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出版社推出《张承志自选集》!
来自:砺剑阁主
在8月中旬举行的上海书展上,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张承志自选集》三卷本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此自选集包括《草原》《秘境》《求知》。 一、关于张承志 张承志是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评论界把他评为“当代作家中的经典作家”,“能影响作家的作家”。 张承志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在四年游牧生活期间,他学会了蒙古语,并用蒙古语写过诗歌发表。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会使用数种外语,除日语、蒙古语之外,还学会了哈萨克语和满州语,在日本用日语出版过四部著作;1983-198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多次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做访问研究,“是当代文坛少有的学者型作家”(王蒙)。 二、张承志自述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穆斯林。1948年秋生于北京。 高中毕业后去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这一特殊时代惠予的经历,使我深入了游牧生活。也是这一经历,鼓舞我用文学的口气发言,表达自己。 1978年以来,若干次获得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但是途中的成绩名誉不值得夸耀。在离开游牧民的身份以后,我与自己曾经住进的蒙古家庭保持了三十余年的交流和友谊。这使得我保持了对这个文化的持续三十年的观察。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但是真正毕业的“学校”,也许是西海固的贫瘠山地。在那里,我潜入了农村的底层,触摸了中国的深沉。 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但是均以退职为结束;因为生命的本质,不能玷污和束缚,哪怕放弃公职,意味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一介自由作家的视野,自由而辽阔:我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观察,扩大到新疆和甘宁青黄土高原,扩大为多角度的参照体系。三十年中,虽然只是浅尝辄止,我学习过蒙古语、哈萨克语和满州语;并在蒙古草原、新疆南北的维吾尔绿洲和哈萨克牧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聚集地区,年复一年,住入农家,濡染和融入。不仅如此,生活还惠顾我远去西班牙、摩洛哥、日本甚至坚忍的拉丁美洲,锻打我的见识,丰满我的思想,帮助我寻找一介知识人的道路。 我的微渺文学,不过是三片大陆的一抔沙土石砾。我用一生履历,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如今回顾当初,三十年弹指而逝,其间锻炼了的,也许只是立场。 ——读者作证:在我至今出版的六十余册书籍中,并无附庸体制的文字。 ————张承志  写于2007年5月 三、自选集三卷本的内容介绍 张承志出过60多本书,但是出自选集,还是第一次。张承志把从事文学3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和散文精选出来,按地域、风格、思想进行分类,组成三卷本,第一卷是《草原》,第二卷是《秘境》,第三卷是《求知》。每一卷里头都有小说和散文,并配上不同年代创作的油画,及大批钢笔画,编成图文并茂、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文集。 第一卷《草原》以蒙古草原为题材,热血浓情地描绘了充满诗性的游牧生活和深远辽阔的草原历史,把握蒙古民族的心灵模式,展示了他们未被认知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这本集子有许多创见性的提法,比如“长调”一词,对蒙古古歌进行了类型归类和汉语表述,又比如,“游牧文明最后一页”的说法,都显示了张承志对他种文明的尊重和融入,张承志在自述里说道:“在离开游牧民的身份以后,我与自己曾经住进的蒙古家庭保持了三十余年的交流和友谊。这使得我保持了对这个文化的持续三十年的观察。” 第二卷《秘境》取材于异乡秘境,囊括了他半生的足迹。多年来,张承志远行跋涉,在大地上行走,在行走中求学,从内蒙古、甘宁青黄土高原、新疆腹地,到日本、中亚、地中海以及拉丁美洲,既追寻自然界辽阔自由的大视野,更追寻学识见闻上的大视野。通过多种文化参照体系,他发现了深厚的生命资源,找到了真知灼见,一次次地修正自己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确立了价值目标。 第三卷《求知》以学术散文为主。描写作者在民间寻师访友、探寻人生真谛、建立自己学识世界的见证。张承志以笔为旗,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为此,他的作品成为众多读者寻找精神彼岸的引导。他的学术散文既体现学院的规范,又摆脱了学院的约束,是一种异类的学术。本书作品,每一篇都做到了有所提出,范围涉及建筑学、植物学、古代交通、蒙古学、中亚学、古文献研究等领域。从求学问到求真知,张承志显示了自己罕见的质变和道路。 四、艺术特点 张承志是超一流的文体大家。他的小说擅用长句,绚丽,强烈,抒情,有着丰富的色彩层次。他的散文,视野开阔,自由透彻,哲思深远,有逼人的思想锋芒。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还不仅仅是他的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先行者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他的散文可以称得上是“大文化散文”,文体上自成格局,有一种刚健、雄浑、狂飚、骚动、倔强的文化气质,著名评论家蔡翔说:“张承志以写意见长,他致力于探索的,是一种能够自由表达心灵的写作方式。”著名评论家陈思和说“……他将精神因素提到了价值本位,使其产生了终极的意义……以民间的话语成功表达出人类高贵的精神图象。” 自选集里收入的《音乐履历》《以笔为旗》《荒芜英雄路》《粗饮茶》《真正的人是X》《无援的思想》《幻视的橄榄树》《临近的卡尔曼》《把心撕碎了唱》《一册山河》《离别西海固》《鲁迅路口》等著名篇章,都足以成为文体范本。张承志的作品是中国文坛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迄今依然撼动读者的心灵。 五、 以笔为旗开创别样人生 张承志有异于其他的作家的是他的生活选择。他有强烈的信念,有理想主义色彩,还有不媚强权和金钱的人格力量。在《草原》《秘境》《求知》三本书的封面勒口上都有张承志的小传,在小传里他说,“我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但是均以退职为结束;因为生命的本质,不能玷污和束缚,哪怕放弃公职,意味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近三十年来,即便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张承志的足迹仍然遍及世界各大洲,他从没放弃远行跋涉,有意识地扩大自己观察的范围,体验多种文化。然后用热烈的笔触,描述底层民众的人性之美,用心灵感受着异乡秘境生动的历史、传奇和生生不息的文明。他说,生活锻打了我的见识,丰满我的思想,帮助我寻找一介知识人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在文章里写满了正义、平等、公正、良知等震撼人心的词句。 从《求知》卷最后的“创作年表”,从中看到张承志丰富的人生履历。他的作品既是行走的结晶,也是思想的结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各位读过的回族作家,还有哪一些? (21L)
- 张承志最新散文集《心之愉悦》 (豆友uU0sKD-HwI)
- 放几张老张的照片,浪漫,冷峻,理想主义…… (零下一度)
- 换下头像吧。😂 (零下一度)
- 张承志:选择什么文学即选择什么前途 (青年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