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BFI《视与听》杂志 “十大日本夏季电影”
阳光濮照
随着气温越来越高,来看看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的电影把。
作者:Matthew Thrift 发表:2020. 7. 24 翻译:国凌

整个夏季,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在那片太阳升起的土地上。这应该是天照女神又显灵了,她是大和神道的神圣形象,也被认为是宇宙之神,是日本神话中至高无上的。
在英国文化里也有一位和天照女神相对应的女神,那就是凯尔特神话中的苏丽斯神(Sulis)。但相比英国人指望她屈尊显形,或是在优柔寡断中偶尔照福一下大地,日本人每年3个月固定和天照大神的如期会面真是令人羡慕。
当然老见着天照神也未必都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她也挺爱耍个性的,比如热带台风就是她偶尔发个小脾气的最好证明了。
上述这些不过是想说明,日本文化之丰富,夏季之有特色,造就了“日本夏日电影”的丰富多样的可能性:从小津安二郎的《小早川家之秋》(1961)【译者注:本片英文译名为”the End of Summer”,作者也把它归到了夏日电影范畴】,全片带着一股难粘糊糊的闷热;到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2016)和相米慎二的《台风俱乐部》(1985),都有一种倾盆而下的感觉;当然中间还穿插着热浪滚滚的黑泽明的《野良犬》(1949)。
《麦秋》Early Summer (1951),导演:小津安二郎

《晚春》(1949),《早春》(1956),《秋日和》(1980)……小津钟情于用季节来命名自己的作品以实践他事业的理想:对事物变换的思考和表达。事实上,这些影片和季节本身的直接关联并不大,与其说是充当一个背景设定,不如看成是这位影坛大师为每部片加持的一种丰富的精神内涵。
以《麦秋》【译者注:英文片名为“Early Summer”,字面意为初夏】为例,这是小津“纪子三部曲”的第二部,日文原片名为汉字“麦秋”,字面意思为“大麦成熟的季节”。不得不说这个英文译名够随意的,实际上看原片名就马上能感受到死亡和重生的含义,意味着自然法则的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通过主角纪子(原节子饰演)接受了一桩使她远离都市生活而因循守旧的婚姻预示了整个家庭的消散瓦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文译为“初夏”是个不妥的名字。片中这个家敞开的门户;晾衣绳上随风飘荡的洗完的衣物;儿童节那天高高飘扬的鲤鱼旗;以及北镰仓郊外午餐时间的闲庭信步,小津显然从苦乐参半中捕捉到了那个日益蓬勃的季节。当事物遵循自然规律长成他们该有的样子,他们必然是要做出改变的。
《疯狂的果实》Crazed Fruit (1956),导演:中平原

石原慎太郎为日活公司改编他自己创作的系列青少年犯罪小说之一,《疯狂的果实》在1950年代上映时曾经在青少年市场反响极大,红极一时,并成为后来日本电影“太阳族”浪潮的开山鼻祖。“太阳族电影”由媒体归纳总结成为一个固定说法,这些影片都描述了战后东京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整天游手好闲在叶山町的海滩聚会游玩。
“新日本电影的动静是从摩托艇的轰隆声和女士们的裙子被撕裂的声音中传出来的。”大岛渚如此评价这部片子,这是一种集合了自然主义的表现、庄重的印象主义和实验主义的作品。核心故事直接了当呈现了一个悲情的三角恋爱,但是影片直白地呈现当时腐坏叛逆的年轻人对待性的态度,使《疯狂的果实》对当时年轻一代电影人有产生了具有突破性的影响。片中有一处名场面发生在夏日阳光下的海滩岩石间,镜头通过细微的动作来展现一场热烈的求爱,成为此类型片中感性描述的高光时刻。
《监视》Stakeout (1958),导演:野村芳太郎

这是一个与《麦秋》和《疯狂的果实》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和睦微风,《监视》成了黑泽明的《野良犬》的试金石,它通过描绘日本夏的天呈现出压抑难当的酷热感。影片讲述了一对侦探坐火车从横滨横跨日本到佐贺地区去监视一个已婚妇女的家,该女子被认为是一起当铺谋杀案通缉犯的情妇。两位侦探伪装成一对推销员,埋伏在被监控对象附近的一个小旅馆里,在装备整齐的房间里他们每天干活被汗水浸透,监视着这个家庭主妇日复一日重复琐碎无味的日常家务。
如同他过去多次改编作品一样,这部改编自松本清张原著罪案小说的电影,配上“日本伯纳德·赫尔曼”黛敏郎的配乐,野村芳太郎这部作品是向希区柯克的《后窗》(1954) 致敬的作品。这个有问题的女人多是通过她的观察者的视角,在一个又一个未知观察者的长镜头下来呈现,甚至在影片的前90分钟对话都很少。
在这场希区柯克的得意门生布莱恩·德·帕尔玛都会很骄傲的具有颠覆作用的电影运动中,上述这位“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平凡”女子由成瀬巳喜男的御用女优高峰秀子扮演,她是那个时代日本电影最耀眼的明星之一。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程序化而有紧张感的观察和等待的感受过程,由观察这位女子的两位侦探和观察这一组人的观众相互呼应而成。
《东京奥林匹克》Tokyo Olympiad (1965),导演:市川昆

因为新冠疫情全球大蔓延的关系,原定2020年在东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被延期一年。在这个时候,翻出当年记录东京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的纪录片来看可谓是十分应景了。如果这部将近3个小时时长的运动题材的纪录片会让你觉得快节奏生活的冲刺感被打扰了,那么最起码你应该看看开头,那场炫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绚烂的火炬点燃仪式把整个奥运会推向灿烂的高潮,庄重而诗意。
市川昆对1964年奥运会的诠释是单纯简洁,纯正的电影感:紧张刺激的场面调度和创新的技术运用。这是一组一连串小主题的故事串联而成的对奥运会全景式的扫描和演绎。每个小故事都互相独立用不同素材呈现,没有哪个会有喧兵夺主的感觉。从相模湖上的皮划艇比赛,到梦幻感十足的体操比赛的跟拍,到看起来有趣生动的50公里竞走,市川昆用实验性的画面和声效捕捉了这一运动盛会。片中的一切都仿佛被炙热的阳光炙烤着,正如影片最开始那一个旭日照耀的镜头,这道阳光像极了观察人类的上帝。
《被迫情死的日本之夏》Japanese Summer: Double Suicide (1967),导演:大岛渚

在《疯狂的果实》问世十年后,“太阳族”电影的浪潮已经过去很久。而另一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电影类型迅速的崛起,取代被宠坏的叛逆富二代成为新主角的是一波更有政治感的虚无主义者。由日本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大岛渚导演的《被迫情死的日本之夏》可以说是这波影片中奥义深刻的一部。片中青年人阶段性的虚无和斗志丧失,被更具象征意义的对整个民族的不满和迷茫勾勒和放大。
这部影片正式地进行实验性探索,大岛渚聚焦在一群即将可能成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混混身上,透过这个探索他看到那一代人的夙愿。影片中,年轻人们聚在一起等待武器和命令,后来他们被一个对武器痴迷的高中男生,和一个沉迷性爱的少女撞见,也加入到群体中。当他们等待命运的召唤时,一台电视富有仪式感的来到这个群体,他看到城中有外国人横行霸道,射杀无辜的过路人。大岛渚对这几位看似随意设置的主角只显露了一点点的同情,而这个同情完全放在了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只有她目的单纯,她渴望性爱,仅此而已。
《诸神的欲望》Profound Desires of the Gods (1968),导演:今村昌平

每到夏天酷暑难当,有很多日本人都会选择去冲绳列岛度个暑假。冲绳原本就属于日本国,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语言传统。日本人心中对冲绳岛的印象:被大自然的美丽所环绕的地方,可以亲吻太阳,很大程度要归因于今村昌平导演的一部在商业上很不成功但影响深远的影片《诸神的欲望》。这部影片背景设置在一个虚构的日本南方岛屿Kurage,影片研究了人类固有的原始主义。
今村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人类学家,而冲绳岛的造物神话和独特的风貌给予他研究人类与自然这个课题很好的抓手。从开场一组蒙太奇镜头展现的Kurage岛上特有的丰富的生物和玻璃般清澈的海水,今村昌平在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共存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主要集中在,同时也依靠在低等物种间。随后他把故事聚焦在岛上肩负神职的太家族,但家族中名义上的两兄妹其实有着暧昧的关系。这两兄妹类似代言了这个岛上的造物主神话。通过镜头今村展现了传统、迷信、以及现代社会对自然原始的侵略,由他和长谷部庆治共同创作的这个故事,客观地观测了岛民原始的行为模式,并以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方式结尾。
《半途而废的骑士》P. P. Rider (1983),导演:相米慎二

在相米慎二有轰动效应的《半途而废的骑士》中错综复杂的长镜头一个接一个,开篇就是一个7分钟的长镜头。一个穿着时髦红色衣服的日本黑帮分子在路边,由于镜头变形被撑大,随后镜头左移穿过马路,我们看到一群孩子在水池边玩耍嬉戏。我们看到信长,这个比一般学生显然大一码的男子正在霸凌他的同学,随着星勝作曲的班卓琴演绎的主题曲渐渐响起,镜头缓缓再次向左移动,进入校园里,年长一些的学生们正在摩托车斗车。在邻近的弄堂里一阵争吵传来,直到一辆车停下。信长被车里的人从车窗处绑架并要胁赎金,随后剧情展开,他的“朋友”要去横滨展开营救,顺便了结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
这个震撼的开场给人留下了对导演深刻的印象,然而2012年在爱丁堡电影节重映时,西方观众对这部作品仍然知之甚少。开场后15分钟内又是2个蛇形的运动镜头,镜头呈现了被阳光炙烤过的马路,充满了力度。相米后来更棒的作品比如《台风俱乐部》(1985)和《夏日的庭院》(1994)都有一种类似的夏天的脉搏。但愿他的作品都能居家看到。【译者注:原文为home media,可以理解为可供在家里观看的媒体形式,比如流媒体平台,包括各种可在家观赏的大屏小屏操作】
《阳炎》Heat Wave (1991),导演:五社英雄

五社英雄被认为是武士类型电影中佼佼者,他在职业生涯后半期才从以男性为中心的动作影片转向突出女性角色的创作,仅有的几部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影片得益于70年代对该题材的探索。在他倒数第二部影片《阳炎》中,由樋口可南子饰演的女主角是个在旅途中的赌徒,她在片中的表演是值得被突出介绍的。片中,1928年的夏天,在闷热的阳光下沐浴的女主向观众骄傲展示她的大面积纹身。她是“一个有胆有识凭本事释放天性的女人”——她的纹身让这个角色在以男性为主的日本黑帮电影里鹤立鸡群。
导演用闪回的方式向观众提示女主和她领养来的哥哥的过去。她父亲死在一个黑社会组织手里促使她回到故乡熊本,通过以前家族控制的赌博活动去为她父亲复仇。五社慢慢推进,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自然而然娓娓道来,让女主如同夏天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那样最后化身成一个用手枪、剑武装起来的复仇天使。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A Scene at the Sea (1991),导演:北野武

北野武导演的第三部电影,没有残暴的黑帮事件,带着一丝温柔而来,与他的前两部作品《凶暴的男人》(1989)、《3–4x10月》(1990)形成很大的反差。然而,北野武的作品里始终能找到一片宁静,这与他作为一名演员时常要保持冷静和寡言可能分不开,而他有时又会突然爆发,那种无法预料的暴力让观众感到凶残,而不自觉的笑出来可能是中间的一个喘息的机会。
北野武在本片中始终待在幕后而没有走到台前,用宁静安详的手法取代了以往的暴力贯穿影片的始终,仿佛影片开头那一股柔和海浪。茂(真木藏人饰),影片主角一名清洁工,和北野武其他影片的(正反)主角一样他们都不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但是当他处在报复的位置或为了名誉要奋起反抗的时候,如本片中的茂,当他在清理垃圾发现了一块残破的冲浪板后,我们的主人公执意要学习如何冲浪。
本片不强调故事的叙述性和台词设计,因为茂和他的女朋友贵子(大岛弘子饰)都是有听力障碍的残障人士(而且有了吉卜力御用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影片不需要对话了吧?)。然而,影片凭借结尾那段戏的精妙设计,无疑成为北野武的最佳作品之一。
《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 (2008),导演:是枝裕和

“今天又该是个大热天啊。”《步履不停》中爷爷散步的时候和他邻居说的话,影片中共出现了4次,这是其中一次,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淡淡地透露出是枝裕和这部酸楚的家庭片的伤感情怀。很快的,我们跟随镜头来到室内,看到了为了儿子要回来而忙忙碌碌又啰啰嗦嗦的奶奶。儿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而这次要带回来他新过门的妻子,和妻子的儿子。
这部影片带来的是简单的愉悦,这份愉悦来自分享食物、来自饭后散步,但是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是曾经遭受过心灵的重创和莫大悲哀的一家人。是枝裕和自己很抗拒将他频繁地与小津安二郎来进行简单比较,而更喜欢被与成瀬巳喜男相提并论。当然,和小津的很多影片类似的,《步履不停》聚焦在破裂的家庭上;但造成家庭关系破裂的事件,小津通常会慢慢构建制造冲突,而是枝裕和则一早就抛出这个关键点。是枝裕和把眼光放在了破碎家庭在应对问题、寻找治愈的方法、甚至面对死亡时的无能为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译】《视与听》杂志对大卫·林奇最后的采访 (阳光濮照)
- 【译】《视与听》杂志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近采访 (阳光濮照)
- 译】BFI《视与听》杂志《荒野机器人》影评:一部充满人性关怀... (阳光濮照)
- 【译】BFI《视与听》杂志《头脑特工队 2》影评:尽管皮克斯的... (阳光濮照)
- 【译】BFI《视与听》杂志《美国小说》影评:美国小说:杰弗里... (阳光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