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anyinsitan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垓下决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非常有名的战役。在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灭亡以后,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在垓下做最后的决战,刘邦以三十万大军的兵力把项羽的十万大军紧紧的围困着,项羽本来就弹尽粮绝,而到了晚上汉军又施计唱起了楚军家乡的歌,使楚军的士兵思念家乡,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形势迫使项羽连夜突围外逃。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迫拔剑自刎。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主要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第二部分为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呐喊,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部分为项王败阵。为了突出全曲的气势,《十面埋伏》在引子一开始就运用了“轮佛”手法,并作了、欲强先弱.欲放先收的艺术处理. 《十面埋伏》这首乐曲是中国国古代历史音乐宝库留下的宝贵遗产。 (本篇文章由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提http://www.ku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