊天保七年省縣,而城在今縣西北七里。曹大家《東征賦》云:“歷滎陽而過卷。”是此。其故城周迴約十里,又城西三十餘里有王宫城,即踐土所名。【黄河】在縣北二十里。
新鄭縣。西南九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昔黄帝都於有熊,即其地。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按《國語》:“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虢鄶為大,驕貪背君。君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前莘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惟是可以少固。’又曰:‘唯謝、郟之間。’言在謝之北,郟之南。謝在南陽。後為韓地。哀侯滅鄭,韓自平陽又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為潁川郡。漢以爲新鄭縣,屬河南郡。晉省,宋復立,隷滎陽郡。東魏行薹侯景於此縣屯軍。北齊省。隨文十六年,又置,迄今為新鄭之理焉。
【函陵】在縣北十三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即此處。【陘山】在縣西三十里。《史記》云:“齊桓公侵楚至陘山,山上有子產墓,墓壘石為方墳。東有廟,皆東向。”即杜元凱所言者:郭璞注《爾雅》云:“連山中斷絕曰陘。”【溱、洧二水。】溱水在縣北,洧水在縣南。《左傳·襄公元年》:“晉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又按《韓詩外傳》:“鄭國俗以二月桃花水下時,會于溱洧之上,以自祓除也。故《詩》謂‘溱與洧方渙渙兮’。”今洧水經縣之北過。【潩水】《水經》云:“潩水源出密縣。”【古鄶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毛詩譜》云:“鄶者,祝融之墟。祝融氏,名黎。其後妘姓,處其地。”【苑陵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苑陵故城是也。漢縣。晉末省。後魏于故城東北五里改置苑陵縣,隋大業末省縣。【窟室】《左傳》:“鄭伯有爲窟室而飲酒。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杜注》云:“壑谷,窟室也。”【子産廟】子產,鄭大夫,猶存廟在陘山上[5]。【紀信冢】信以身紿楚,解漢祖之圍。羽怒,燒之,高祖使葬于此,故冢存。【萬嵗亭】後漢荀彧封萬嵗亭侯于此。【周太祖嵩陵】在邑界自然山下。
滎陽縣。西六十里,舊三鄉,今四鄉。即漢滎陽之地。[6]唐初,廢鄭州之滎陽,於滎西立武泰縣,屬洛州。亦曾移此額於今郡西北五十里古滎陽城安置[7]。按滎陽城即古大索亭也,東虢之地。《左傳》“晉韓起如楚送女,鄭子皮勞諸索氏”是也。京縣有大索亭者,今縣所理,即大索城是也。又縣東北四里,有小索城存,即六國時二索也。又京城,太叔邑,即在縣正東郡城也。秦置敖倉。《史記》:“楚漢戰于京、索間,酈生説高祖據敖倉之粟。”是此。漢為縣,屬河南郡。晉泰始二年,分河南郡立滎陽郡,取名於滎澤也。後魏太和十七年,滎陽自漢故理移於今所。唐天授二年七月,分滎陽之地置武泰縣,割入洛州。尋省,改滎陽為武泰。神龍元年二月,復為滎陽縣,以隷鄭州。[8]
【靈源山】按:《神境記》云:“滎陽縣西有靈源山,其間生靈芝、石菌。其巖頂有石髓、紫菊,往往人聞有長嘯之聲。”【蘭巖山】《神境記》云:“滎陽縣西有蘭巖山,峭拔千丈,常有雙鵠不絶往來。傳云:‘昔有夫婦隠此山數百年,化為此鵠。忽一旦,一鵠為人所害,其一鵠嵗常哀鳴至今,響動巖谷,莫知年數。’”【巖渚山】一名小陘山,俗名周山。在縣南三十五里,索水所出。《山海經》所謂:“小陘之山,器難之水出焉。”舊傳:“器難之水,即索水也。”【鴻溝】在縣西,即楚漢分界之所。【殷渠】晉殷褒,字元祚。為滎陽令時,多雨。褒乃課穿渠入河,疏道原隰,因致豐年。時人號為殷渠。今尚存。【京水】在縣東二十二里。《水經注》云:“黄水發源京縣黄堆山,東南流,亦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狀似鼎湯,世謂之京水也。”【索水】在縣南三十五里。《水經注》云:“索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左傳》謂:“楚伐鄭,次旃然。”即此水名。《漢書》云:“京、索之間,亦楚漢戰鬬之所。”【京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春秋姜氏為叔段請京。又《鄭詩》曰:“叔出于京。”漢以為縣,後魏省。
校 勘
滑州 靈河縣
【延津】 按:《晉書》載記《石勒傳》及《太平御覽》所載《異苑》事皆謂:“將濟河而冰泮,舟檝無闓 。”今《記》云:“冰結得濟。”與二書所載小異。
太平寰宇記卷十(樂史原著,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許之標初校,郭聲波初審)
河南道十
陳州
陳州。淮陽郡,今理宛丘縣。昔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禹貢》為豫州之域,星分心宿二度。周初為陳國,武王封舜後胡公媯滿于此,以奉舜祀,以備三恪。至春秋時,為楚靈王所滅,乃縣之。後五年,復立陳惠公。後五十六年,楚惠王復滅陳,而其地盡為楚所有。又楚襄王自郢徙于此,謂西楚是也。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地。秦滅楚,改為潁川郡。漢為淮陽國之地。後漢如之。晉為汝南郡、梁國二境,兼置豫州,領郡國十,理于此。後魏得之,又立為陳郡。至天平二年,以淮南内附于此,置北揚州,理項城,以居新附之户。高齊天保二年,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隋開皇十六年,于宛丘縣更立陳州。煬帝初州廢,又為淮陽郡。唐武德元年,平房憲伯,改為陳州,領宛丘、箕城、扶樂、大康、新平五縣。貞觀元年,廢新平、箕城、扶樂三縣,三年,復以沈州之項城、溵水二縣來屬。沈州即今潁州沈丘縣。長夀元年,置武城縣。證聖元年,置光武縣。天保元年改為淮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陳州。晉天福六年升為防禦州。開運二年升為鎮安軍。漢天福十二年降為刺史州。周廣順元年又升為防禦州,二年復為鎮安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六,今五:宛丘、項城、商水、南頓、西華。一縣割出:太康。入開封府。
【州境】 東西一百三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百四十五里,西至西京七百里,西至長安一千五百里,東至亳州二百五十五里[9],南至蔡州平興縣二百五十四里[10],西至許州二百八十里,北至雍丘二百二十三里,東南至潁州三百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開封府三百一十里,東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户】 唐開元,户,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七。皇朝,户,主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三,客一萬一千四十八。
【風俗】 《書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故文字之興,起于陳州也。于是,風俗舊多儒學。周武王克商,封舜後于陳州,為胡公配以長女,婦人尊貴,好祭祀,其俗事巫。故《詩》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人物】 逢滑。子張。姓顓孫,名師。鄭當時。黄霸。袁渙。何曾。謝向。王隠。陳郡人,撰《晉書》八十卷。袁宏。殷仲文。俱陳郡人。謝瞻。謝靈運。謝惠連。皆陳郡陽夏人。袁淑。陽夏人。謝莊。
【土産】 絲、綿、綾、絹。
宛丘縣。舊七鄉,今二鄉。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之。秦、漢仍為陳縣。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晉屬梁國。宋屬南梁郡。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于此。隋文帝立陳州,改項縣為宛丘縣。陳州,州城枕蔡水,周迴三十里。洧水,西自許州鄢陵縣界流入。蔡水,自西北流入,經縣東一里。州理城,楚襄王所築,即古陳國也。庖犧氏、神農氏並都于此。及楚頃襄王,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于此,為秦所滅。宛丘,在縣南三里,高二丈。《爾雅》云:“陳有宛丘。”《詩·陳風》云:“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清丘,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二丈五尺。《古老傳》云:“漢淮陽王,常登此丘遊望,聞漢中有清丘,故遥取為名。”硯丘,在縣東南四十里,高五丈。《古老傳》云:“楚王滅陳于此,宴會軍士,遂名醼丘。”後人語訛為硯丘。 固陵,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一丈二尺。按《史記》,項羽南走固陵。即此陵也。今俗呼為穀陵。辰陵亭,在縣西南四十里。《春秋》云:“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杜預注云:“陳地,潁川長平縣東南有辰亭。”陳佗溝,在縣北一十里,上從安仁溝出入縣郭。《古老傳》云:“陳公子佗開,所以灌溉也。”《毛詩·墓門》刺陳佗,無良師傅也:“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五梁溝,按《圖經》云,西南十里從西華縣界,洧水出,東流入谷水。《古老傳》云:“此溝,有五橋渡因名焉。”《水經注》云:“洧水,南經長平縣故城西,又南分為二水。支水,東出謂之五梁溝,南出謂之雞籠水。”故水會處有籠口之名。淮陽城,《晉地道記》:“陳城西南角有淮陽城,漢淮陽國城也。”谷水,《水經注》云:“上承澇陂,南暨犖城,皆為陂也。陂水東流謂之谷水,東經澇城北,又東流入于沙水。”新平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書·地理志》:“淮陽國,有新平縣。隋開皇十六年,分亳州武平縣于此置臨蔡縣。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元年,復置新平縣,八年,省入宛丘。博陽城,在縣西南四十里。《漢書·地理志》:“汝南郡有博陽縣。”應劭曰:“侯國也,王莽曰樂家,漢丙吉所封之邑。”南陽城,在縣東三十里。後魏太和三年,於此置南陽、武定等縣,七年廢。陳侯弩臺,在縣南一里。《後漢書》:“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黄巾賊起,寵有强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百姓歸之。”開元九年,移孔子廟于臺上。偶臺,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二臺相對,各高二丈。《古老傳》云:“淮陽王城伎樂之處,一云偶仙臺,一云舞伎臺也。”貯糧臺,在縣南二十里。《古老傳》云:“□伐陳于此,築臺以貯糧,北臨蔡水,下通江淮之利。”湯井,在州南門。《古老傳》云:“殷湯大旱,人民衆穿此井。”鳴井,在縣東三里。以物投之,即如鐘聲。雙女陵,在縣西南十三里。《古老傳》云:“陳侯之女,厲媯之陵也。”《春秋傳·隠公三年》:“衛莊公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又按《詩·邶風·燕》,燕莊姜送歸妾也。注云:“莊姜無子,戴媯生桓。而州吁弑之,二媯同死。”因葬于此陵。八卦壇,在縣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舊有長史張齊賢文,後刺史李邕除舊文,撰新文刊之。光武廟,在縣西南一里。《後漢書》:“南頓令欽,生光武,登位,幸南頓縣舍,置酒會賜吏人,復田租一嵗。父老言:‘皇考居此日久,願賜復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嘗恐不任,日復一日,安敢遠期十嵗。’吏人又言:‘陛下實惜之,何言謙也。’帝大笑,復增一嵗。光武崩,民為立廟。”東門池,在縣城東北角。水至清而不秏,亦不生草木。《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此也。
項城縣。東南七十里,依舊四鄉。漢項縣,古項子國。春秋齊師滅項。楚襄王徙都陳,以項為别都,按此城即楚築。在漢屬河南郡。晉屬陳國。隋文帝改項縣加城字,屬陳州,十六年分置沈州。唐貞觀中,廢沈州,卻屬陳州。晉時童謡云:“堅不過項。”即此也。武丘,本名丘頭,在縣東南四十里。《魏志》:“王淩密計廢立,司馬宣王乘水道討淩,大兵掩至,淩自知勢窮,至丘頭,面縳水次。”即此丘也。又司馬宣王于此克定毌丘儉[11],乃更立武丘,以顯武功也。秦丘,在縣西南四十七里。《古老傳》云:“秦王苻堅,將兵南征,駐于此丘,故名秦丘。”丘側有故城,名為秦丹城,亦名秦王城。東晉孝武帝時,秦將苻融攻陷夀春,苻堅捨大兵,輕騎赴之。時有謡曰:“堅不過項。”堅出令曰:“敢言吾至夀春者,拔其舌。”衆諫不從,堅遂敗。項國城,在縣東北一里。《古老傳》云:“故項子國,春秋齊人滅項,即此城。”互鄉城,在縣城北一里。《古老傳》云:“互鄉之地。”《論語》云:“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即此也。公路臺,在縣東四里。按《隋淮陽郡舊圖》云:“公路臺,東有袁術廟。”按術身死無後,不合有廟,蓋術生平立先人之廟。封觀墓,在縣西十里。《漢書》云:“觀有志節,當舉孝亷,以兄位未達,恥先受之。遂稱風啞,不言火起燒屋,觀徐行,出避之,忍而不言。後數年,兄得舉,稱旨而仕于郡。”死葬于此。賈逵碑,在縣東南二里。詞云:“賈諱逵,字安道,河東襄陵人也,遷豫州刺史,魏明帝太和二年卒。梁國劉舉等為刻石立碑。《史記》上有二字生金。”《魏志》云[12]:“明帝青龍中,帝東征,乘輦入逵祠。詔曰:昨過項,見賈逵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勳,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布告天下,以勸將來。”百尺堰,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水經注》云:“蔡水,東南經陳縣,謂之百尺溝。又南分為二水,注于潁,次有大堰,即古之百尺堰也。司馬宣王討王淩,陳軍于百尺堰,即此也。”宜禄城,《漢書·地理志》:“宜禄縣屬汝南郡,莽曰賞都亭[13]。”
商水縣。西南八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漢汝陽縣地,屬汝南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仍以汝陽縣入陳州,十六年改為溵水縣,以縣界溵水為名。懐丘,在縣西二十里。《史記》云:“吳王闔閭與子胥敗楚。是年,惠公卒,子懷公柳立,懷公卒于吴。”《左傳》:“懷公不從吴,卒,葬在陳。”棗丘,在縣東北三十里。隋《陳州圖經》曰:“其原丘塘,多生棗棘。”因以名焉。溵水,從西華縣南來,經縣西四里,過潁水。驛馬溝,在縣西南十三里。《古老傳》云:“楚相孫叔敖,截汝墳之水以作塘。下有柘塘陂九百頃,遂乃鑿此溝,其湍急如驛馬,其水發孫塘,屈曲六十里入潁水[14]。” 灌溉城,在縣東北二十里。隋《陳州圖經》云:“鄧艾所築也。”《魏志》,鄧艾為典農時,于陳、項以東至壽春,開廣漕渠,溉良田,築此城。扶蘇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史記》云:“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蓋涉築此城。隋越王侗,皇泰元年又于此置扶蘇縣。唐武德五年廢。潁岐渡夾河月城,在縣東北三十里。貞元元年,刺史曲環築,以備李希烈之亂。章華臺,在縣西北三里。《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杜預注云:“宫室始成,祭之為落臺。”今在華容城内,是靈王所築。《春秋後語》:“楚襄王二十年,為秦將白起所逼,北保于陳,更築此臺。”乾谿臺,在縣北三里。《左傳》:“楚師次于乾谿。”注:“在譙國城父縣南。”又按《陸賈新語》:“楚靈王即位,起章華之臺為乾谿之館,作乾谿之臺,五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叢臺,在縣北二十五里。按《史記》云叢臺在邯鄲城,説者以為趙叢臺。此臺蓋楚襄王所築也,非趙之叢臺,名同事異。按郎尉之《陳州舊圖》云:“楚王遊觀弋釣地,或税駕于此,往往有嘉禾叢生,因以為名也。”西華城,《漢書·地理志》云:“西華縣,屬汝南郡。”濟北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大旱,慨理政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遠近歎服。
南頓縣。南七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本漢舊縣地,屬汝南郡。古頓子國,後逼于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築。後漢世祖父欽嘗為此縣令,故號曰南頓君。漢光武生在此縣中[15]。劉宋為南頓郡[16]。東魏于此置和城縣。北齊省郡廢縣入和城。隋復為南頓縣,屬陳州。唐武德六年省入項城。證聖元年,以縣有光武鄉,名符武氏,遂于此置光武縣。中宗復為南頓。高陽丘,在縣南四十里。應陽,南頓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陽氏才子,故號高陽丘也。潁水,在縣西北三十里。小汝水,在縣西南四十里。潁陰城,在縣西三十里。按闞駰《十三州志》:“故頓子城,在潁水之南,故謂之潁陰城。”柏冢,在縣南二十里。《古老傳》云:“應奉冢,多生柏。”因以為名。光武臺,在縣北四十里。按隋《淮陽舊郡圖》云:“漢光武十九年,幸南頓。”因置此臺兼立廟。
西華縣。西八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本漢長平縣,屬汝南郡。唐武德八年為基城縣。貞觀元年,省入宛丘縣。長夀元年,又置為武城縣。神龍元年,改為基城縣。景雲元年,改為西華縣。宜陽山,在縣東北五里,高五丈,翟王河出焉。夏亭城,在縣西南三十里。按《陳詩·株林》,刺靈公也:“胡為乎株林,從夏南。”注云:“夏南,夏徵舒也。”今此城北五里,有株林,即夏氏邑,一名華亭。柳城,在縣西二十里。《古老傳》云:“女媧氏之都,本名媧城。魏鄧艾營稻陂,時柳舒為陂長,後人因為柳城。”隋文帝開皇元年,于此置柳城縣,隋末廢。閻倉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左傳》云:“宋華向之亂,公子成、公孫忌奔鄭,其徒與華氏戰于鬼閻。”杜預注云:“潁川長平縣西北有閻亭。”隋《淮陽圖》云:“閻倉城,在扶溝縣西南五十里。”城在今故長平縣西北。凉馬臺,在縣西三十里。相傳陳靈公涼馬臺,東南去陳靈公陵五百七十步。集糧城,在縣西十里。魏使鄧艾營田,築之貯糧,故名。
【校勘】
陳州
西華縣。總序。
唐武德八年爲基城,按《今記》及《唐會要》皆云武德八年改爲基城縣。而《新唐書·地理志》云:“武德元年改爲箕城縣。”所書之年既異,基箕字亦不同。又《今記·陳州總序》,亦作箕城。皆未知孰是。
[1] 原匡城下缺“靈昌、長垣、胙城、黎陽八縣”句,《四庫本》為“靈昌、長垣、酸棗七縣”今據《旧唐书·地理志》補改。
[2] 此句原缺, 今據《四庫本》補。
[3] 尚:原作“上”, 今據《四庫本》改。
[4] 左傳:原為左氏,今據上下文意改。
[5] “鄭大夫前”原缺“子產”兩字,今據《四庫本》改。
[6] “即”字前原有“縣”字,今據《四庫本》刪。
[7] “滎陽”下原有“縣”字,今據《四庫本》及上下文意刪。
[8]州:原無,今據文意補。
[9]二百五十五里:原作“二百里”,今據四庫本改。
[10]二百五十四里:原作“二百里”,今據四庫本改。
[11] 毌:原作“母”,今據四庫本改。
[12] 云:原無,今據四庫本補。
[13] “莽曰賞都亭”前原有“王”字,今據四庫本删。
[14] 水:原無,今據四庫本補。
[15] 汉:原無,今據四庫本補。
[16] 劉:原無,今據四庫本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诗经好多字都不认识怎么办 (水井第九)
- 这些古代诗词里的耳光,你觉得怎么样? (停云小憩)
- 一张turandot (橘u橘)
- 美不是用来感受的吗?为什么还有关于美的理论? (薄月淡蛾)
- 从人类的消亡到万物的嬉戏 (xuu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