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剧评|一篇非常好的关于《重启》演员演技的分析
来自:想开罗
来源知乎:尘宴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47870550
今天想给重启之极海听雷和吴邪写点东西。 有剧透,严重剧透,没看剧的不要往下看了。 文字都是语音输入后修改的,非常话痨,懒得配图,具体画面请去看剧。 其实我对这部剧的认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我没看过盗墓笔记,只听过一部分周建龙先生播讲的有声书——周老师的业务水平毋庸置疑,但那把声音,谁听谁懂,所以吴邪在我的印象里跟金万堂的形象差不多——中年、市侩、绝对不帅。胖子和闷油瓶是他同伙——同伙和同伴不是一个意思。 我看过五六集沙海,但完全没把那个吴邪和周建龙的吴邪当成一个人,还以为是重名。 看过一集怒海潜沙,没记住男主叫啥,更不知道是盗笔系列。 周建龙、沙海、怒海潜沙、重启里的男主都是同一个人笔下的同一个人,闷油瓶还有个大名叫张起灵,吴邪和张起灵在书里都是相当出挑的帅哥,是这两天刚知道的新知识。 这就是一个非书迷非剧迷非演员迷的普通人对盗墓笔记的所有了解,虽然令人无语,但绝对真实,我相信我这样的人还不少。 我对这部剧的看法,尤其是情节猜想,一定有错误,角度也一定和书粉不同,请包涵。 这部剧一看就是系列剧,明显有复杂前情,但还算友好,用了一集半把事情交代清楚,让我这样刚上手的人可以明白都有谁、什么事、为什么。 男主是一个有点颓,但颓得有性格的中青年,看得出长得相当不错,但颜值被自己祸祸的够呛。 穷让他安于现状,但骨子里却不安分,他有阅历,有城府,有家底,还有朋友。 这个胖子朋友似乎总觉得他是寂寞的,所以不停地加热情绪管东管西,但其实他一点也不寂寞,他只是信任他,如信任自己,随便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折腾。 他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方寸严密,水泼不入,与外在乱糟糟胡子拉碴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他表面不修边幅,骨子里却心细如发,待人真诚,做事认真,有始有终有担当。 直到有一天,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他没有告诉那个胖子,却打电话给另一个人,说,小哥,我病了。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小哥是谁,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共同经历,但演员告诉我,比起信任自己,他更信任他,当自己无法依靠时,他依然可以依靠他。那句“小哥,我病了”处理得特别好——没有附加任何情绪,但一切情绪都有了,没有表达或掩饰,但对方什么都明白了。 他数了90根火柴,标记自己仅存的寿命,点燃一根,目光迷离又清醒,看着亮白色的火焰变成暗红色的灰烬,就像他的生命,白色药片,蓝色药片,红色药片,然后死亡。 这隐喻很高级,按说已经可以了,但更高级的表演是他站在镜子前,面容消瘦,目光冰冷,绝望中却藏着不易察觉地悍鸷之气,我被震撼了。 绝望这种东西很神奇,有的人会因之而死,有的人却会向死而生。 吴邪站在镜子前面,用湿漉漉的头发,冷灰色的目光,与无声的自我探寻,把后者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知道,他不甘心。 然后他换了发型换了衣服剃了胡子站在阳光下一转身——我去,这不朱一龙吗? 重启是我看的朱一龙的第二部戏,第一部是知否齐衡,算来已经一年半了,印象里是个不错的演员。 从齐衡到吴邪,这个演员的进步,很颠覆。(所以演员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尝试截然不同的角色,同质化输出价值有限且意蕴不彰,在完全不同的故事类型中塑造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才能超越,才有惊喜。) 年轻了十岁不止的吴邪跟他的胖子兄弟开始探险,除了时不时地咳嗽,你看不出这是一个病人,他燃烧着自己仅存的生命,撑起了精气神。 而这部剧也在如此沉重悲情的主线上,营造起轻松快乐的氛围,让明知主角行进在“实现遗愿”路途上的观众,有一半时间都在哈哈大笑。 剧情的气场,与主角的气场,从内到外,无比相合。 这部剧之所以好看,一是节奏紧凑进度快,没有废话全是情节。二是人物个性鲜明,表达准确,台词有梗,自然流畅。三是场面宏大震撼,实景特效交融,丝毫没有塑料感的同时别具艺术美感。 而最重要的是,所有演员,我是说所有,都对得起这个剧本、这些画面与这些烧钱的特效,演技上佳。 金万堂伏低做小又满肚子算计的鸡贼,纹身大师被一巴掌把手拍下去之后那个白眼,吴二叔从老辣江湖客到催婚家长的原地变身,还有胖子行云流水羚羊挂角般的沉浸式人物演绎,真是个个精彩。 而男主,则串联起这一切,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人物给出不同反应,恰到好处地塑造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吴邪”。 大开大合地输出激烈情绪不难,难的是恰如其分与恰到好处。 这里有几个场景特别有意思。 一个是他们在北极阁储物柜找线索,互相打掩护,胖子钻在柜子里,吴邪向管理员打手势做表情,我相信一百个人看了九十九个脑补的潜台词会是:他脑子有问题,我也很无奈。可如果先给你这句台词再让你演……反正我是想象不出该如何调动面部肌肉准确表达。 在气象站找到尸体时,所有证据都显示那就是三叔,但吴邪说他不信。他真的不信吗?不,他已经信了,他轻轻蹲下,贴近可怕的尸体,孺慕之情从肢体语言表现得清楚明白,但他嘴里说着否定的话,目光里全是稚拙的认真与恳求,他求胖子肯定自己的,求他证明这不是三叔,那目光看得我都心酸,更别说胖子,所以他立刻说你先别急,我们再查,安抚他濒临崩溃的情绪。 这个情绪点如果演浅了,就会只有情节没有情感,观众无论觉得你信还是不信,看到的都是探案过程,不是心路历程。 但演员的表演非常深刻,他演出了潜意识信但下意识不肯信,理智上信但感情上不愿信,肢体动作信但眼神里拒绝信,这不信带着凄切地恳求,一下子把男主对三叔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让观众不止看到了情节,也看到了了背后深沉厚重的情感。 同样有趣又复杂的另一个情感点是,胖子究竟知不知道吴邪快死了。 我认为,绝对知道。 一个连吴邪戴着耳机睡觉吃饭都要管,表面粗豪实际心细如发的铁磁,从头到尾没问过一句“你这咳嗽怎么老不好”,无意的一个误会“你偷吃什么呢”,都会在反应过来后立刻往回找补“补充体力小药丸”的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胖子插科打诨的时候,虽然一派混不吝的江湖粗人风,但肢体语言与表情往往能透露一丝内心真实,比如三个人都瞎了之后,他的声音听不出异样,眼角却流下一滴泪。 说到流泪,男主可真是长了一双会说话的好眼睛,尤其是下墓之后,光源都是黑暗中的灯火,他的眼睛就像亮起的星河,明明衣服脏脸脏空气脏,你就是觉得这个人有个干净透明的灵魂。 反差带来的效果是正面表达无法替代的,换成他一身白毛衣干净乖巧地拿着手柄跟二叔打游戏,你会想到灵魂干不干净吗?不,你只会觉得这是个黑道小少爷。 同样的反差,出现在铁三角内部,就成了铁三角看起来如此和谐稳固牢不可破的重要原因。 小哥像个高冷剑灵,武力值max,情绪波动几乎为0,但这柄剑牢牢握持在吴邪手中,剑灵与持剑者心意相通。 胖子像个全能机甲,防御值max,有事时能打能抗能折腾,无事时就是家用机器人,穿梭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越嗡嗡你越安心。 吴邪则像指挥中枢,负责决策部署,剑盾双持,虽然摸爬滚打时或狼狈,却终能化险为夷所向披靡。 这三个人,一个能打一个能抗一个知所趋避,一个话多一个话少一个满心OS,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一个全是主意,最重要的是,三条命一颗心,严丝合缝牢牢嵌在一起,掰不开打不破,无论下什么副本打什么boss都能花样输出战术多变,对于观众来说就是,好看。 所以看剧的时候,一到墓里我就精神紧张、哈哈大笑、心酸含泪来回切换,觉得精彩迭出但神经崩的太紧,换到黑瞎子的情节就色彩明亮插科打诨轻松愉快,可以舒缓一下心情,所以虽然有人觉得黑瞎子有点水,但我觉得还好,一直在墓里不利于身心健康。 第五集中,吴邪进入了幻境。后来刘丧进入幻境的时候,背景是冷冰冰的蓝黑色,但吴邪的幻境是红色的。 幻境就是心魔,是潜意识里最深切的恐惧,那么为什么吴邪的心魔是红色的?他最怕的是什么? 我特意请教了一个自称看过所有盗墓笔记原著的朋友,他一开始说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就给我恶补了一下前情,让我终于把此前听过看过的若干剧串联在一起,知道了张起灵是干嘛的,潘子是怎么死的,吴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有哪些。 然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吴邪一生中最恐惧的事,是朋友因他而死,那红色,是潘子的血,是胖子的血,也是小哥的血。 无论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这部剧在我这里是逻辑圆融的,是可以印证解释的,从编剧到演员,不只想给观众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们还致力于发掘故事背后的深刻人性与岁月刻痕,让它深沉厚重,可堪回味。 这一幕男主的演技同样可圈可点,还是一如既往地舍弃了用直白的歇斯底里表达情绪崩溃,一如既往地在一个复杂的情感点同时演绎出多种情绪交织。 当他在幻境中以为小哥死了扑上去的时候,右半边脸是血,左半边脸是泪,那么他表达的是血还是泪呢?都不是。 这就很神奇了。 一般这种戏,在我这样的外行想来,小哥死了你哭了,那你脸上最多的情绪成分应该是伤心,不伤心你为什么哭呢? 但真实情况往往是,事发突然,你顾不上伤心,惊恐,拒绝,慌乱,无措都在前面,伤心被压在最底下,可你不伤心么?怎么可能,伤心就像海面下的冰山,是最巨大的部分,所以身体会代替你的表情来泵出眼泪。 也就是说,演员演出了面临突如其来的噩耗,人类所优先展现的情绪反馈,与最本源情感导致的不停流泪。从深心涌出的泪水,流淌在因本能产生的情绪上,太真实了。 更难得的是,出幻境那一瞬间的情绪衔接。 我们都知道拍的时候幻境结束与切换现实不是同一条,甚至可能不是同一天,我们也都做过梦,知道梦里的咬牙切齿声嘶力竭,在梦外可能就是翻个身哼哼两声踢打一下,也就是说,从梦境到现实,情绪是连贯的,但表象是削弱的,推荐你们去看男主的演绎,我没办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但他做到了。 梦醒之后虽然已经确认双手干净,还是不自觉地去擦手上的血,去摸脸上的血那一幕,设计的非常好。 这部剧还有个让我非常喜欢的地方是主演原音。 不是说配音就不好,档期不合声线不合地域不合都需要用到配音,好的配音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对提高剧作质量的作用是实打实的。 但演员本人的表演越好,原音的优势就越大,因为那是对的人在对的环境里结合对手戏演员与导演编剧的指导给出的最好声音诠释,是所有人共同的作品。 这是配音无法替代的。 好有很多维度,声音好听是好,普通话标准是好,经过专业训练是好,配音经验丰富是好,但合适到让你觉得“对了”,很难。 吴邪的许多台词,换一种说法完全没问题,但会少掉许多真切的“第一手”情感。 王胖子的许多台词,事后换人配,那种行云流水严丝合缝的“爽感”会大打折扣。 写了这么多,我最喜欢的三人瞎情节竟然还没有说到。 等有空了再来补吧,这里只说一个细节。 瞎了的部分演得有多准确,有一篇很专业的评论,不赘述,我想说一个该文没有提到的细节: 胖爷发现磁带中卷着两根磁条后,吴邪扶着胖爷的腿站起来,摸到手,拿过磁带确认的时候,你注意到那个位置了么?非常高。他几乎把磁带贴在脸上,甚至不自觉的歪头去听。 摸索,是他唯一能使用的感知,但这不够,所以用脸部触觉补偿,还不够,再用听觉补偿。我们都知道后两者是没有用的,但是,盲人就是这样的,盲人在摸索轻而小,可以拿起来的东西时,会不自觉地贴向耳朵,仿佛能用听觉帮忙,当时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满心都是震撼,如果没有对盲人认真地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是不可能演出这种效果的。 (未完不知道什么时候续) 2020.07.22 更新 本来打算今天追剧周末再写,但不愿辜负大家的热情,先写了。 评论里的感谢受之有愧,我有VIP,看剧也没花一分钱,何况是部好剧。 很多要授权引用转载的私信,不一一回了,请随意,注明出处原作即可。 错漏之处一定有,请多包涵,实在是没看过书,剧也只看了十集,许多理解未必正确,只能以一知当十用。 多谢“山鹰飞不过寂寞”,我才知道小哥是不死的,还以为他只是武力值特别高而已。 剑灵长生久视,掌剑人却有生老病死,到头那一日,一人青山埋骨,一剑孤鸣匣中,实乃人间惨事。 另答“白雪公主的后妈”,黑瞎子那段不是水了,是换了风格。 我不负责任地猜想,可能支线与主线不是同一个编剧,二者明显风格不同,一边是层层叠进的剧情线,一边是东南亚欢脱爱情故事,一边像理科生写的,一边像文科生写的,一边像逻辑学证明题,一边像情景小作文,难免会不适应。 其实就连刘丧与小哥那段与主角息息相关的戏也不如主线灵活圆融、去处尽通,不知为什么,不过不影响观看,都很有趣。 下面正文: 瞎了之后的表演细节,比如摸索着放杯子和被烫到手,比如喝酒要尝试几次才能找到瓶口,很多人提到,不赘述,对朱一龙这种演员来说,细节取胜是长项不是难点。 但一个演员只有细节是不够的,三瞎探墓戏让我看到了他更强大的一面。 我喜欢这一段的原因是,它是复杂有机的,体现出了一个系统内的三个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触发关系。 铁三角之所以稳固是因为他们优势互补,各有所长又能独当一面,那么当其中一个、两个或三个发生性状改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编剧在七种穷举模式里选择了三种:胖、哥瞎,全瞎和吴邪瞎,来进行演绎。 换种说法就是:只有主角能看见,只有主角看不见,和所有人都看不见——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三种选择。 有了这样的预设,不但能衍生出紧张刺激精彩迭出的情节,也能体现表象之外丰满立体的人物关系,可圈可点。 胖子和小哥相继失明之后,吴邪几乎立刻接受了现实,一个人背负起三个人的命运,紧张又自信地带着他们逃出生天。 吴邪的强大就在于,当濒临绝境,一切犹疑逃避都会消失,向死而生的这个人根本不会花时间自我怀疑,只会调动所有潜力勇往直前。 所以这个时候的吴邪,毫不迟疑,也没时间整理情绪,反而非常积极不失乐观,无论他承载的心理压力有多大,都不会流露在外,影响到陷入黑暗与恐惧中的兄弟们。 而他的兄弟们,一个付出百分百的信任,一个在失明的此刻依旧努力做他的依靠,铁三角的相互成就在困难模式下依旧运行良好。 这一段的“跳梁”戏,张弛有度,刺激好看。 找到主墓室之后,三个人全瞎了,但环境相对安全,是剧情为主演们留下的一个在生命尽头反思彼此、补充细节、预埋伏笔的舞台。 甚至连布景特效都充满了戏剧性:他们坐在长长的台阶上,背后是主墓室厚重的石门,面前则矗立着巨大的雷神像。 雷神,是审判善恶的神明,在祂的注视下,三个人开始沉默地回顾自己的一生。 此时,男主让胖子说话冲淡冷寂的气氛,胖子提起了潘子。 我觉得胖子的潜台词是:我们都像潘子一样,愿意为你牺牲,这不是你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潘子那句“小三爷,你大胆地往前走”,也是胖子在生命尽头,希望对吴邪说出的话。 可此时吴邪的笑容里,全是自嘲。 在这一幕中,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虽然男主的微表情,三人的互动都对,情绪却显得浅淡了一些。哪怕胖子和小哥为了不让男主自责故意云淡风轻,男主给出的愧疚也少了一些。甚至除了几乎要说出生病的真相,没有任何内心剖白。这是剧本的瑕疵么?还是演员把握失当?我要留个悬念。 后来,胖子和小哥相继复明,只有吴邪还是瞎的,他一下子如释重负。 但他就因此等待躺赢么?完全没有,他立刻开始了新的探索——这才是吴邪,无论沦落何等境地,都会在第一时间立定心神,找到自己该做的事,并毫不犹疑地做下去。在幻境中以为胖子死了,对小哥说“我们带他回家”时是这样,三个人瞎了两个只靠自己一双眼睛闯生死关时是这样,自己瞎了成为拖累之后也是这样。 从始至终,吴邪一以贯之地执行了向死而生这四个字,丝毫没有偏移。 在对三叔线历史情节的大幅推进后,吴邪复明,并立刻被拖入幻境,前十集最棒的桥段到来了! 已经进入过一次幻境的吴邪,自己瞎了都能提醒胖子点蜡烛避免致幻的吴邪,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再一次进入幻境?是像胖子说的那样,因为他的小弱缺身体吗? 不,幻境是心魔的堡垒,胖子不受影响他却独自进入幻境的原因只有一个:他的心魔更深了。 为什么这一次的幻境中不再是他最害怕的亲人朋友死去,而是充满暴力、发泄般的厮打杀戮? 因为他的心魔变化了。 郭德纲先生说过:恐惧到了极点,就是愤怒。 吴邪在三人全瞎时心中无法发泄的沉重痛苦,差点连累兄弟们困死墓中的内疚惭愧,与本就盘亘在心底的对重要之人逝去的恐惧,叠加在一起,变成了巨大的愤怒。 他最害怕的事,在幻境中经历了一次,在现实中又差点经历一次,于是当他再入幻境时,感到的就不再是极度的恐惧,而是极度的愤怒。 这愤怒的对象,不是怪物,不是命运,不是三叔,而是自己! 所以你看到的吴邪,根本不是打怪刷boss的状态,他浑身上下充满了冰冷锋利的恨,由此而发的所有动作,都狠厉暴虐不留余地,他沉默着用尽全力,去杀死最憎恨的人——自己。 这个被皮佣带路都会“谢谢前辈”的乖小孩,伤心悔恨到想亲手杀了自己。 红色幻境中的刘丧,也是他自己,刘丧的句句指责,都是他解不开的心结。 二次幻境中的画面并没有演出来,因为没有必要,那里面他看到的每一只人手贝、海蟑螂和皮佣,都是他自己。 幻境之内,从始至终,只困住了一个人的心魔。 他对兄弟的情义,对亲人的惦念,对三叔与真相的执着,对破败濒死身体的绝望,所有一切,借由对自己的恨意,彻底发泄出来。 所以当他偶然清醒一瞬,意识到手中的工兵铲即将拍向胖子的时候,立刻毫不犹豫地反手拍向自己,因为他真正想杀的,只有自己。 当演绎这段“自我杀戮”时,演员的整个状态都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尊重文物、善良孝顺的小三爷,而成了一个毫不留情的审判者,一柄残刀,一抹颈血,与自己不死不休。 现在明白为什么你会觉得三人瞎桥段男主给出的反应浅了么? 因为对吴邪这样人来说,注定要死万事皆休,歇斯底里总归无用,绝境才道歉未免虚伪,所以他把所有情绪深深埋在心底,直到幻境触发,才锋刃出鞘,斩向自己。 对朱一龙这样的演员来说,欲扬先抑铺垫情绪,用前面的隐忍换后面的爆发,是对角色塑造的连贯把握,如果一开始就把情绪释放掉,后面的翻转就没有逻辑基础了。 而且这样的铺垫不是一段,而是两段,三瞎时期是第一段,吴邪复明之前是第二段。 一向从容的吴邪,在自己成为拖累的时候,其实已经陷入执着,濒临崩溃了,他强迫胖子在船上搜索三叔留下的东西,强迫自己从磁带中找出线索,强迫自己一定要做出一点“成绩”,强迫胖子承认三叔绝对不会做违背原则的事,是在一遍又一遍确认自己没有错,确认自己此行的目的正义,确定自己没有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让兄弟陷入绝境。在这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吴邪跳梁时的从容自信已全面崩塌,变得急切、敏感而偏执,他不自觉得就会加大音量,胖子稍微迟一点回复就会连连确认,不只是因为他看不见,更因为内心的情绪已经崩到极限。主墓室中和平安稳的环境,与吴邪濒临坠崖的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了这样接二连三的铺垫,幻境中的翻转才格外震撼人心又合情合理,幻境结束后,胖子的“一顿火锅”、一次伸手,才能起到彻底将吴邪从心魔中拯救出来的作用,并与之前一切经历、情感形成闭环,使吴邪的心路历程更加圆融、自我完善更进一步。 而男主坐在水中仰头看向胖、灵二人时的那抹笑意,也充满了得到救赎的感激与感慨,这是铁三角情义的再一次升华。 我也是直到看到这里,才意识到原来吴邪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剧情发展的变化是如此深刻地纠缠在一起,互相印证彼此推进,意识到小三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意识到演员用强大连贯的表演替角色说出的那些角色永远无法说出的内心独白。甚至开始猜想,他真的进入幻境了么? 造成这幻境的是外界力量,还是自毁倾向? 这样层层递进逻辑严谨的情节,吃透剧情准确生动的演绎,是我忍不住要写这个回答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它,让我,太舒适了。 从细节看剧固然爽,但从大局看剧更加爽,你会发现男主最厉害的其实是对人物命运的整体把握,是对时间与灵魂的演绎,细节优胜只是附着其上的必然结果。 在我这样的陌生人眼里,吴邪因为他而从虚无缥缈渐渐立体充实起来,他的外表、能力、性情、品质都被演员细细地一点点地雕琢出来,在观众心里形成一个鲜活的具象,前后印证,内外融合,这个过程也是很愉快的。 ※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写的都是人的故事,能把一个复杂的人塑造好,是很艰难又很有趣的事。演员演的是戏还是人,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与作品深度。 用固定不变的自己塑造一个截然不同却完整鲜活的人,也许是演员这个行业最根本也最迷人之处。 比如知否齐衡,因为戏份少,观众看到的其实只是齐衡完整命运的一鳞半爪,但演员却在心中尽力完善了他的整个人生,“隐龙在后”,让这些“鳞”、“爪”位置准确、姿态翩然, 从而满足了观众对齐衡这个角色的期待与要求。 吴邪就更是这样,不止要演出当下的故事,还要承接历史残局,维系人物关系,打造真实的书中世界,这就更需要演员建构一个真实完整的角色,哪怕观众真正能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些侧面。 演技无止境,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总有好和更好,单纯谈演技意义不大,对人物整体把握的能力,与不惜气力努力把握的追求,才是一个好演员的必备职业操守。 这部剧还没完,后续是什么样子,我无比期待。 2020.08.18 更新 这两周无比的忙,唯一休闲只剩睡前听个评书,周末终于闲下来,才把剧看完。 本来不打算再更了,之前我预想要写的最后一部分,已经简化成几段放在上次更新末尾。 但有人发给我一段话,于是我要为了这段话,把打算要写却没写的部分写出来,再更一次: 如果你执意想在创作中保护自己塑造的那个有种种缺点的角色,表面上看起来,你在保护角色,其实你是在保护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导演,你有特别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不管它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只要你明白你追求的是什么,你想要什么,那我愿意参与进去,跟你一块去表达这件事情。 这个朴素的道理,很令我澎湃了一下。 我喜欢复杂的人物塑造,也不介意理想主义般的全员好人,但我不想看到一个塑造负面角色的演员,在剧中,先于观众,原谅角色。 人性的复杂,不应该以强拗无奈无辜、牺牲严肃的善恶边界来刻画。任何剧,秉持明晰的价值观,是令人共情的先决条件。 所有准确反映导演创作理念的剧,哪怕他反映出的理念我不认同,都值得给与尊重,但是,迎合与绥靖导致的创作理念与作品气氛间的割裂,观众同样能看出来。有些剧质量还不错,我却中途弃了或者跳过若干部分,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演员只需要尽己所能准确地塑造人物,把如何评判交给观众,剧中剧外请尽量忍住不解释不诱导,允许不同意见,才是真正强大。 所以,朱一龙的这段话,让我无比感动!它能从一位如此年轻的演员口中说出来,让我觉得,我可以对他未来的所有作品抱有期待。 电视剧和电影属于艺术创作,那么是不是只有内行人,或者参与创作的人才有资格评价?我觉得不是。 所有影视作品都不是只拍给专业人士看的。外行人显然也有资格根据作品质量与风格去选择自己更爱看什么戏、谁的戏。 上一次更新,提到了演员演的究竟是虚构的戏,还是真实的人。 这也是我评价一部作品的最根本态度。 其实从舆论密度看,大众对演员的评价主要倾向于演技。不止我这样的外行,就连正式刊出的评论稿也多半从演技的角度评价演员的能力。但在我看来,比起演技好,更重要的是塑造准确。 飙演技这个词看起来很爽,其实大部分时候是不适用的。精彩的戏剧冲突更容易展现出演技吗?不一定。 如果剧情决定了你就是个懦弱无能畏畏缩缩的人,你演出隐忍与城府会显得更高级么?不会的,只会导致角色无处立足,逻辑无以为继。 弱者不一定比被强者好演,因为他可以依靠的心理活动、道具台词与对手戏都更少,演员拿出的理解与阐释要更多,还更易被观众忽略。 喜剧往往比悲剧更难演,一旦流于表面,只演出了嘻嘻哈哈,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人之常情:十年前受的苦还历历在目,半年前的欢笑已忘却原因。 还有人觉得一部戏是否精彩主要看故事情节,这个我也不能完全同意。 诚然许多电视剧是为了写故事,人在其中只不过是表演情节的道具,但脱离了人物的故事,不可能足够精彩。 即使是那些以情节取胜的优秀剧作,比如神探夏洛克,有多少人能记住每个案子的巧妙机关?但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性格形象却深入人心。 又比如武林外传,产生了那么多有趣的梗,但没有一个梗的生命力能强过剧中人。 再比如最经典的红楼梦,你不一定记得宝黛钗在剧里说过什么,但永远不会忘记风露清愁的陈晓旭。 回思近年来所有成功的影视剧,你印象最深的部分一定是一两个经典角色,接下来才提纲挈领般地想起与之有关的若干经典情节。 举凡各大电影节的赢家,几乎全都着落在人物与人性上,画面漂亮感官刺激的商业片很难得奖,虽然在票房上有号召力,但内蕴不足。 内蕴不足这四个字不是歧视,不是说你没有价值或档次低,而是说,就算黑手党从世界上消失,《教父》依然是经典,但只要时尚或科技更新一次,依附其上的华丽炫目就再也无人问津了——二者在生命长度上有本质区别。 人物是一切的基础,把这个基础打好,才可能继续建构各种各样的建筑,随你是祈年殿还是泰姬陵,都有发挥的余地。 那些经典剧目中的经典形象,有多少是剧情台词加持,有多少是演员本人把握,有多少是导演编剧给演员的,有多少是演员深挖内功给角色的,仔细看能看得出来,所以有些演员成功过一次就再也不成功,或者处女作就是代表作,一点也不奇怪。 有人说,编剧导演决定了剧的下限,演员对人物的把握程度决定了上限。我很赞同。 许多时候你会发现同一个演员在电影中的演技要比电视剧中好很多,诚然这是因为电视剧的周期短、戏量大,没时间慢慢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电视剧更多是演戏,而电影更多是在演人,导演会帮你把握每个镜头中的人物,规范你的表演效果去贴近这个核心,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也不是说电影就一定高级,有时候创作者觉得深刻经典有内涵的人物,观众却不觉得,又或者为了塑造人物对心理情绪着墨过多,弱化了故事情节,导致无法吸引人,票房不好看。 其实就像演技和流量不冲突一样,人物和剧情同样不冲突,不但不冲突,反而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是成功的作品,比如,《霸王别姬》。 朱一龙目前的资历并不深厚,但他能做到我认为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无论剧情如何,始终将重心放在架构人物上。 哪怕这个人物是功能性的,是背景板,哪怕剧本没有给出充分准确的描述,他都会尽己所能完善人物,有原著就从原著中汲取,没有就以其他角色为坐标,尽量准确地定位自己这个人物。 这是很了不起的——你吃透人物辛苦刻画,也不会比正常走完戏多拿一分钱,甚至可能付出许多努力,却没有好的收获——毕竟某些人设并不合理,只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市场需求,还有许多人设根本没有与之匹配的行为言语,需要演员自己补全逻辑环节。 残酷的是,越需要演员大幅填补上色的角色就越单薄,一个角色单薄的剧能有多好看,也很难期待。 所以,完成优秀的人物塑造比规规矩矩走完戏艰难得多,“性价比”也要低得多。 ※ 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他要“对”。 什么是对?从最基础的角度来说,准确完成剧本或原著赋予的人设,就是对。 以吴邪为例,他有个贯穿始终的人设,是团宠。 凭什么吴邪可以当团宠?为什么作者要给一个四十岁的大老爷们儿立团宠人设?看的人不会尴尬么——这是我乍一听说如此人设时的感受。 有人解释说他不是四十岁才团宠,而是从二十岁就被团宠到四十岁。那么问题来了,演员能做到用40岁的心理行为满足20岁的可爱设定吗? 事实证明,他不但可以,而且让我意识到,是我把团宠这两个字想得浅薄了。 重启中的吴邪在亲人朋友身边时,是非常放松的,他会直截了当提要求,会理直气壮耍赖,会毫无顾忌地抢吃抢喝抢床,这些行为不但毫不尴尬油腻,反而非常可爱,这种可爱和他的身份、年龄、经历一点儿都不违和、不互斥,甚至并行不悖彼此辉映。 他不是每时每刻都完美善良,他有偏执的时候,有暴力,有痞气,有狠辣,有矫情,但无论什么样的状态,都完全合理。因为他每一次的索取背后,都是倾尽全力的付出,他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伴随着不惜代价的给予。 胖子可以为他拼命,他也可以为胖子喜欢的姑娘倾尽身家。小白可以为他闯子仓,他也可以看着炸弹的倒计时归零也不缩回伸向小白的手。这个强大的邪帝,电人打人被砍被杀都无所谓的邪帝,会因为杜明秋杀了孪生哥哥而虎目含泪,因为那触到了他最痛的逆鳞:兄弟。 兄弟们之所以愿意支持他的种种行为与想法,甚至愿意退步让路成全他,是因为他始终善良,始终把成全别人放在成全自己前面; 始终忠直,始终在诡异事态面前保有一份纯稚的初心。这份初心,令他周围的人愿意视作信仰,并倾尽全力去守护。 吴邪的天真,不是不明世事的纯洁懵懂,而是历尽沧桑的不改初衷。 团宠的定义,超越了“你可爱所以照顾你”,而成为“你是光所以守护你”。 因此,哪怕四十岁,六十岁,它一样可以成立。 ※ 但是,塑造人物如果只有对,还远远不够。演戏如果满足于对,就会太安全,安全的东西,很难精彩。 既要对,又要精彩,这里面有个分寸在。失了分寸,对的东西会变成错,合理的人物会OOC;反之,被分寸所限束手束脚,观众又会觉得索然寡味。 这部剧里演员对吴邪的塑造就分寸极佳,不但有分寸,而且知道这个分寸有多大,灵活自如地在分寸内闪转腾挪,简直把观众的情绪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让胖子帮忙检查磁带,是吼过来直接提要求,胖子斩钉截铁地说没区别,他带着委屈和倔强说“重量不一样”。 胖子刚发现了隐藏磁带,他就把前头拜托别人的态度连着委屈倔强一扫而空,竟然还嫌弃人家:“你手是湿的别碰了。” 观众还没从这份跟最亲近的人什么都不讲究的“粗暴”里回神,他立刻又能屈能伸了:“胖爷”,“求你个事儿呗”,“这还难呀?” 胖子刚被小天真“蛊惑”斩钉截铁地“保证完成任务”,他又开始矫情:“别缠错了啊!” 哪怕是这样一刻三变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作,还愣是能让观众觉得理所当然,觉得“我要是胖爷我也得‘保证完成任务’”。 又比如俩人论缸,他分明就知道自己提的要求有点过分,但宁可“抱柱”也不恳求。胖爷分明知道他不会让他泡酒里,就是要逗着他玩指责他没良心。最好的朋友可不就是这样:我明摆着坑人你也会成全,你说着硬话心里已经软了。 所以接下来俩人跟孩子似的扒在大缸边上一问一答,三四十岁的大老爷们儿司马光砸缸地一通闹,你不但不觉得油腻硌牙,反而温馨得让你想起自己的童年——谁没有这样两小无猜岁月静好的“当初”呢? 何况,吴邪只剩三个月的命了,他每一次跟胖爷任性、使坏、“嘬”死、矫情,都会是未来,当这个院子只剩下胖爷一个人的时候,再也无法重现只能默然回忆的“当初”。胖爷心里,只怕希望他的天真更作一百倍,用危险与疼痛来记录这段“最后的岁月”。 所以分明是如此温馨快活的场景,观众笑过之后心中却酸楚得几欲落泪。 吴邪对胖爷的这种态度,从第一集延续到最后一集,可谓既大开大阖又纹丝不动,让观众心里的小三爷形象既稳固又鲜活。 还有十一仓里,天真和他的小迷妹白昊天的第一次见面更是精彩——其实这段剧情的台词又简单又中二,直接朗读是有点尴尬的。 可是你看演员的演绎,那一句话间情绪变换若干次的微妙表情,是强大严峻的邪帝与沾沾自喜的“偶像”在无缝切换;那恳求狡黠里带着明亮活泼的跳脱可爱,是专业冷静的高级仓管与追星花痴小迷妹在无缝切换。 两人间的关系翻转再翻转,从敌我不明彼此试探到亲生粉丝签名留念,从职责所在绝不宽容到把你捆上毫不客气,从皮俑到手洋洋得意到没头苍蝇乱打乱撞,从事态紧急只能低头到偶像万岁偷偷放水,好一场你来我往行云流水般的对手戏! 这一段六分钟的戏,我0.5倍速看了三遍,两位演员脸上的每一丝表情,眸中的每一闪光亮都没错过,真的既精彩又有趣。 吴邪与二叔之间也是一样,想想被二叔介绍了四百个相亲对象时,地下河外准备跟二叔参加“春游”时,二叔在哑巴村外送行时,吴邪是什么状态?再想想二叔要收回吴山居,他隔着贰京与二叔通话时,硬顶不行“委曲求全”道歉认怂时,又是什么状态?他的情绪、声音、语气、态度……百般跳脱千变万化,但都合情合理。 分寸,真是强大的分寸拿捏,让吴邪在面对不同身份不同对象时的每一分情绪每一次变化都流畅饱满,生动好看,他看似无拘无束百般折腾,实则有时有晌精密严谨,在剧本范围内给出了丰满的演绎,又丝毫没有超出人物设定的合理范围。 不止吴邪,十一仓的丁主管也是个被塑造得非常鲜明精彩的角色,演员的风格大胆强烈,夸张的面部表情、兰花指、小舞步,标志性地“淘气”,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也是浓墨重彩的十一仓印记,观众每次想起这段剧情一定会想到他,可以说非常成功。 除了具体角色,这个剧全篇都拿捏着一个很大胆的分寸,那就是分明要死,却活得痛快。 吴邪会用“活不了两天了”自我调侃;胖子从不哭哭啼啼把悲伤不舍放在脸上;二叔该收房子该冷酷放养的时候一点儿也没客气;小伙伴陪着下墓陪着冒险从来不说一句“你消停点儿养病别出去浪了”;编剧“无情”地把该吃的苦该受的罪该流的血全加上了;观众明知主角快完蛋了却一直“没良心”地哈哈哈。这是一部注定要死却笑着生活,面临失去却充满希望的片子,能给人好大的勇气与鼓励。 死很可怕,但谁都会死,如何活着才是生命的主题。吴邪把向死而生这四个字,从剧中主角的心里,照耀到剧外观众的身上,温暖而有力量。 这也是我认为这部片子最正能量的地方,其他那些扫地雷、搞批文、捐物资、护文物、通知考古队、重建哑巴村……都是为了政治正确不得不为。 顺便说,这部剧的反套路也是亮点,我喜欢哑女浪漫扑倒结果给了黑瞎子一个小耳光,喜欢小白一边热烈娇羞一边受到大板牙大王八和开震动攻击,喜欢丁主管一边批判“反派死于话多”一边死于话多,喜欢人间蛊王吴小狗狗遍正反派前脚“一笔勾销”后脚“四百个俯卧撑”。这部剧里没有替人宽容大度的圣母白莲花,没有套路似的好坏善恶纠结原谅,只有兄弟热血牙眼必还,无论正反派都双商在线玩儿命折腾,我爱反套路。 ※ 除了吃透人物的准确与表现人物的分寸,成功的人物塑造还必须满足我最看重的一点:厚度。 这一点除了要看剧本人物本身的塑造深度,很大程度要表现在情感上。 按理说无论是人设还是故事情节,本质上都是为了描摹情感,但对于观众来说,情感往往只是一种无法具体形容、虚无缥缈的感觉。 感觉对了,情节差一些都可以被忽略,反之,再精彩的情节都会让你觉得别扭,说不出来的别扭。 演员塑造人物时的立足之地,是故事情节,还是情节背后的情感,决定了作品人物的厚度。 记得给我讲盗笔的朋友说起他觉得影视化最遗憾的地方:读原著时,他感受到的情感元素是很丰沛的,铁三角也好其他人物也罢,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互动,都有情感和人物个性在其中推动、构架、成就,内心戏充分准确,看完之后心里不只有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还有沉甸甸的复杂情绪。 当原著变成了剧,这一部分满足读者内心需求的人物内核塑造戏就看不到了——毕竟是悬疑探险剧,其他内容着墨过多就是注水,观众对纯抒情的接受度是很低的。 所以,剧本只负责给出紧张刺激的故事线,其中的情感塑造,需要演员在冒险的同时用自身功力补足。 如何在始终不停止演绎情节的同时塑造人物、阐释情感,真的是个大难题,演员有这样的能力么?有能力的演员愿意付出双倍的精力么?毕竟只要完成精彩的故事情节就足够了,有必要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朱一龙是个很有发展的演员,因为他满足的不只是完成工作拿到钱,演的也不只是戏而是真实的人。 他在所有情节背后都铺陈了厚重的情感,让观众的目光能触摸到温软真实的东西,而非只有感官刺激。 这里我要说到雨中吐血之后,吴邪在乡村医院住院时,和胖爷的那段对手戏。 没几句台词,场景就一个简陋到不像病房的病房,道具一把勺子一个保温桶,桶里是粥汤。 这个场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并在胖爷把脸埋进碗里喝光吴邪喝剩的汤时,感到真实的隐痛。 这场戏背后的情感是什么?愧疚的吴邪?愤怒心疼的胖爷?如果只有这些,不会深刻。 你们观察过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父母,对你们最常见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吗? 是担心。他们唠叨你、拘束你、不相信你,是因为担心一切与你有关的事,恐惧一切对你不利的事,这种担心恐惧不以事实和理智为转移,甚至会凌驾在爱之上,显得不近人情。 因为担心,所以害怕,所以隐忍,所以妥协。 因为担心,所以愤怒,所以恐惧,所以退让。 会担心的爱,尝得到恐惧的情感关系,你为之妥协退让的人,才最深入肺腑不可自拔。 在这场无声的对手戏中,吴邪不想喝汤,胖子想让他多喝点养身体,他一次又一次地妥协了。胖子明明对自己最后一个知道吴邪的身体状况很生气,却忍住了脾气。吴邪不怕死,但是怕离别,离别的伤痛于死人无效,他怕的是自己的兄弟因此饱尝痛楚。胖子怕死,但不怕自己死,只怕吴邪会从世上消失,怕他因死亡的痛苦而身心折磨。 死亡对吴邪的压迫,同时作用在两个人身上。 这是一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双向的担心与双向的恐惧,双向的折磨与双向的妥协的戏,这场只有寥寥几句台词、没有声嘶力竭、没有激动发泄的戏,纯粹靠着两个演员汹涌澎湃地感情传递建立起厚重的情感地基,此前一切隐瞒、拖延、掩饰、欺骗,都有了解释,此后一切愧疚、躲闪、拒绝、愤怒,都有了根植之地,并撕裂了观众的心。 你们看到吴邪坐在床上,看着胖子背影时的目光吗? 那其中没有丝毫自伤自怜,唯有对朋友满满的愧疚、隐忍、不舍与心疼——他不告诉他,是因为担心,现在他知道了真相,他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更加担心。 观众看得越认真,就越会无法自拔地与主角们共情,并在心中留下深刻印痕,从此记住了小三爷和他的胖子兄弟。 情感戏要丰富厚重,并不是只有“深”这一个维度,还在于立体复杂。悔恨、愧疚、怀疑、恐惧等等负面情感同样是人物塑造不可缺少的。 吴邪和小白在十一仓里联手探险时,有两场壁咚戏,每一场都荷尔蒙爆棚可圈可点,又每一场都酝酿着暗流与隐痛。 第一场,小白羞涩地纠结“办公室恋情”时,吴邪正警惕着身边来来去去的各方势力,对她的信任跌落谷底。这场“老套”的壁咚戏将他的性格魅力以一种特别复杂的方式呈现出来:满脑子弯弯绕的机警聪慧,偶像粉丝频道不搭的搞笑,保持怀疑却无惧阴谋的强大,付出信任却被欺骗的冷然,仿佛不经意试探的城府,有所怀疑就摊牌的坦荡。所有这一切的背后衬垫着明知身份可疑却依然付出保护的善良,让这些情感与情绪复杂交融,填补情节,助推气氛,统合环境。观众不必一定“看到”,却一定能感受到整场戏的饱满精彩,堪称“神助攻”。 第二场,两人从灨阳仓出来,吴邪为了证明小白就是王俊义干脆直接抢手机,小白挣扎不许,他一把把她举起来“挂”在墙上。 后来我想了一下,除了壁咚吴邪还有一个选择:抓着背包把她面朝墙怼管道上。但他没有,而是采取了人类对待捣乱宠物的办法:先按住,再看看怎么教育。这说明吴邪虽然怀疑却并不认为她真的是一切阴谋的主使、会对自己不利。谁知小白完全不按理出牌,被“挂”上去的一瞬就哭着表白“我喜欢你”。 接下来吴邪的表现在我刚甜了一下的心里塞满了苦瓜:他的眼神从凌厉审视到严肃收敛,情绪变换多次,确认她是认真的,没再抢手机,松手让她自己下来,然后退到不能再退的位置,垂目,看得出心绪翻涌,但没有再说一个字。演员的整个身心都表达着被陌生表白冲击后,一个有巨大隐痛的人无法言说的拒绝。 但他连拒绝都没有直接说出口,因为不必,过不了多久,死亡会代替他说出伤人的话。 他无法去爱比自己小一半还身份可疑的“小妹妹”,却依然因为鲜活生命与强烈情感受到震撼。他对付老辣的敌人与深藏的阴谋时有多么睿智强大游刃有余,此时此刻的忍耐、克制与压抑就有多么无奈无助令人心疼。 强者的魅力与所谓的苏,有时不在征战四方所向披靡的爽感中,而在明明可以却隐忍克制的德行里。 这场戏的情节本身很简单,却最终呈现得厚重而残酷。小白的告白轻易出口,吴邪心底的话却永远也无法说出口。当纯洁热烈的期待遇上强大濒死的无奈,越值得就越痛苦,越珍贵就越残酷。 十一仓中吴邪与小白的许多戏份,单看台词场面都不算抓人,但是,两位演员演得太好了,他们给了我表象之外可以沉溺的东西——情感。 吴邪与各个角色的各种对手戏,每一场,每一个环境,每一种逻辑,无论是搞笑还是悲情,绝望还是希望,你最无法忽视的不是情节本身,而是兄弟间可以交托性命的信任,正反派博弈时又燃又痛的暗涌,跋涉生死时相互托举的手,与生活琐事间彼此呵护的心。这些都并非只靠“演”就能呈现出来,它必须来源于真实的人、阐发自真实的经历,立足于随时空不断变化又始终不变的情感。 有情感承托的情节,才更好看。 ※ 最后,终于说到演技了。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演技已经没啥好说的了。 你会问贝聿铭先生AutoCAD的操作是否熟练吗? 心中有苏博的人,无论使用数位板还是一杆炭笔,都不影响他拿出可以流芳百年的建筑设计。 当然这不是说演技就不重要,相反,演技很重要,比如吴邪在被胖子发现偷吃“补充体力小药丸”时,那个吃药的动作,和区区三个字的台词“维生素”,这几秒钟的无实物表演就是赤裸裸的演技。 又比如小三爷面对黑八与薛五的挑衅,行为上隐忍内心中不屑,虽然做了俯卧撑顶了杯子还被踹了一脚,但你就是相信邪帝必有后报,这就是赤裸裸的演技。 再比如十一仓中老辣的邪帝换上连帽衫牛仔服,在夜晚的公园里玩一只并不存在的萤火虫时的天然纯粹,与不想让同伴担心而若无其事咽下的那口血,就是赤裸裸的演技。 还有无邪小白在魂瓶前你来我往地几次“较量”,一捧一逗一张一驰,起承转合如意圆融,是一种将遇良才般的演技输出。 我本人对北极阁气象站里的那一幕印象更深:胖爷向管理员轰出一个心来掩护吴邪,吴邪利落地翻过桌子,随即捂着老腰凝固了。胖子慢动作一般从桌面滚过,滚到一半也凝固了,不得不仰天蹬腿给自己加个速。 这就是演技与剧情彼此成就的小细节,这种细节剧本里是不会写的,你换两个人来拍,同样的场景可能平平淡淡就过了。 但说一千道一万,演技只是建筑材料而已,没有它,一切设计无法实现,只有它,这栋建筑也不可能成为经典。 所以,什么是演技?演技就是深刻的人物塑造与精彩的剧情表达双丰收时,观众觉得爽却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爽的那个瞬间。 它着落在“技”上,但能令之大放光彩的,是以逻辑建构的精彩故事,更是用情感描摹的准确人物。 ※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外行去评价内行,其实是很心虚胆颤的事。每次在评价里看到“朱一龙能看到就好了”之类的话,我都会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千万别看到”。 但朱一龙是我敢写的一个人,一方面他足够好到我有无数感想不吐不快,值得花时间去猜测描绘,另一方面又尚未高到我只要写就丢人丢定了。 其实我最希望的是,有一天,朱一龙能成为我不敢写不必写的一个人,一个生猛的戏骨,一条鲜活的准则,顺理成章地收获无需解释的认可。 而他的信念与格局,让我对这一天的到来,有无比的信心!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剧情/剧评|第2季|我不明白吴邪为什么不乔装成王盟 (瑟爸爸是好爹)
- 吴邪与薛五的三日斗法好精彩啊 (为你而喝彩)
- 受不了,江子算就是個加戲咖 (Momo)
- 第1季|我就想问问这版二叔是认真的吗? (hqppy没🐴)
- 衍生/产出|???藏海花2三叔写完了吗?还是停更了?🤔... (牛油火锅)