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开麦】“孤独感”是生命里永恒存在的吗?
momo
这是一个我困惑了很久的问题。
因为我时刻感到孤独。孤独与我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
“孤独感”如《EVA》里所展示的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无法消除的隔阂,再比如我阅读中国80-90年代先锋流派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他们都对时代个体的孤独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所以一直有在思考“永恒的孤独感”这一话题。 这里的“孤独”不止是某一具体个体的感受,而是群体共同的孤独,是建立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基础上的。
西方文学中卡夫卡、昆德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孤独感,将孤独这一个体生命体验上升到时代普遍特征。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孤独感是人性的根本底色还是社会伦理赋予的生命感受? 如果是前者,那么人真的是永恒孤独的吗?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所谓常人眼中的家庭、社会、国家等种种社会关系集合体,完全投入了天道的怀抱后,也要承受着遗世独立的孤独,个体生命孤弱地在天地之间踽踽独行。 而普通人无法脱离开种种关系的牵制和情感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人与世界的界限,导致了人注定不能被真正理解的孤独。 后来我看了胡赛尔“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哲学理论。
根据胡赛尔的观点来看,由于“主体间性”(简单来讲就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互性、即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的存在,主体与主体间情绪与情感的互动使人有了隔阂或亲密的体验。“共情”也因主体间性的存在成为可能,陌生人也能成为“动情的观察者”。所以只要有主体间性存在,孤独与共情也都会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书籍分享】开一座书籍分享&交流楼吧 (momo)
- 【自由开麦】《百年孤独》,属于每个人的百年孤独 (一只🐝)
- 这种哲学无懈可击。 (若望wrong)
- 【自由开麦】“孤独感”是生命里永恒存在的吗? (momo)
- 【自由开麦】《降临》观后感,我们有希望成为主体吗? (r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