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作业——超越节俭和奢华
来自:PTP
超越节俭和奢华 要过一种好日子,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另一方面更应当强调,仅仅有钱仍是远远不够的。是古典江南生活启示录的第一个要点。一种真正舒适而理想的生活,在本质上是超越节俭和奢华的二论关系的。用今人的话说,这种生活应该是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结果。 江南自古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特别是近古以来的商贾阶层的兴起,追求奢华、糜烂的社会生活风可以说已成为江南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江南人吃得太好, 也玩得太开心。 和艰苦的北方生活相比,这不是有点太那个了么?如果说这已经是一个极端了,那么在纠正这种奢华世风之时,特别是在那些对此无比仇视的人们看来,则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明代的海瑞要到苏州上任时,把当地富绅们惊恐得连朱门都要改涂黑色。而另一位清官况钟在苏州为官时,更是多次贴出政府公文严令士民的奢华风习。如果说,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李渔的艺术生活理想,则可称之为丰俭有度。简单说来,就是“该花的一分不能少,不该花的一分不能多”。无论在中国伦理上最值得赞扬的勤俭节约,还是最应该受到批判和抑止的奢侈腐烂,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是有限的,不能当作一种放之四海或终身不渝的东西。而这种思想,无疑才是更有人性的。 在《菜根谭》中有一名言,叫“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它当然有某种局部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如果人的一生连一次像样的宴会也没有,那也同样是不足为训甚至过于悲惨了。一个真正懂得自己需要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独特的爱好甚至痴迷呢?或者说,无论环境和条件怎样贫瘠,也绝不应该使人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这应该成为一个精神生命最起码的自我意识。李渔一生最喜欢的食物是蟹,他说蟹是“天地间之怪物”,而吃蟹则是他自己“饮食中之痴情”。 李渔对蟹可谓钟情极了,除了吃鲜蟹之外,他还有专门制作糟蟹和醉蟹的器具,甚至还把家中一个善于制蟹的奴婢称“蟹奴”。 尽管李渔等人的有些饮食文化或养生原理或可商榷,但这种“食不厌精”的“婆婆妈妈”的态度,至今仍然是耐人寻味甚至是思考的。它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对待你的日常生活,或者说一个人到底肯不肯在不直接创造财富的消费和享受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一点,则是在通常的物质条件下,要过一种更丰富的人生必须突破的一个心理瓶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古人教育子弟时的一句名言。在李渔这里也可以说,自己的一顿饭都侍弄不好,更何谈去“养天下之形”或“人人都能够有饭吃”。正如吃蟹只能自己动手一样,历史上许多江南名士都是一身兼美食家与烹饪高手二任的。如张岱讲茶的制作和食用,“杓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本来是普通的饮食原料,也不是什么难得之物,但在思想、技术、美感的渗透与加工之后,它们与普通的餐饮已然发生了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江南文化赋予给江南人日常生活最独特的内涵与意味。 10080930130 信息学系 范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