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不宜代表汉族民族服饰

Nyarlathotep

来自:Nyarlathotep
2007-08-13 08:54:1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Nyarlathotep

    Nyarlathotep 楼主 2007-08-14 09:38:21

    我们这儿就这么叫啊,发音就“扎”但平舌,你对语言还蛮有研究嘛

  • Nyarlathotep

    Nyarlathotep 楼主 2007-08-14 12:03:51

    汉服才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

  • Nyarlathotep

    Nyarlathotep 楼主 2007-08-15 09:30:36

    汉朝我中华民族强盛的起点

  • Nyarlathotep

    Nyarlathotep 楼主 2007-10-01 20:02:33

    失落的中华文明——汉族民族服饰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两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彼伏此起。长期的抵制斗争与清朝已统一全国的形势使清政府考虑做也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清族的衣装以游牧民族风格为主,袍衬褂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服式。满族的袍子与汉族的长袍不相同,上身显得紧凑瘦窄,袖子也细而紧,溜肩立领,下摆宽大,下身前后左右开衩,衣襟右衽。与这种袍褂相配合,内衣要穿对襟的短褂和长裤,裤口用带子扎紧,足着靴子或布鞋。

      满族的行袍,又叫缺襟袍,它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大约1/10,前面开衩,右半边的前襟可以摘下来,是单独的一片。在袍子外面罩一件短外褂是清朝独有的服式。这种外褂有单、夹、皮、棉各种形式,式样也常变化。外褂多为宽大的对襟圆领口上衣。没有领子,袖子较宽大,袖品平齐。较短小的外褂叫马褂,身长不超过腰部,袖口仅达肘部,显得紧凑便利。对襟马褂经常被当作礼服罩在外面穿。对襟马褂前衣襟右掩,在腋下系扣,是平民百姓的常服。缺襟马褂也叫琵琶马褂。大襟右衽,前襟的右下裾缺一块,形成一个弓形。这些马褂都束上身,既可保暖,又利于上身活动。

      在清代,男子们的标准服装是袍褂、内衣、长裤、靴、鞋及瓜皮帽,冬天则有皮帽、毡帽,夏季有凉帽、笠帽等。在家中可以不穿袍褂,只穿衫、裤。广大劳动人民,更省去了袍、褂那一层外罩,终年以短衫和长裤为外衣。衫袄有对襟和右衽大襟两种,裤子为直裆中式长裤,腰系布带。

    下图是汉族基本民族服饰:

      汉族服饰的风格

      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饱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抱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为什么满清建立后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辩,易服?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头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族不能接受异族统治主要不是因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主要是因为汉族从骨子里看不起周边蛮夷民族,认为他们野蛮愚昧没文化,接受他们的统治对汉族来讲是种莫大的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同异族相比,汉族有一种文化优越感(文化自大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另一方面又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委缩,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十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象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被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辫子问题”和清朝的建立与灭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清军入关,以惨无人道的留辫运动建立了在全国的绝对权威,进一步使中国专制社会传统的泛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广泛传播。反清的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辫子问题”上大做文章。从秘密会党到太平天国,都借“辫子问题”鞭斥清朝的罪行,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也把剪除辫子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则巧妙一利用辫子揭露清朝的腐朽和没有人性,呼吁团结起来,打倒清政府,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型社会。“辫子问题”成了革命党人推进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他们以“辫子问题”来提高人民的反清意识,把剪辫子作为投身革命的重要标志,。清末对辫子的大批判和革命党人发起的剪辫子风潮,直接推进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失落的中华文明——汉族民族服饰 来自: 书签论文网www.shu1000.com  

         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 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 豪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 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将"和服"又称为"吴服", 在许多教授和服编织的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 文化的历史知识。

    汉族基本民族服饰   

    日本和服:      相比和服,韩国服装才体现出汉唐遗风   可是现在满清装竟然被称做唐装,真是荒唐可笑!  呜呼华夏先祖,胡服竟叫唐装!世人可鄙,可悲!

    转载自:http://www.shu1000.com/thesis-148/785A75B4/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433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